应用生活实验,充实小学科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5
/ 2

应用生活实验,充实小学科学课堂

李娜

苏州学府实验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9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教材当中的相关案例,在实用性、生动性方面有所欠缺,学生很难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将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现象和材料应用于科学课堂中,是提升学生操作、创新及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将生活实验应用于科学课堂,旨在进一步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实验;小学科学;应用;策略

引言:处在身心快速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天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单纯依靠科学教材中的知识远不能解决他们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生活实验为小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怎样在生活现象中被总结发现的,以及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拓展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一、生活化实验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中应用生活实验,就是把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元素引入课堂实验当中,包括选择使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主题、利用科学回完成生活小制作等内容。在这一活动中强调对生活细节的关注,紧贴生活需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与传统科学课堂中的实验相比,应用生活实验更具趣味性和开放性,是理论联系现实的可靠路径,便于展示生动形象的科学现象,使学生具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对于培养学生专注探究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用科学原理解释相关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生活用品的改良、玩具的制作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由观察、疑问、释疑直至应用的完整闭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1]

二、利用生活实验充实科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组织生活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材当中有很多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知识点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服务于生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注意观察科学现象的习惯,仔细体验并开展探究。在科学课堂中,将常见的生活元素运用于科学实验当中,在实验过程中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在学习教科版五年级《浮力》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接触到了这一类知识。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讲自己在平常见到有关浮力现象的小案例,之后在容器当中注入清水,并提供泡沫、铁钉、鸡蛋、铅笔等物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这些物体进入水中的状态进行观察。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在操作之前就进行猜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独立或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内容。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需要认真遵守实验规范,从而使整个实验流程符合要求,对于实验的对象进行密切关注,在分析和研究之后得出最终的实验结果[2]。将生活实验应用在科学课堂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继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科学学习当中。

又如,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寻找实验所需素材,并完成这项实验内容。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对所观察到的事项做好记录,设计并填写实验表格内容,在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价值,使教学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当中,还能够向课外实现延伸,并促使二者有机结合。在课堂中开展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灯座、导线等材料点亮灯泡。之后教师应当适当提升实验难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其他道具,利用课上所学科学原理来进行组装实验。

(二)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标出台并实施后,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也出现了一些改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能够将所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带入课堂当中,使学生在增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3]。在学习《力与摩擦力》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雨雪天气下路面结冰后,司机为了防止汽车轮胎打滑,需要安装防滑链条;体操运动员比赛前,习惯在手上使用白色粉末,用以增加阻力;家长选择拖鞋时,会刻意挑选底部纹路多一些的,以防止在湿滑的地面上跌倒,这些都是摩擦力在生活当中的具体表现。学生针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展开分析,一方面会意识到摩擦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讨论有哪些因素会导致物体摩擦力的变化。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利用常见材料设计出新的趣味实验,如在不锈钢长管的一端表层涂有洗洁精,选择班上力量差异较大的两个同学利用该长管进行拔河,安排力量较大的同学手持被涂抹洗洁精的一端,安排力量较小的同学在另一边。拔河比赛中,力量较小的同学却轻而易举的输掉了,力量较大的同学手上太滑,即便有力气也没办法发挥。就这一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摩擦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导致摩擦力增加或减小的具体方法。

针对小学阶段科学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讲解难度较大,特别是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依靠口头讲述和分析,学生难以真正地将知识吸收并化为己用。而知识点和生活现象,利用生活现象开展实验、创设生活场景的办法,则有利于学生对科学魅力的感受、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科学思维。在创建生活情境时,应当以课程教学主题为中心,适当引入生活元素,使呈现的生活场景更加生动,便于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

(三)设计生活作业

为了有效提升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除了要重视课堂中的知识讲解以外,还需要给学生布置相关课下作业,以此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近年来,应用生活实验来强化科学学科教育效果的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为确保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高质量的生活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将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4]

例如,在学习《环境改变了》一课内容时,为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环境恶化、遭到严重污染之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在生活的各个细节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过滤、沉淀等知识之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对生活环境周边的水域状态进行实地考察,判断水域环境是否受到了污染、被污染的具体原因以及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布置课外生活作业,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已学知识和技能,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而非局限与课本和课堂的知识单向接收。以对自然水域的实地考察为例,在考察活动之前首先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察计划,计划内容包括行动的目的和具体办法、行动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重申人身安全的重要性。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需要就事先制定的考察方案进行数据的记录,并采集水样、拍摄影像资料,观察水质的变化等。就所考察的内容需要进行整合,并最终形成考察报告。在系统化的学习当中,学生增加了辨识能力,学会运用走访、调研、记录、分析等践行所学理论,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结束语

掌握和使用科学知识是人们能够客观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但是小学阶段科学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科能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生活试验融入进来,开发、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为学生打造充满科学魅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廖建华. 生活化教育思想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J]. 西部素质教育, 2021, 7(17):195-196.

[2]石倩倩. 立足生活 做思共生——以小学科学《变色花》一课为例[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21, 037(011):39-41.

[3]张辉. 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22(12):2.

[4]盛培华.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对接筛选[J]. 新教育(海南), 2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