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的不同抗凝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4
/ 2

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的不同抗凝方法分析

李艳

武定县人民医院  6516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高危出血患者在不同抗凝方法的应用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本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收诊的60例血液透析高危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规范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为对照组采取无肝素抗凝方案执行抗凝工作,为观察组开展枸橼酸钠抗凝方案实施干预,观察不同抗凝方法应用后,患者的凝血情况和滤器、管路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在不同抗凝方式下,观察组患者0级凝血情况人数占比明显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值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管路及滤器使用周期均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口唇麻木及出血概率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高危出血患者采取枸橼酸钠抗凝,能提升患者的抗凝状况,且不良反应率更少,具有安全性。

关键词:高危出血;血液透析;抗凝;枸橼酸钠;不良反应

前言

血液透析治疗是改善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常用替代疗法,是通过将人体的血液引出体外后,经空心纤维构成的透析器,采取弥散的方式实现物质交换,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从而保持电解质和酸碱状态的平衡[1-2]。在开展血液透析治疗工作时,抗凝作为最重要的环节,选用不同的抗凝方式对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均带有不同影响[3]。常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方案,已无法用于高危出血患者,会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此,本研究将探讨高危出血患者在不同抗凝方法的应用下对血液透析治疗存在的影响,现将方法与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获取本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收诊的60例血液透析高危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规范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为对照组采取无肝素抗凝方案执行抗凝工作,该组研究对象男性女性例数依次为18例、12例,年龄44-82岁(60.06±3.01)岁;为观察组开展枸橼酸钠抗凝方案实施干预,该组研究对象男性女性例数依次为19例、11例,年龄43-82岁(60.54±3.03)岁,两组病患基线资料水平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血液透析治疗,使用AV600滤器,应用碳酸氢盐置换液,患者之间血管通路建立方式相同。对照组采取无肝素抗凝方法:使用生理盐水4ml预冲管道,并放置20分钟。采用500ml生理盐水冲管,在规定时间内替换滤器及管路,若患者出现凝血后及时更换。

观察组采取4%枸橼酸钠进行抗凝,药物每袋200ml,将其放入置换液。注入剂量约180ml/h,在12个小时后检查滤器情况和血气情况。使用10%葡萄糖酸钙经静脉端连接输液三通输入,监测患者游离钙浓度并做出调整。治疗中途间隔半小时使用100ml生理盐水对管路和滤器进行冲洗。

1.3观察指标

  (1)凝血情况对比:将患者的凝血情况划分为四个等级,0级表示在抗凝后,患者管路及滤器未发生凝血,或出现仅几条纤维凝血现象。I级表示患者管路及滤器局部出现凝血或存在凝血成束现象;II级表示管路处及滤器凝血程度较重,存在50%及以上的纤维凝血现象;III级表示滤器跨模压显著提升,需要更换。(2)对比两组管路及滤器使用情况:将两组患者管路与滤器的使用周期予以记录,并展开对比。(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2组患者出现的口唇麻木、出血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测验数据均在SPSS22.0中精准录入,组间计量资料在表述时,通过()进行,积极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在表述时,通过(%)进行,积极开展χ²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凝血情况对比

在不同抗凝方式下,观察组患者0级凝血情况人数占比明显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值差异显著(P<0.05)。由表1所示。

表1 凝血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0级

I级

II级

III级

观察组

30

25(83.33)

5(33.33)

0(0.00)

0(0.00)

对照组

30

12(40.00)

8(26.67)

6(20.00)

4(13.33)

χ²

-

11.915

-

-

-

P

-

0.001

-

-

-

2.2对比两组管路及滤器使用情况

观察组管路及滤器使用周期均更长于对照组(P<0.05)。由表2所示。

表2 对比两组管路及滤器使用情况(

组别

例数

管路使用周期(d)

滤器使用周期(h)

观察组

30

18.56±2.23

23.56±2.22

对照组

30

9.48±2.11

15.11±2.55

t

-

16.200

13.689

P

-

0.000

0.000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出现口唇麻木及出血概率更低于对照组(P<0.05)。由表3所示。

表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口唇麻木

出血

总不良率

观察组

30

0(0.00)

1(3.33)

1(3.33)

对照组

30

2(6.67)

4(13.33)

6(20.00)

χ²

-

-

-

4.043

P

-

-

-

0.044

3讨论

肾脏疾病会对患者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当疾病发展至终末期,使用肾脏移植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案[4]。但受器官移植资源的不足,肾脏移植方案无法得到普及。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疗法的有效途径,能提高患者的生存周期,但容易引发血小板粘附能力减弱、凝血因子数量减少等问题,伴随较高的出血倾向[5-6]。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依照传统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虽然能达到血液透析的基本要求,但容易导致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使出血症状进一步加剧[7]。针对于高危出血患者,在抗凝选择方面,使用枸橼酸钠抗凝法,能通过枸橼酸根和血液里的钙离子展开有机结合,以此减少血液中游离钙的成分,最终达到体外充分抗凝的效果[8]。在上述研究中,将枸橼酸钠抗凝用于观察组后,该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更高于对照组,滤器及管路的使用周期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突出显示了枸橼酸钠抗凝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高危出血患者采取枸橼酸钠抗凝,能提升患者的抗凝状况,且不良反应率更少,具有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何姜兰.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透析滤过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12):139-140.

[2]宋明博.局部枸橼酸抗凝在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系统医学,2020,5(22):145-147.

[3]肖清英,刘海燕,李文龙,等.枸橼酸钠抗凝技术用于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中的护理方法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4):2055-2056.

[4]刘司南,陈林,曹晓翼.局部枸橼酸和无肝素两种抗凝方法在高危出血倾向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9,34(08):928-932.

[5]周伟.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的不同抗凝方法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32(04):304-306.

[6]梁月圆,黄美莲.优质护理在局部枸椽酸盐抗凝在连续性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7,22(06):599-600+605.

[7]陈娟娟,孙岩,何丽莉,等.不同浓度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方案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对比[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2,24(04):469-476.

[8]席春生,刘同存,蔡蕊莲,等.含钙透析液和置换液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临床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22,21(08):576-579.

作者简介:李艳  1982.5 女 云南武定 汉 本科 护士长 武定县人民医院 研究方向:血液透析、肾脏病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