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对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扶贫成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3

“精准扶贫”政策对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扶贫成效研究

张婧雯,郑丹洋,王心怡,康月,李成思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都江堰  61183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作为一个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基层,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紧密结合。为积极响应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号召,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芦花镇进行社会实践,对黑水县芦花镇的热拉村、谷汝村、二古鲁村、泽盖村、知木林村、日布村和沙板沟村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在文字认识、语言掌握、科技手段应用、家人就病态度、处理邻里纠纷态度和对村里开办旅游项目的态度这六方面展开调查。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的发展;自身的变化

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研读

国家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分别为: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这其中,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等“传统项目”,也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新手段新方法。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二、国内省市县扶贫现状研读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在致力于消除贫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对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制度,逐步释放各类生产要素,并且有效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分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全国各省市县的扶贫工作都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扶贫先扶智,扶贫机制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信贷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的实现脱贫。以四川西部地区为例,各地区生产总值分布严重不均,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水平低下,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金融协同机制缺失,未能很好的促进生产,大量人才外流导致落后地区更加落后,无法使高素质人才留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等,成为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问题。

三、实地调查

(一)调查工作

1.调查目的

伴随着的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涌现,乡村振兴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通过调查黑水县芦花镇现在的发展情况,旨在发现当前芦花镇在扶贫发展中自身发展的文字认识、语言掌握、科技手段应用、家人就病态度、处理邻里纠纷态度和对村里开办旅游项目的态度这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黑水县芦花镇的热拉村、谷汝村、二古鲁村、泽盖村、知木林村、日布村和沙板沟村部分的住户。

3.调查指标体系设计

表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效

自身变化

文字认识

语言掌握

科技手段应用

家人就病态度

处理邻里纠纷态度

对村里开办旅游项目的态度

4.问卷发放及回收

本次调查考虑到受访者可能不用智能机的情况,通过实地走访村民的形式,发放纸质问卷,回收后由学生负责录入问卷星。一共走访100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占比达100%。后续采用SPSS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二)调查数据分析

1、频数分析

100户村民中,认识藏文的有8人,占比8%,认识一些藏文的有5人,占比5%,不认识藏文的有87人,占比87%。认识汉字的有60人,占比60%,认识一些汉字的有23人,占比23%,不认识汉字的有17人,占比17%。会说普通话的有41人,占比41%,会说一些普通话的有31人,占比31%,不会说普通话的有28人,占比28%。如果有增加种植产量的科技手段会选择使用的有74人,占比74%,可以尝试的有18人,占比18%,不会选择使用的有8人,占比8%。家里放牧牛羊的时候使用摩托车的有30人,占比30%,骑马的有2人,占比2%,使用北斗/GPS定位系统的1人,占比1%,没有使用工具的有67人,占比67%。如果家人生病了首先想到去医院的有98人,占比 98%,庙里求菩萨喇嘛有2人,占比2%。

图1

2、不同村落对放牧牛羊使用工具的选择分析

在热拉村的放牧使用工具中,使用摩托车放牧的有5人,占比27.8%,使用骑马的有1人占比5.6%,其他的有12人,占比66.7%;在沙板沟村中,其他放牧工具有6人,占比100%;在谷汝村中,使用摩托车的有12人,占比42.9%,使用骑马的有1人,占比3.6%,使用北斗/定位系统的有1人,占比3.6%,其他的有14人,占比50%;在二谷鲁村,使用骑马的有8人,占比38.1%,其他的有13人,占比61.9%;在日布村中,使用摩托的有1人,占比100%;在泽盖村中,使用摩托的有4人,占比16%,使用其他放牧方式的有21人,占比84%;在知木林村中,使用其他放牧方式的有1人,占比100%。

表2

村落* 放牧牛羊工具 交叉制表

放牧牛羊工具

合计

摩托车

骑马

北斗/GPS定位系统

其他

村落

拉村

计数

5

1

0

12

18

村落 中的 %

27.8%

5.6%

0.0%

66.7%

100.0%

沙板沟村

计数

0

0

0

6

6

村落 中的 %

0.0%

0.0%

0.0%

100.0%

100.0%

谷汝村

计数

12

1

1

14

28

村落 中的 %

42.9%

3.6%

3.6%

50.0%

100.0%

二谷鲁村

计数

8

0

0

13

21

村落 中的 %

38.1%

0.0%

0.0%

61.9%

100.0%

日布村

计数

1

0

0

0

1

村落 中的 %

100.0%

0.0%

0.0%

0.0%

100.0%

泽盖村

计数

4

0

0

21

25

村落 中的 %

16.0%

0.0%

0.0%

84.0%

100.0%

知木林村

计数

0

0

0

1

1

村落 中的 %

0.0%

0.0%

0.0%

100.0%

100.0%

合计

计数

30

2

1

67

100

村落 中的 %

30.0%

2.0%

1.0%

67.0%

100.0%

四、结论及建议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意味着也是一个多语言和多文字的国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自2012至2022年以来,这十年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推广普通话助力推动乡村振兴一直在行动,除了中央财政专项支持986支团队1.1万余名大学生开展推普志愿服务,还辐射带动数十万高校大学生深入中西部推普一线。在黑水县芦花镇的七个村里,村民对于文字的认知能力整体还有待提高。虽然作为本地区常年生活的人,随着汉字的普及程度和规范书写,还有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加大,绝大多数人已不能认识书面形式的藏文,但是通过与长辈的长时间使用藏文交流,还能保持一定程度上藏族语言的传播。虽然通过分析数据能看出推广汉字和普通话成效极大,但还有一小部分的村民还不认识汉字也不会说普通话,普及力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草原畜牧业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2021年,全州农林牧渔总产值153.2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畜牧业产值8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5.6%,这凸显了草原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的优势地位。可是传统放牧形式会降低效率,反而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互联网在飞速发展,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可通过智能化放牧,由网络、GPS定位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牧场,以电子围栏的虚拟牧场、牲畜定位系统和养殖信息管理系统等功能赋能传统放牧形式,使当地居民减少放牧压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助力群众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但黑水县芦花镇七个村里,只有2%的村民使用了GPS定位等科技手段,可以得出在借助物联网技术方面,意识非常薄弱,需及时向村民宣传建设智慧牧场的好处,多开展使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的讲座,增强村民这方面的意识。另外加强与能提供此技术有成熟产品的公司加强合作,刺激传统畜牧业迸发新活力,推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

3、黑水县为卫生部扶贫县之一,主要聚集藏族居民。由于村民的医疗卫生知识缺乏、意识淡薄,许多老百姓都是“有病不医,有病羞于提及”,甚至还由于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求助于喇嘛。近年来,当地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以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确保医保政策家喻户晓,切实提高广大群众事关自身切身利益的和相关政策知晓率。但黑水县芦花镇七个村里,仍有2%的人家人生病选择求助菩萨喇嘛,由于这是传统思想的观念,所以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建议当地政府可以定期上门宣传,顺便还可以给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在提供身体检查。

4、黑水县地处川西高原,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红色文化悲壮厚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随着国家发改委四项措施促“三区三州”旅游发展,进一步提高“三区三州”地区的可进入性和接待能力,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近年来,黑水县以“一核、两心、三区、三带”思路,积极融入“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战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数据显示,2021年黑水县接待游客197.54万人次,旅游收入16.86亿元,全域旅游成为黑水县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挥旅游经济在脱贫攻坚中的起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还保护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又带动大家可持续增收。但是,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相关配套产业大量涌现,所以导致部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可以进行一些系统专业的培训,进一步的提高当地服务业的质量,从而走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高晋蓉,四川省西部地区金融扶贫效率与影响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21(02)

[2]于珊,普通话普及率超八成 语言文字事业十年成果丰硕,2022年6月29日,光明日报

[3]李思乐,四川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2019(09)

作者简介

[1]张婧雯,(2001.09-),女,汉族,四川成都,专科,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统计与分析专业

[2]郑丹洋,(2002.03-),女,汉族,四川南充,专科,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统计与分析专业

[3]王心怡,(2002.03-),女,汉族,四川广元,专科,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

[4]康月,(2002.10-),女,汉族,四川遂宁,专科,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统计与分析专业

[5]李成思(1986-),重庆长寿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从事统计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