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4

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研究综述

蒋梦坡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50011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和贫困户精准脱贫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易地扶贫搬迁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推进逆境,效益测评和后续发展进行归纳总结。本文通过知网搜索,发现针对易地扶贫的文献数量众多,研究视角多样,但理论提炼不足,而关于西藏的易地扶贫研究的文献数量则特别少,西藏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易地扶贫搬迁难度更大,希望后续学者可以对西藏的易地扶贫搬迁进行实地考察,拓深研究,助推西藏乃至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实施。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西藏;研究综述

一、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是西藏实施“六个一批”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缓解当地贫困人口生存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通过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力调配等多种方式,实施了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工程,完成了大规模搬迁任务。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也已经完成,但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特别突出,例如政策帮扶问题、职业培训问题、产业落地问题、基础设施问题、教育医疗问题等等。本文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关键词的文献有五千多篇,而以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的文献仅有几十篇,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核心期刊和引用较高的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并试图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以期达到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可持续生计。

二、文献回顾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出来,安置到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好的地区。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时发现,虽然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以传统移民搬迁为主要研究对象,鲜有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同时,在这些文献中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移民搬迁的成本收益分析、政府作用、贫困群体生计方式及选择等方面。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而言,搬迁成本收益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难点问题,不仅涉及到国家政策、搬迁成本和贫困群体生计方式选择等方面,同时也涉及到搬迁后社区融合发展等方面。

在政府作用方面,政府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其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政府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主要起到了政策执行、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作用,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搬迁规划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后续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顺利进行。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而言,生计方式选择是影响移民搬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不同生计方式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同,其实施的成本也是不同的。

在生计方式选择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方式选择受到地理位置、自身文化程度、家庭主要劳动力数量、搬迁前后生产生活方式是否发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生计方式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实施成本也是不同的,不同生计方式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实施成本也是不同的,在当前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很多贫困家庭选择了非农产业就业,而一些搬迁后仍然维持着传统耕作模式的家庭则无法适应新环境。

在搬迁后社区融合发展方面,虽然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以享受到新家园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是在社区融合发展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三、研究现状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问题是西藏脱贫攻坚的核心问题,西藏自治区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通过政策、资金、人力等各种手段,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各族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是西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举措,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截止目前,国内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研究文献主要有:柳诗众和李长保(2003)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安置区基础设施进行了研究;吴琼(2009)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心理适应和移民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马明德和马学娟(2011)对金融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进行了研究;童欣(2011)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的生存问题和住房问题进行了研究;冯明放和彭洁(2012)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点选择进行了研究 ;李根银(2013)对易地扶贫的搬迁区的生态修复进行了研究;郑昊(2014)对易地扶贫搬迁小城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吕静(2014)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杨平(2014)对易地扶贫迁出村庄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李芬、张林波和陈利军(2014)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李生(2015)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邓艾、何帆和许晓婷(2017)对易地扶贫搬迁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陈丹(2018)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活适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崔冀娜、王建和张晓慧(2019)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融入城镇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建斌、张雅丽和朱雪敏(2021)对搬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郭言歌(2021)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常红萍(2021)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进行了研究;梁仪和叶柯妤(2021)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于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主要有:徐爱燕、邓发旺和刘天平(2017)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有土安置问题进行了研究;安玉琴、徐爱燕和蒙媛(2018)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的无土安置模式进行了研究;徐爱燕和李芳慧(2018)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路径进行了研究;李芳慧、李迎军和李媛媛(2019)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资本问题进行了研究;牛明光和牛继平(2020)对西藏昌都市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曾维莲、杨文凤和孙自保(2020)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白海江(2020)秦澜英(2020)王慧芳(2021);都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何燕、赵曦和龚红梅(2022)对西藏易地扶贫家庭生计能力恢复问题进行了研究;石欣(2021)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举措问题进行了研究;久毛措和余文超(2021)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安置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王兵华(2022)对西藏易地搬迁移民社区治理法制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余海芳(2022)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困境进行了研究。

四、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理论探讨;二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实证分析;三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其中,三个方面又有侧重:

第一,在理论方面,主要探讨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理论基础、目标任务、搬迁模式等问题。

第二,在实证方面,主要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例如,有些学者在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政策实施效果良好,搬迁后大部分居民实现了脱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劳动力转移困难;家庭人口较多,住房面积小,需要集中安置;有较强的搬迁意愿,但由于技能和创业能力不足等原因,难以实现稳定脱贫。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出现了贫困代际传递、产业发展难、缺乏就业技能、心理适应问题等新的贫困问题。因此,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在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方面,主要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影响因素、实施效果、存在问题以及政策建议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虽然对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进一步完善。首先,部分研究在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问题时,过于偏重对搬迁后贫困问题的分析,而对其原因的研究相对不足;其次,部分研究在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影响因素时,多以移民的意愿为出发点,缺少实证分析;最后,部分研究在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效果进行评价时,多采用定性描述分析方法,缺乏定量评价。因此,下一步应加强对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和措施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探讨的论文相对较少。

五、研究特点

根据已有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政策、安置模式、搬迁后移民生存与发展等方面。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归纳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特点。

(一)研究内容比较全面。目前学者们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研究,主要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研究内容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政策、安置模式、搬迁后移民生活状况等方面,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具体来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总结了相关政策内容,分析了相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二,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模式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以及两者结合安置等模式;第三,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活状况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移民搬迁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原因;第四,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研究内容既有对西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也有对西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生存与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由于学者们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在研究中所采取的手段也有很大不同。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现状;第二种是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种是采用文献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政策。

(三)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对象,既包括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也包括分散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还包括在集中安置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四)研究视角多样化。现有研究不仅在内容上较为全面,在研究视角上也具有多样性,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既有从宏观角度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总结;也有从微观角度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还有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生存与发展状况入手,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的生存与发展进行分析。

六、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虽然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成果较多地集中在宏观层面,对于具体实践中的微观问题关注不够;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原因分析还不够深入;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的后续发展研究不够系统等。因此,未来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是在具体实践中深入调查研究,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的后续发展问题,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安置模式的探讨,为后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上,应该更加注重不同类型的搬迁移民后的生计模式的变化,即从单一的迁出地生存模式转变为迁出地与迁入地并存的生存模式,如:搬出地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迁入地主要以旅游业、手工业、服务业为主,迁入地以非农就业为主;从单一的搬迁移民转变为多种类型的搬迁移民,如:部分由纯农业生产转向农业、养殖业、服务业等多种类型;从单纯依靠国家政府救济转变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如:部分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等。因此,在后续发展研究上,应该加强对不同类型搬迁移民后安置模式的探讨。

二是关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如:搬迁后社会适应问题、生存环境改变后生计模式与发展问题等。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是指搬迁移民在迁入地之间的社会交往、文化适应、身份认同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及迁入地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问题。搬迁移民后的生计模式与发展问题,主要是指搬迁移民在迁入地的生计模式和发展路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主要是指搬迁移民在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生计模式与发展路径问题,如:就业与创业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融入问题等。因此,对于这些新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探讨这些新问题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是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参考。搬迁移民的搬迁模式包括:原地安置模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模式、城镇化安置模式等。其中,原地安置模式是指采用原地原有的方式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是指采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脆弱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等多种方式进行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模式是指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分散的贫困农牧民迁移到生存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并将其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七、结语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工作在后续帮扶机制、搬迁群众生活方式转变、社会融入和文化适应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下一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藏自治区应不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续帮扶机制,提高搬迁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一是继续加大搬迁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城镇,融入社区;二是建立健全移民后续帮扶政策体系,加大对搬迁户的后续产业扶持力度,实现脱贫增收;三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保障工作,在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的同时,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四是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搬迁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了解程度;五是进一步加强对移民文化的扶持和引导,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六是加强对搬迁户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参考文献:

[1]柳诗众,李长保.生态移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重要途径——陕西省凤县移民搬迁促进治理开发的经验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3(08):44-46.

[2]吴琼.新疆塔吉克族开发性生态移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基于对塔吉克阿巴提镇生态移民搬迁的调研[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05):75-78.

[3]马明德,马学娟.金融支持视角下宁夏贫困地区移民搬迁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1):20-21.

[4]童欣.紫阳县生态移民搬迁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398-399.

[5]冯明放,彭洁.山区生态移民安置点选址的反思与建议—以陕南移民搬迁为[J].改革与战略,2012,28(12):97-99.

[6]李根银.对宁夏中南部移民搬迁区生态修复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87-188.

[7]郑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小城镇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8]吕静.陕南地区生态移民搬迁的成本研究[D].西北大学,2014.

[9]杨平.对移民搬迁出村庄生态环境治理的意见和建议——以宁夏西吉县生态移民迁出村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4,55(11):60-61.

[10]李芬,张林波,陈利军.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生计转型与路径探索——以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为例[J].农村经济,2014(11):53-57.

[11]李生.内蒙古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的经验、问题与对策——以兴安盟科右前旗生态脆弱区移民搬迁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06):26-30.

[12]邓艾,何帆,许晓婷.陕西洋县生态移民搬迁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09):228-231.

[13]陈丹.侗族生态移民的生活适应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

[14]崔冀娜,王健,张晓慧.基于公平感知的移民搬迁后城镇融入研究——以三江源生态移民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2):83-88.

[15]张建斌,张雅丽,朱雪敏.生态移民搬迁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01):56-60.

[16]郭言歌.宁夏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可持续生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21.

[17]常红萍.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21.

[18]梁仪,叶柯妤.云南省澄江市生态移民政策执行研究——以云南省澄江市路居镇明星村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2):6-11.

[19]徐爱燕,邓发旺,刘天平.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有土安置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8):165-167.

[20]安玉琴,徐爱燕,蒙媛.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无土安置模式研究[J].青藏高原论坛,2018,6(01):10-14.

[21]徐爱燕,李芳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路径——来自西藏的调研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4(02):135-140

[22]李芳慧,李迎军,李媛媛.易地扶贫搬迁视角下的西藏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以卓吉村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1):136-137.

[23]牛明光,牛继平.昌都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22):208-210.

[24]曾维莲,杨文凤,孙自保.贫困人口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满意度评价——以西藏易地扶贫搬迁为例[J].科技导报,2020,38(13):113-121.

[25]白海江.西藏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的农牧民可持续发展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05):126-128.

[26]秦澜瑛.推进西藏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探析——基于西藏昌都市“三岩”片区易地搬迁的分析[J].西藏发展论坛,2020(03):66-70.

[27]王慧芳.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生计可持续性研究[D].西藏农牧学院,2021.

[28]何燕,赵曦,龚红梅.西藏易地搬迁家庭生计恢复力评估的调查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3):115-120.

[29]石欣.“十三五”时期西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举措与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21(09):58-62.

[30]久毛措,佘文超.元治理视角下拉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模式的思考[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3):94-101.

[31]王兵华.基于M区执法调研窥视西藏易地扶贫“后搬迁”背景下社区治理法治化[D].西藏大学,2022.

[32]余海芳.西藏易地扶贫搬迁存在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D].西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