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主线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风景园林设计主线探索

何明华

武汉伍道建筑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23

摘要:景观设计不仅连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具有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同时,风景园林具有很强的多学科属性。近年来,业内学者对景观设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了许多新的解读,包括对场地、场所、原型等概念的深入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主线

一、设计主线

景观设计的主线贯穿于景观设计的整个过程,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来解释。从时间维度来看,设计始终是动态的,设计过程只是时间轴上的一段状态。从内容维度来看,可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材料层面是场地、地理和物理的空间范围。精神维度是指人文的、历史的人类记忆。

景观建筑设计的过程,本质上是基于时间轴上的某一点,既望过去,又展望未来;同时充分考虑当下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通过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

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看似是一个大命题,实则体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方方面面,关乎具体点滴设计过程中的判断和选择;而这一系列设计过程中的平衡取舍,一般都遵循着一条隐藏的主线。

这条设计主线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并向两端无限延伸,去往“缘起缘灭”的两个方向。一头“缘起”连接着“原型”,一头“缘灭”连接着“愿景”,人类活动就是这条主线上的一个段落,这一段落处于“原型”与“愿景”之间,也是有始有终。其中,起始是“场地”,终尽是“场所”,二者最终以“场景”的面貌展示出来,这一“起灭终始”的设计主线贯穿着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

二、设计要素

1.原型

景观“原型”具有强烈的审美吸引力,精心设计的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加强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强人与景观的共鸣。从内容上看,“原型”既有物质内涵,也有精神内涵:一方面是原始自然,包括原始地形、地貌、水文、河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的原始自然植被环境,如北方的平原、南方的高山、沿海的海滩,同时也交叉关联着地理学以及生态学上有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概念对自然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人在原始自然中的最初感受,人与自然的第一次交互。这原始的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存在多种情况:有敬畏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也有征服自然,人定胜天改造自然;还有二者兼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程度并且不断动态发展。事实上,这里的“原型”自生发之始,就紧紧连接着“人”与“自然”,是风景园林研究主线的原点,代表着风景园林发展的初始方向。

2.场地与场所

场地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坐标方向的可测量的物理空间。场所(Place,Territory)讲的是场地与人的关系及意义,是一个所属和使用功能的概念;土地的性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人的活动及其利益关系等,都包括在这个场域范围内,所以被称为“场所”,如公共场所、私密场所、军事禁区、防洪通道、港口码头等。“场地”与“场所”既有差别,也有关联。在对风景园林设计主线的探索中,对“场地”与“场所”的认识更多关注从“场地”到“场所”的演变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及这个过程最终“场景”的展现和表达。

2.1场地

场地是一个具有物理属性的部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场地本身有向“原型”倒退的倾向;其次,场地需要承载目标功能。因为“场地”的位置不同,它的“原型”也不同,周围的环境、人类历史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它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承担的功能。

场地的物理性质以表层、深层的信息存在,需要设计师进行发现、挖掘、阅读、提炼,比如:场地位于郊野,生态性会更强;位于城市中心,就需要更加关注周边的业态、使用人群功能的要求及历史人文在场地内的传承等;需要设计师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平衡和度量。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具体的场地,有职业素养的设计师会作为“人”群体的代表,将自身被激发出来的感受与联想,在人与自然的平衡选择过程中,以“设计师直觉下的群体意向”的形式注入场地。

2.2场所

如果说场地是物理空间,场地中的人就是设计师;那么场所就是被赋予社会、人文和精神含义后,作为体验者的人参与进来后的人性化空间。

在场地到场所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参与,指关系、情节、事件等。当人参与进来后,整个物理空间就运转起来。

场地设计中一方面通过营造地形、植被对自然地形地貌进行展现,是一种对原型的回溯;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路径、停留点及起承转合序列,引导体验者参与,获得真实的“体验者感受下的群体意向”反馈。在上述两方面相互作用下,“场地”就转化为了“场所”。

2.3从场地到场所构建场景

在人的活动参与下,完成了从场地到场所的转化;同时还伴随场景的升华。这个场景既有物理性质的部分,也有精神和艺术方面的内涵,还被赋予了一定的场所精神和生活内容。

每个场所的游览者、接触者作为单独个体,感知和感受到的场景各有不同;但是同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群体,发掘超越于个体感知之上的共性感知,则是“体验者感受下的群体意向”。至此,从“场地”到“场所”的过程,最终升华为“场景”。

在满足各项功能的前提下,场景体现为从“设计师直觉下的群体意向”到“体验者感受下的群体意向”,二者在设计过程中的契合程度,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水平。

通过对“场地”深层、表层信息的挖掘,体验者活动的参与以及“群体意向”的呼应等多方面的深度交互,串联起从“场地”到“场所”的过程,最后以“场景”展现出全貌。上述过程就是风景园林设计主线上所呈现的核心段落。

3.愿景

视觉作为研究主线的终极方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目标。这个最终的方向和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不可达到的。它从起源原型生长,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向往,并在自身的更新和迭代中不断螺旋向上;它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环境的需求,更展现了美好生活未来的面貌。愿景总在前方,只要人类社会在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永不停歇。在场地中,场地自身的物理表层信息以及人文深层信息,需要在历史进程及当下的发展中加以度量和选择;在场所中,合理并适度的安排“体验人”的参与方式与程度;在场景中,风景园林师创造出来的群体意向,应当带有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专业情怀。人与自然的天平在风景园林研究主线上时刻展现,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师的选择和判断,只有在这条主线上用巧思一步一步探寻这一宝贵的平衡关系,才能最终指向风景园林追求的人居环境的和谐终极愿景。

结束语

在这条主线上,景观设计师梳理场地本身的物理、材料和功能需求,在解决场地本身的功能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设置路径、停车点、空间序列等方面加入对理想原型的理解,将意图融入设计,最终以“场景”的面貌表现在物理实体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愿景。在这个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始终扮演着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好的作品是设计师在从“场地”到“场所”,再形成“场景”的过程中,通过意图的注入,形成良好的连接结果。自然的神奇和人性的可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展现和表达,设计师个人意图的注入引起了体验者群体意图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林广思,罗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设置现状与分析[J].风景园林,2021,28(10):72-83.

[2]杨锐.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简史[J].中国园林,2021,37(1):6-11.

[3]王向荣.从场地到场所[J].中国园林,2022,38(5):2-3.

[4]林箐,王向荣.原型、场所、体验[J].中国园林,2022,38(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