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信息技术在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仲维磊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供电服务监管与支持中心 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要:本文在对计量标准、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定义介绍的基础上,研究了电力高压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中的信息化关键技术,并且分析了电力计量量传业务职能管理流程,为信息化、智能化的电力计量量传业务的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能计量;标准量传递;精度;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技术

目前,我国传统的计量量传方法都是建立在电子系统模型中,需要进行多重检测、认证合格之后,才能够使测量的值正确、统一,但是该量值传递的方式非常单一,对于量值的检测和认定也非常复杂,缺乏自动化、信息化的手段。

1电能计量标准量传递概述

计量标准量的规定指的是对于一个或者多个量值进行定义、确定和保存,根据国家设定的标准,可以将计量标准量划分为多个等级,是保证计量器具量值准确性的关键,在计量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有专门的计量标准法则《计量法》,根据《计量法》,可以对计量量值进行考核,只有考核通过后,才可以进行量值的传递。计量的量值传递指的是将国家的计量基准复现的计量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的计量器具中,使得被计量的对象量值保持一致。在量值传递过程中,对于技术要求比较严格,不仅需要严谨的科学理论作为依据,同时还需要有完善的国家计量体系、计量行政机构、技术机构等。另外,每个量值系统都应该有唯一的国家基准系统,这也是量值统一的重要依据。

2电能计量标准量传体系

《计量法》规定作为电能贸易结算的电能表必须进行强制检定,计量检定必须严格依据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并将其作为量值传递的重要依据。根据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能够使计量量值管理形成有效的闭环系统,确保在系统控制作用下,各级电能计量量值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在电能计量传递过程中,计量部门的主要作用是精确度控制,电能计量标准是由标准装置所组成的,而标准装置主要是由标准器所组成的,因此,精确度控制的目标是标准装置和标准器。在计量传递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依据《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1033-2016)以及《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JJG597-2005)中的规定。在标准器实际运行过程中,每年需要向上一级法定计量机构溯源一次,而标准装置则需要每两年溯源一次,这样才能够保证计量准确度。另外,供电局计量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对标准量值传递进行管理,通过应用标准装置,可以对电能表进行检定,从而保证计量准确性。

3电力行业特点

电力行业提供的终极产品——电是一种无实体形态的产品。在提供电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发电、输变电、配电才能到达客户手中。由于电难于储存,电在生产时几乎同时到达客户手中,因此电力几乎在所有能源产业之中最追求产销平衡。除了合理的生产调度决策,对电力设备的稳定性、数据监控的精确性要求近乎严苛。数字化转型中中端、后端业务域困难度远胜于前端业务域。

4电力高压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信息化技术

4.1物联网管理技术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相应的信息传感设施,将不同的计量器具进行相互的融合,从而实现量值信息的交换和通信。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计量量传业务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计量感知、智能计量应用以及量值的传递。计量量传物联网管理技术的感知层是智能化的信息采集终端,能够为管理层感知大量的计量数据和信息,并且能够对监管的计量对象进行相应的检测、判断、处理相应的数据信息,并进行数据的存储,为计量量传管理提供最原始的数据基础。其次,物联网计量量传管理系统还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而在数据传输层可以通过无线连接、光纤连接以及相应的电力线连接等,主要是通过相应的传输网络,实现计量信息的互通,从而保证物联网体系的正常运行。物联网计量量传管理,是计量信息采集的发展方向,利用网络的优势,从而实现计量量传智能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

4.2大数据分析技术

当使用智能化信息采集和检测设备之后,就需要根据每个设备传来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从而进行相应的任务分配和工作。计量量传业务管理中的大数据分析,是智能管理系统的“大脑中枢”,能够对计量器具进行自动化监测、监控以及相应的维护,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控流水线和工厂的设备使用情况,能够帮助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测量、校准任务,从而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操作。其次,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施掌控计量系统的数据,通过相应的自动化分析、控制操作,完成自动校零、标采、补偿等功能,与相应的标准进行参考,从而消除相应的误差,保证计量设备的高精度,计量信息的高准确性。并且,对于大数据信息的存储,也需要完成的存储方法和安全措施。比如,计算机硬盘、移动硬盘、U盘等,当这些数据存储介质丢失或者感染病毒后,就会引起数据丢失。

5电力高压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系统

5.1电力高压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体系

电力高压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体系,主要是从设备的检测、输出的传输、数据信息处理以及整体数据管理都是以自能化为导向,采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多数据融合技术等,实现的智能管理模式。从最下层的感知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网络层,实现了自上而下的计量信息量传的智能化。该管理体系,需要依靠计量信息自动化,不再依靠人工检测、计量、记录的方式,检测的数据直接通过互联网上传上层服务器,并且在云端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管理。该体系能够帮助传统的计量量传业务,转变相应的检测手段和方法,有效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2电力高压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根据上述的电力高压计量量传管理信息化技术,以及计量量传管理体系的研究,设计了电力计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其中计量信息采集模块,主要电力计量采集端口;内校管理模块数据矫正和管理系统反馈;外校管理魔铠;对外场高压公话进行校核和检验;标准设备管理模块,对设备进行定期送检,并且形成报告;现代化管理模块,主要完成资产的校验管理、计量工作信息任务管理;资产管理模块,对新购资产进行管理,对旧资产进行抽检;互感器管理模块,主要完成互感器的校验工作;外部服务模块,主要完成向用户提供相应的电力信息,资源管理等。

6优化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的措施

6.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健全相应的管理措施

首先,需要对信息技术建设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教育,使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这可以单独解决问题并提高工作效率。在此,为了加强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和信息系统的有效性,还必须提高影响建设条件、管理费用和经济条件的措施的有效性。可从项目储备、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物资管理、结算审计、项目后评价6个阶段对配网项目进行全过程管控,确保项目规范性。

6.2严格要求建设团队,保证所有团队成员能力过硬

因为人是影响计量量传业务智能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提高其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聘请一支经验丰富的队伍。首先,选择一个好的团队的一个方法是制定严格的选择规则。在此规则下,必须检查团队建设工作能力和经验是否满足需求。最后,对建筑人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有了全面的了解。健全团队成员准入机制,确保各类人员通过技能测评且工作履历等真实后方可上岗等。

7结束语

本文旨在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计量量传业务管理中,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计量量传业务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计量量传业务不断地的技术更新,使其向智能化、自动化的计量量传过程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智能化的管理水平,是该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提供计量量传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志受,陈希武,漆小建,等.10kV/1000A高压电能计量标准及其量值溯源的研究[J].计量学报,2012,33(5):35~36.

[2]范巧成,李悠,姜文娟,等.一种电能计量标准期间核查方法[J].电测与仪表,2016,53(1):75~78.

[3]陈顺德.论我国的量传系统与溯源的相容性[J].工业计量,2000(S1):161-162.

[4]谢小芳,万勇,杨茹,刘雅杰,吴永忠,陈汉松.浅谈容量流量计量技术标准量传体系[J].科技展望,2015,25(3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