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劳动课程下学生的“三感”:成就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特色劳动课程下学生的“三感”:成就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罗锐1 ,黄军英2

1澳门科技大学  999078

 2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  510600

摘要: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现代教育下的学生除了学习,更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各类特色劳动课程的不断开展与实践,校园成为了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中,产生了浓厚的集体劳动氛围,学生们获得了超越知识以外的情感收获,即为“三感”:成就感、责任感以及荣誉感。这些心理上的愉悦情感,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发展。

关键词:特色劳动课程 小学教育 心理发展 情感收获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在不断提高、劳动课程课时在增加,以及更多特色劳动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学生能在劳动教育这门课堂中收获更多知识,而且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学术知识。如“农耕类”特色劳动课程,学生在参与农耕的过程中,了解了真实的农耕步骤与方法,是重要的劳动实践,也是一种有益的生活经验,并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相互作用。如林娟娟(2022)在讨论关于劳动教育促进古诗词教学的文章中所提,在“农耕类”劳动课程的进行中,学生对一些古诗词中所描述的种植场景和古代生活,他们有了亲身的体验与了解,更容易理解诗词。除此之外,学生在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中,心理上的情感收获也是这门课程的重要价值,例如三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情感:成就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一、特色劳动教育课堂中产生三感

正如龚徽老师(2023)在一篇关于劳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中提到,许多小学生由于年龄问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缺乏信心、耐心和专注度。但是在特色劳动课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如三年级学生小王,他因为年龄偏小的缘故,上课的时候,常常出现慢一拍,跟不上,回答问题支支吾吾等情况,总是愁眉苦脸的。这是缺乏信心和专注度的体现。但是,在一次要求学生种植小番茄的特色劳动课中。小王通过十余天的坚持,自己播种、小心浇水、、、、、、小番茄成功发芽而且不断长高。看着绿油油的小苗,即便小番茄还没长出果实,他已经兴高采烈地和家长、老师分享这一劳动过程。在特色劳动课程中,小王同学收获了成功种植小番茄的喜悦,在初期学习生涯中获得了令他记忆深刻的“成功”的感觉——成就感。在种植小番茄的过程中,小王需要查找相关的种植知识,要细心照看小苗,把种植小番茄当作自己的任务,从而培养了他的责任感。他成功种植小番茄,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荣誉感。这“三感”都是他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中无法得到的心理体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特色劳动教育是一门有治愈功能的课程,使小王从“愁眉苦脸”变得“兴高采烈”。

二、劳动中的三感的正面影响

另外两种情感在劳动教育中则更为常见。“校园环境”类课程或互动,是大多数中小学出现过的特色劳动教育,如张小英老师(2022)在文章中提到,在当今的学生中,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或者孩子的性格问题,班级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逃避责任、性格孤僻或者少许利己主义的学生。然而每当“校园环境”类的活动出现,以班级、以年级为单位参加,而非“各自为战”的时候,集体的劳动往往感染着这些学生,使他们参与到劳动中,而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在一次与学生家长交谈时,三年级学生小勇的爸爸欣喜地说,儿子在家里突然开始问家人,有没有自己能做的家务。从前小勇总是不愿意帮家里做任何事情,甚至在学校轮到自己做值日也经常是消极面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得从一次“打扫校园大比拼”的劳动技能比赛说起。小勇所在的班级被分配去打扫食堂。一开始小勇并不愿意参加扫地、拖地等劳动,于是被分配去倒垃圾。随着班级同学一次次将垃圾桶扫满,他倒垃圾的次数逐渐频繁。看着身边积极而忙碌的同学,他没有抱怨,反而从被其他同学催促,到主动去倒垃圾。最后在同学们共同努力下,他所在的班级,获得了这次比赛全校第一。同学们欢呼雀跃,小勇也高兴无比。从此他开始主动参与到班级的一些活动当中。

在特色劳动课程中,小勇同学被集体劳动所感染,那种油然而生的情感,让他情不自禁地去参与其中,即为劳动所带来的荣誉感。尤其是获得了优秀名次后的自豪。即便不是第一名的成绩,他能看到整洁干净的饭堂,明白了这是劳动所带来的结果,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劳动应当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打扫校园大比拼”中,小勇的心理渐渐地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三、特色劳动课程中三感外的其他情感

在上述文章中提到的成就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以外,在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中,并非全是诸如此类的积极情感,也有负面情感的出现。在五年级的“学农”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会前往集训基地,进行三夜四日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会进行农务、心理健康以及急救知识等各方面的课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一日的插秧课程中,女生小睿因为嫌弃农田里的污泥会弄脏手脚,迟迟不肯进入田地进行插秧学习。她的不良行为,造成了其他几位男、女生同学也不愿下田地的情况。尽管班主任苦口婆心劝说,恩威并施,他们也还是不愿意下田插秧。这时体育老师宋老师经过,脱掉鞋子,拿起他们手里的秧苗就往田里走,“这有什么脏的,我们老家的小朋友,五岁就跟着大人下田里种菜啦!”看到体育老师身体力行。以小睿为首的几位同学,才开始缓缓靠近田边,往地里走去。

可见,很多时候在劳动教育中,也会有困难出现,也会有盲从的现象。对于劳动的抵触情绪,不仅仅发生在学生身上,大人有些时候,也会选择性地去进行劳动。这种时候,身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抵触情绪,首当其冲地投入到劳动中,带领学生参加劳动、以劳动为荣。我们不能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随地扔垃圾就罚倒垃圾,随地倒水就罚拖地、、、、、、这样会让学生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知。正如张学炬老师(2021)在文章中提到,劳动应该是一种奖励,而不是惩罚,因为劳动能创造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除了实践知识和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的态度,学生在劳动中潜移默化获得的“三感”,也是极其重要的情感收获。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正面情感,是最能推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的方式之一,这正是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作为老师,更加应该告诉他们,劳动虽然会累,但是收获的是不可计量、不可物化的结果,如何去合理引导学生和设置劳动课程,也正是探究劳动与“三感”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娟娟.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D].集美大学,2022.DOI:10.27720/d.cnki.gjmdx.2022.000042.

[2]龚徽.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01):112-113.

[3]张小英.依托劳动实践,培育学生健康心理[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3):135-136.

[4]张学炬.不能把劳动作为教育的反面素材[J].山东教育,2021(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