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3

“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思考

王岩,勾瑞乐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7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我们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希望以提升青年团员创新创业能力为服务核心,以校园内、外各类型创新创业活动为实践载体,实现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互动。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一批批既有广博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型”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创业;科研能力;思政教育;学生发展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在“互联网+”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为帮助大学生能够真正地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本文描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可行性计划,希望创新推动“双创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联合11家中央单位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打造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到2021年已经是第七届,七届大赛累计共有603万个团队的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数据显示,2020年,通过对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的创业数据与全国高校学生学籍学历数据比对,2015届—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创业大学生54.1万,其中毕业生44.4万,在校生9.7万。据统计,仅6届大赛的400多个金奖项目就带动就业达50多万人。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学校纷纷组织举办各类科创类竞赛,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通识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当一个项目失败后,他们会急于寻找下一个项目,而不能深刻分析原有项目的致命缺点,导致他们只是在意量变,而不去感知其应有的质变。所以,他们并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比赛的深刻内涵。也存在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即可,但是,理论知识再怎么丰富,也无法弥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缺陷。

无论是各类赛事还是通识课程,学生只能通过书本知识或者网络资料等进行部分了解,获取间接经验,并不能真正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希望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通过整合有效资源,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意义

1.提升思想认识高度,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助推器。我们可以将创新创业的思维深入渗透到对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有利于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和自我价值实现,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

2.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我们可以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类资源,带领大学生走进科研和企业,体验企业创新创业文化内核,感悟成功人士心得,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和学有所用。

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我们可以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开展科创类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去认真思考创新与创业,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广阔平台;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到院企合作企业中去,学用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亲身参加创业实践的各种机会,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最终实现真正地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教育新规划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大学生兴趣,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逐步完善现有体系,最终取得“双创”教育实质性成效。

1.思想引领,提升学生认知

思想引领行动,要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内容和作用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创新创业教育为其提供了载体与平台,使观念塑造与思想引领工作由抽象变得具体。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渴望从比赛中提升个人能力或者丰富现有知识储备,深刻地领会到创新创业的内涵意义,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认知,才能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循序渐进,完善培训体系

创新创业不仅仅是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建立完善科学的培训体系时,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对象,深入发现其最根本的内在需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学院资源,有效促进在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1)开设培训课程

我们可以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领域内的优秀教师为大学生讲授专题讲座,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加深对创新创业比赛的了解,促使大学生对学术科研有初步了解。同时,我们应该主动创新活动形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乐于交流新思维、新想法,分享参赛经验,激发灵感的平台。

(2)启动科研计划

我们希望以招募科研项目成员的形式搭建起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着力提升本科生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吸纳优秀本科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地调研、数据收集整理、印发材料等工作,协助教师完成各项科研项目,借以培养本科生学术意识,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我们可以借此契机,为大学生参加各项科创竞赛提供优秀项目与资源,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实力与专业素养。

(3)组织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希望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大学生把握机会,立足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在老师的培训指导下调查访谈、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练就过硬调研本领,正确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和学术前沿风向,从而更好地在实践中求真知、在调研中求实学。

(4)举办科创竞赛

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小型创新创业大赛,设置有项目初选、路演和答辩等环节锻炼实践能力,并根据评委的意见,针对性完善团队项目,使大学生获得实战经验,为大学生今后参加大型创新创业比赛做好培育工作。我们举办实操类比赛,通过比赛为大学生提供模拟经营的机会,增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

3.搭建平台,推进成果转化

(1)打造师资队伍

学生固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对象,但学生的创新性想法或观点可能无法较好地展现出来,进而体现出教师专业指导的重要性。可是当前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实际教学经验缺乏,我们需要强化教师培育,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我们可以聘请专职创业教师与学校创新创业专家,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其次,我们需要与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校企、院企合作关系,聘请行业内有相关经历的优秀技术人员来校分享创新创业成功经验。

(2)健全激励机制

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学科专业竞赛,积极宣传和鼓励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参与创新创业学科知识竞赛,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应用专业知识。我们需要设置《大学生科创竞赛奖励办法》,将相关竞赛分类,分别给予获奖学生不同层次的奖励,并在综合测评学业附加分中予以体现,在评优评先、研究生保送、优秀毕业生评定工作中予以优先考虑。同时,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走得更远、更扎实,我们应该对于在指导大学生科创竞赛和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工予以奖励和表彰。

我们必须坚持贯彻落实师生奖励评定实施机制,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对于在各项科创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以及指导老师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助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实现激励育人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完善的长效激励机制,借助榜样力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我们希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为本科生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鼓励引导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与科研能力,为其在研究生阶段深造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可以开设培训课程,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加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比赛的了解,提升其学术意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调查访谈、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中,练就过硬调研本领,在项目初选、路演和答辩中锻炼了实战能力,保障其容错机制,为大学生提供试错机会。

我们需要以“互联网+”“挑战杯”“三创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以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举办科创达人分享会、启动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等载体为依托,鼓励学生结合学校和自身专业特色,抓风口、抓前沿、抓痛点,打造特色项目,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努力培养“双创型”高素质人才。

最后,我们的本心是以青年创新创业为契机,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以构建具有特色亮点的青年“双创”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完善工作模式,优化制度措施,不断开创青年双创工作新局面,努力书写好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出色答卷,实现青年“双创”人才个人发展和与中国梦的生动结合。

参考文献

[1]朱志刚.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社会工作模式探究——基于融入理念和正向价值[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0):325-327.

[2]吴淑梅.凝聚乡愁记忆 彰显闽南特色——“闽南曲艺汇”活动品牌的建设[J].大众文艺,2020(17):17-18.

[3]邓倩妮.“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创业指导能力的提升路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7):132-134.

[4]陈莉,朱明.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科教导刊,2021(28):71-73.

[5]张彦坤,李煜华.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培育模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06):114-119.

作者简介:王岩(1983.10—),男,回族,河南省新乡市,硕士研究生,讲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勾瑞乐(2001.9—),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本科在读。

基金项目:2020 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JSJYYB-018);河南师范大学2021年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