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现状——以长治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3

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现状——以长治学院为例

侯晋芳

(长治学院 音乐舞蹈系,山西 长治 046000)

摘 要

在2002年“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提出“非遗”进入高等院校这一重要议题后,从中央到地方,各高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本土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晋东南地区非遗传统舞蹈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长治学院作为晋东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应自觉担负起本土非遗文化的科学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通过课堂教学、舞台创作和理论研究,贡献高校的学术智慧和专业力量,在一个完全不同于民俗空间的文化场域,践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本文首先对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进行概述,其次分析长治学院民间舞蹈课程建设;最后思考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在舞蹈教学中如何传承和推广。

关键词: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高校舞蹈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总

书记多次强调要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02年“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提出了“非遗”进入高等院校的重要议题,全国各高校纷纷掀起了“非遗”保护热潮,从中央到地方,各高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本土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长治学院作为晋东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应自觉担负起本土非遗文化的科学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通过课堂教学、舞台创作和理论研究,贡献高校的学术智慧和专业力量,践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一、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概述

晋东南,指山西省的东南部。包括长治市(古潞安府)、晋城市(古泽州府)两市。分别位于上党盆地、泽州盆地之中。“晋东南”是特定时期的一种历史称谓。山西省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项,保护单位168个,名列全国第三。长治市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保护单位19个,名列全省第四。晋城市目前有国家级项目19项,名列全省第三。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晋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

“晋东南”历史悠久,非遗传统舞蹈形式种类繁多,样态各异,流传的主要有花灯、花鼓、秧歌、旱船、高跷、地跷等等,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土沃老花鼓、高平九莲灯、武乡顶灯、五鬼盘叉、瞪眼家伙等。这些非遗舞蹈由于自身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征。从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的种类可以看出,大多数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具,如手持舞具、头顶舞具、口噙舞具等等,受其舞具的影响,舞蹈的上肢动作基本围绕舞具展开和衍变,虽然动作丰富,但舞蹈动作的运动幅度并不大,基本在肩到腰的区间内运动,上身舞姿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变化,其它身体部位为辅助动作配合完成。下肢的运动,基本以圆场步、花邦步为主,结合十字步、跳踢步、自由步等步伐完成表演中的流动,随着音乐节奏的发展时快时慢,以实现不同情绪的表达与转换,总体呈现出“稳中求变”的动作语言特征。

二、长治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建设

长治学院立足服务地方,重视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和保护,通过课堂教学、舞台创作和理论研究,践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一)教学内容

长治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包括汉族民间舞蹈、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地方传统舞蹈三大部分。汉族民间舞蹈包括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包括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我校舞蹈教师多年来对晋东南地区民间舞蹈进行研究和创新,将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引入课堂,如高平九莲灯、土沃老花鼓、武乡顶灯等,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了地域舞蹈教学模式,添补了晋东南民间舞蹈的空缺,为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常使用的舞蹈教学方法是口传身授教学法。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是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根据舞蹈自身特点,成为舞蹈教学中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教学方法,“口传”是指教师讲授舞蹈动作的规格、路线、要领,“身授”是指教师亲身示范动作。历经多年实践,与其他教学元素共同形成了“线下”课堂的教学范式。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中提出,“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这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民族大学马啸教授在《民族舞蹈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探索》中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在马啸教授的启发下,我校舞蹈教师认真钻研各种教学模式,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改为“线上 + 线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不受教学地点、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实时指导,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平衡新旧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教育理念。

(三)课程目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我校舞蹈学专业基础训练必修课程,本课程以汉族民间舞蹈、少数民族舞蹈、地方传统舞蹈作为教学内容,探索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表现文化的规律,分析它们各自的文化特点与形成因素,通过“动感、动势、动律”,递进式引导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认知,准确把握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强调不同文化构成所产生的不同“动”的原理与身体不同律动的表现。通过不同民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在身体各部位表现力及舞蹈意识等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掌握各民族舞蹈形态,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性、舞蹈表现力及内心情感的表达。

本课程立足于师范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三个理念,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1: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高雅审美情趣,追求崇高审美理想。课程目标2:通过系统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和区别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律、音乐节奏、风格特征,体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典型风格和特有的表演形式;从单一组合训练到综合性的风格组合,循序渐进把握其风格特点。课程目标3:提高学生的自身鉴赏能力、舞蹈表现力、艺术综合素质,为完成舞蹈剧目的表演和地方特色民间舞蹈的传承打下基础,具备一定的舞蹈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目标4: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使其具有民间舞蹈教学、编创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意识和习惯。

三、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的推广与思考

面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契机,长治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应用型建设为主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利用高校在地化教育,挖掘和整理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的种类,从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的训练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入手,立足高校舞蹈教育,积极拓宽传承路径,建立具有地方高校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将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引入高校课堂

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我院舞蹈教师多次进

行研讨,尝试将土沃老花鼓、武乡顶灯、高平九莲灯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中,以传承和创新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为立足点,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进入舞蹈课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掌握传统舞蹈技能和传统舞蹈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根据整理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三性原则”,即“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运用元素教学法,探究‘原动’的原理,以及动的特性与动的起因,分解、化合、提纯这些起因,找到力的根源,研究其身体语言、特色音乐、服装道具、文化特征、风格特点等等,创编舞蹈组合,进而形成教材模式和课程体系使土生土长的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的庇护下健康成长。

(二)传承与创新

高等院校在国内教育体系中充当非遗传承的引领人,高校肩负着传承非遗舞蹈的历史职责,从2011年开始,我校舞蹈教师对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进行研究,从舞蹈教学的角度来提取舞蹈元素,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进行斟酌,加强晋东南地域特色舞蹈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代表性的动律、体态特征、标志性动作等。将教学目标主体定位于学生,通过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编、演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的兴趣,让学生接受并理解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的意义,主动学习和编创作品。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会选择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进行设计,贴切传统表达的形式,凸显晋东南地域特色。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体现出它特有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增强学生的技能综合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功能和育人功能。最终建立民间为现实基础,政府为主导、学校为未来基础、研究机构为学术支持、学生舞蹈社团为表演骨干的‘产、学、研 、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培养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的继承者、爱好者和传播者,为保护和继承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资源提供人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活态性”特点,在特定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上存在较大的依赖性,这为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提供了可行性与必要性,一方面积淀着特定文化空间内社会群体的生存智慧以及凝结着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情感;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的实用性和使用性,使其具有促进学生及整个文化社会发展的工具价值。

此外,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盘活地方独特的民族文化,赋予教育民族特色,让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社会呼吁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学子关注社会公共空间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关注本土文化中传统舞蹈传承与发展。为此,长治学院做好关于晋东南非遗传统舞蹈的研究和创新,精准把握教学定位,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充分放活教育方式,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机制。将课程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将教学内容本土化、生活化和形象化,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非遗传统舞蹈内容和现代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普及传统文化遗产知识、提升保护传承水平、拓宽发展面向和增进发展动力的目标。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地方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推进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啸:《民族舞蹈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探索》,《北京舞蹈学院院报》,2022 年第 3 期。

[2]李春晓:《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以民族民间舞教学为例》, 《长    江丛刊》,2019年第5期

[3]林荣珍:《2020 年度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2期

[4]李军:《“非遗”传统舞蹈在高等院校的传承现状研究》,《舞蹈》,2019年第6期

[5]崔珊珊:《“非遗”传统舞蹈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以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2期

[6]贺婷:《高等艺术院校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职业》,2017年第29期

[7]孙瑞琪:《海南黎族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研究 ——以海南师范大学舞蹈专业为例》《戏剧之家》2021 年第 11 期

作者简介:侯晋芳(1982—) ,女,山西高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山西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山西东南部非遗传统舞蹈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H-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