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初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王琴

包头市萨拉齐第四中学  内蒙古 014100

摘要: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从整体上而言还不够稳定。同时,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青春期,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比较敏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为此,在初中教育中应当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学生的表现比较轻松,课堂氛围更好,将其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可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度过比较艰难的青春期,从而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等内容,强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与发展环境。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融合

引言

在初中教育时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具备很强的教育价值。在心理健康教育阶段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与分析,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工具或者手段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合作训练活动,丰富体育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心理教育作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1. 初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在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更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初中教育容易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课业压力以及父母和教师的期望,具体表现为产生烦躁、躁动、抑郁、焦虑不安等情绪,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对异性的好感、对师长的叛逆等也是比较常见的表现,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异常表现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从而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2.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现状分析

2.1学习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弱

初中学生在学校中需要面对的科目太多,学习压力巨大。处于高压状态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例如失眠、记忆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渠道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初中知识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而学生自身由于家长与教师的保护过度无法很好地应对困难,任何失败和逆境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一蹶不振的情况,自身的抗挫折能力非常差。

2.2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弱

中学生的由于年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情绪是不够稳定的,比较外显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且这些问题学生往往是意识不到的。与此同时,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样的情绪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情绪是需要及时调整的,容易产生一定的矛盾心理,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处理学生会产生精神问题,甚至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3人际关系影响心理健康

中学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往往具备很强的竞争意识,个性上容易出现极端,在人际交往当中容易出现问题,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具体表现在心胸狭窄、集体意识薄弱等,无法宽容对待他人等。而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如果缺少有效的关怀和指导可能会影响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

3.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切实渗入心理健康教育

3.1利用挑战任务升级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堂中很多活动的设置一定要具备挑战性,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开展正确的思维引导,并利用各种挑战任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升级。举例而言,在耐力跑步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够积极,为确保学生可参与到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挑战,为自己设定目标,二百米、四百米、八百米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挑选一段距离,坚持完成自己的目标就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成功。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证明自己在耐力跑当中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使用了“激将法”,使得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也可以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其坚韧、努力等良好精神品质。

3.2利用交互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训练中有很多活动都具备很强的群体性特征,尤其是一些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功能。为此,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交互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在团队协作中取得一定的收获。例如,可以利用拔河的方式促使学生可以进行团体交互,这种活动可以不限男女,自由组建队伍开展对抗赛,以积分的形式分出胜负。基于互动性、团队性的体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激发出来,心理和身体素质都可以得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握学生的训练心理,从多个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力,通过竞赛来实现整体的调动,从而使体育教学得到有效的激发。

3.3通过优化评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活动的最后都需要以教学评价为结尾,通过分析和总结促使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在体育项目中的优势和不足。而合理、正面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自评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增强其体育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过于外露的鼓励式评价学生已经“免疫”,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侧面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鼓励,培养其自信心的同时也不会让学生过于自满。以跳高训练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手机记录学生的跳高过程,利用多媒体设备慢放分解动作,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动作,必要时教师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出合理的意见,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并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于新的教育时期体育教育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设计课程内容,通过利用挑战任务升级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交互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优化评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预防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茹. 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 教师,2022,(33):69-71.

[2]史贵荣.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A]. 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22:202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