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统整 精研习作过程——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万花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3

单元统整 精研习作过程——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万花筒》为例

徐雅青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长山小学 311217

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单元在结构体系上有较大的差别。习作单元以精读课文为主,以习作例文为辅,添加“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筹码,构建了以某项关键能力为中心的学习任务群。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那么如何在单元统整的架构下实现习作能力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落实单元习作要求呢?下面笔者以四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万花筒》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观测先行——审视目前习作教学的现况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为例,笔者最近参加了多名教师对《生活万花筒》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发现习作教学呈现出以下几种现象:

1、教学目标模糊。大部分教师运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或习作例文的所学的语文要素指导写作,但是对语文要素的解读停留在表面,缺乏对“为什么要这么写”的理性思考。

2、教学策略偏离。部分教师没有对整个单元的教材做一个系统的了解与研究,缺乏单元统整的能力,很多如“初试身手”、“交流平台”等没有得到有效运用,违背了习作单元的全部内容都要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这一个重要的准则。

二、瞻“前”顾“后”——引发习作教学的深度思考

《生活万花筒》是一篇写事的习作。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看图画,写一写》习作训练中,学生学习了如何“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除了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把想到的也要写下来,而且两者都要写清楚。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我学会了——》习作训练中,则明确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习作方法,在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基础上,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还要写出学做这件事情的体会。这样看来,四年级上册《生活万花筒》的习作训练,其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的能力目标的延续与深入,还为“既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又要写出自己的体会”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观照整体,可以说,本次习作教学在整个统编教材的写事习作教学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三、单元统整——探寻习作教学新策略

(一)明确要求,确定文章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围绕应紧扣“实用性”的特点,围绕“我爱我家”“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本单元编排的《麻雀》《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所写的也都是作者在生活中亲眼遇见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课伊始,笔者首先用简短的语言引导孩子:我们的周围每天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中,有我们亲身经历的,有我们看到的,还有可能是我们听说的。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些事情?哪一件事令你印象深刻?请在学习单上做好标记。

接着填写学习单(图1),通过回忆梳理,确定写作对象。这实际上是帮助学生罗列脑海中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开门见山地导入本次习作内容,调动学生对本次习作的积极性。

                        我印象深刻的事

                        亲身经历   亲眼看到    听说的

事情A:————————             

事情B:——————--—             

事情C:——————--—             

                               (图1)

(二)初试身手,感受叙事结构

统编教材的习作内容来源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习作内容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在明确了习作主题,考虑写什么内容时,如何让学生把经历过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放?笔者从教材提供的“初试身手”获取灵感,调取了微信朋友圈家长留存的原来孩子们参加运动会的照片做成课件。课堂上,随着一张张照片的重现,孩子们欣喜若狂,因为照片上的孩子,不是别人,就是他们自己。此时让孩子们回忆当时参加运动会的场景,然后引导全班交流,并提出要求:听听发言同学说的运动会场景,听完后再作补充。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对原来经历过的场景的回放与重组,纷纷表示这样的事例,他们有东西可以写。看完校内场景的照片,又选择了一些校外场景的照片,这些照片的主人公同样是我们班里的同学。再让涉及到的照片的主人公来介绍一下当时的场景。在照片的激发下,我们借助学习单(图2),让他们唤起对生活的记忆,让他们积极地搜索起生活当中各种经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情……尤其是在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情景中,自己经历了什么事情,这样就为真正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题目:(            )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

(三)搭建支架,突破写作难点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接下去该怎么写清楚这件事呢?怎么写正是让学生觉得最为头疼的事,笔者运用教材中的“交流平台”和精读课文,给学生搭建写作支架,突破写作难点。

1、框架思维,构思写作顺序

笔者让学生回顾《麻雀》一课的写作顺序,学生交流后,发现《麻雀》一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毅然想法设法保护小麻雀,让小麻雀免遭猎狗伤害的动人故事。然后,笔者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四格漫画”(图3)。接着再让学生交流《爬天都峰》一文的写作顺序,通过交流,大家发现《爬天都峰》一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写了“我”和爷爷爬天都峰的过程。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发现,同样是写事类的文章,不同题材的文章,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不同的。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文,模仿着搭建框架(图4)。这样在写作之前,搭建整体框架,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布局,更有篇章意识,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16 麻雀

我印象最深的事

先写

然后写

最后写

 

 

 

 

    2、统整教材,多角度立意选材

理清了写作顺序,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又是写作的重中之重。

(1)细节揣摩,对比中感悟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麻雀》一文中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的比重,发现课文的开始、结局写得都很短,高潮部分写得最长、最具体。那么如何把一个场景写具体?你觉得要把这个场景写具体,哪些细节是不能忽略的?我们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生:“像一块石头似的”这个细节不能省略,因为从这里能读出老麻雀降落时的坚定有力。

师:是啊,从这里我们能看出老麻雀毫不迟疑、急迫地要救自己的孩子。

生:“绝望地叫着”不能落下,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弱小的麻雀在面对庞大的猎狗时非常的恐惧。

生:“发出嘶哑的声音”落下太可惜了,因为这处描写老麻雀叫声的词语,让我感受到老麻雀面对猎狗,极度无助。

生:“挓挲”不能落下,从这个词语能看出老麻雀深知自己和孩子会被猎狗一起吃掉,惊恐不已。

生:“浑身发抖”落下太可惜了,从这个动作中可以看出老麻雀非常恐惧,但母爱的力量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

师:原来能体现母爱伟大的细节都是不能省略的,也就是说,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细节都要着重构思,比如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都要把它写具体。

(2)角色转换,趣读中体验、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再读《爬天都峰》一文中的“爬山前”部分的对话描写。通过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男生扮演“老爷爷”,女扮演“我”,进行角色的转换,再现故事情境,体验当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从而发现言语中暗藏的心理活动。对话后,让女生说说此时看到爷爷年纪这么大还来爬天都峰,心里是怎么想的。让男生说说看到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小朋友都不害怕,心里又是怎么想的。通过这样角色的转换,将自己的身份与文中的角色融为一体,引发情感共鸣,感受写作时,除了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清楚,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

(3)对比原文,思辨中体味

学到这里,学生似乎已经对写这篇文章已经跃跃欲试了。笔者趁机让同学们斟酌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中的巧妙的构思,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爬天都峰》一文,按理说应该详写爬天都峰的过程,可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所以这样处理能突出中心。

师:看来,把重点内容写清楚,文章才能让人看得明白。你们再阅读《小木船》这篇文章,看看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几部分?

生:文中重点讲述了“我”和陈明友谊破裂的过程。

生:对于“我”和陈明和好的过程,文章写得很详细。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久,但是课文只用一句话加以交代,你们觉得课文这样安排妥当吗?

生:“我”和陈明闹矛盾之后发生的事情跟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大,不必要面面俱到,把所有事情都写出来。

师:作者根据文章的主旨,重点关注的是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而事情的经过一笔带过,这样更可以突出“小木船”是“我”和陈明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更可以说明“小木船”在“我”心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和陈明之间深厚的友谊。原来,我们写事情要根据文本的需要决定重点部分,而不是片面地认为事情的经过就是文本的重点。

3、例文支架,建构言语篇章

例文支架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最接地气的佳作,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更具参照价值的收获。为此,笔者结合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生活实际选择了这样一段范例:

 

4、取题风暴,开启习作旅程

这篇习作的题目是教材提供给学生的作文题目之一,所写的事例是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语言活泼,充满童趣。接着,笔者让学生读一读,看看小作者是如何把捉蚊子这件事情写清楚的,抓住了哪些具体的细节。很多学生都认为文中抓住了爸爸、妈妈和我捉蚊子时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文章写具体了。笔者趁机小结:《捉蚊趣事》这篇文章,从题目看,显而易见应该把怎么捉蚊的过程写出来,而且应抓住关键字“趣”字进行展开,小作者通过对人物俏皮的语言以及描写我和妈妈抓到蚊子,唯独爸爸没有抓到的过程,体现出“捉蚊”的有趣,这样的构思是非常巧妙的。

4、取题风暴,开启习作之旅

好的作文标题,犹如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一样重要。有了内容,知道怎么把一件事写清楚,此时取一个好的作文标题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好的作文标题,可以说是没有极限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说,我们不能揠苗助长,提出过高的要求。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单元教材提供给我们的几个题目,然后让学生交流,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经过讨论、分析,大家发现诸如《一件烦心事》、《爷爷戒烟了》、《家庭风波》等很多写事的文章,这样的作文题目都是凝练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用文章中主要人物的经典的话语,如:《信不信由你》,或者用一些恰如其分的名言警句来作题目,如:《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乃成功之母》等。这样的点拨,让学生广开思路,开启思维,体验到更多的表达乐趣。

(四)出示《评价量表》,促进交流修改

习作容易改作难,在教学中,一般由老师担任评改者的角色,这样的评改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阻止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统编教材的习作编排中把“评改”作为一项内容编写在教学内容之中,所以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要依据目标,制定标准,以评价促提高。

1、教师点评:典型样本评价

即时评价是课堂教学一种有效方式,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肯定与鼓励。习作教学中,教师当堂对学生习作的点评和反馈同样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因此,笔者根据这篇习作的具体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评价量表》(图5)。

                         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自评

他评

师评

评价意见

评价等级

题目恰当好处

(备注:累计12-15颗星为优,8-11颗为合格,8颗以下为待合格)

能按一定的顺序写事

能把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清楚

能把重点内容写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错别字和标点较少

★★

★★

★★

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图5)

教师点评时,先进行《评价量表》中前四项基础性目标的评价,再针对学生的具体表达情况进行后两项提高性目标的评价,一方面对优秀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也给其他学生指明今后习作要努力的方向。

2、自评互评:合作交流促修改

教师点评完三个同学的习作,让学生再次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改。然后进行四人小组之间的互评互改。笔者再次提出互评互改的要求:

 

在评价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同伴习作中的亮点,依据评价量表确定星级后,一起合作讨论如何进一步按照评价标准学习把一件事写清楚。

3、作业展评:互学互评后再提升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言为心声,作文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为了与人交际。在所有学生完成整篇习作后,趁着学校举行“优秀作业展览”的机会,我把全班40位同学的作文都展示了出来,真正体现了“生活万花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发现自己的习作有了真正的“读者”,他们真切体验到习作的快乐,收获满满。

参考文献:

[1]沙丹.纵横勾连定目标 支架助力“写清楚”——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2(10)

[2]蒋军晶.指向语文要素(四年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3]温儒敏,陈先云.教学设计与指导(四年级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