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绳梯式穿刺法与区域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比较绳梯式穿刺法与区域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唐丽黎

上海市青浦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血液净化中心 201700

【摘要】目的比较血液透析中,区域穿刺法与绳梯式穿刺法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基于对照实验形式下,纳入40例血液透析患者(收治时间:2022年5月-2022年9月)为观察对象;按时组间均衡匹配法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传统组(n=20,行区域穿刺法),1组为研究组(n=20,行绳梯式穿刺法);观察、比较2组穿刺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比传统组,研究组在穿刺后渗血、疼痛、皮下血肿三项指标方面显著更优,在穿刺5个月后血管瘤、内瘘闭塞、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著较低(P<0.05)。结论相对于区域穿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绳梯式穿刺法的影响较小,穿刺效果较佳。

【关键词】血液透析;区域穿刺法;绳梯式穿刺法;动静脉内瘘

作为一种可有效挽救和维持肾功能衰退晚期患者生命的治疗手段,血液透析(HD)多年来在临床的应用均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肾病患者接受血透透析治疗;有研究人员发现,选择适宜、正确的动静脉内瘘构建和穿刺方法不仅有助于延长血透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应用周期,还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既往,因为医学界没有统一规定内瘘的构建和穿刺方法,所以一直以来,临床均以纽扣法以及区域法和绳梯法来进行内瘘穿刺;而由于大量实践表明,其中纽扣穿刺法的应用存在不足,长期应用该方法进行穿刺易致使患者针眼出现严重渗血情况;所以当前,临床已甚少应用该方法进行穿刺,多以区域法和绳梯法为主[1]。下面,本研究以40例病患为观察对象,将对血液透析中,区域穿刺法与绳梯式穿刺法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展开观察与比较。现作阐述如下: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基于对照实验形式下,纳入40例血液透析患者(收治时间:2022年5月-2022年9月)为观察对象;按时组间均衡匹配法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传统组(n=20),1组为研究组(n=20)。传统组男/女患人数比11(55.00%):9(45.00%);其中最小年龄23、最大年龄68,均值(42.23±2.59)岁。研究组男/女患人数比12(60.00%):8(40.00%);其中最小年龄22、最大年龄67,均值(39.23±5.58)岁。组间一般资料呈现良好比较价值(P>0.05)。

1.2方法

血液透析中,由院内资深护理人员执行内瘘穿刺操作,穿刺时,所使用穿刺针为16G;同时,指导患者取正确卧位(一般为平卧位),控制内瘘方向维持向上的状态;之后,分别在距离内瘘口5厘米以上位置进行穿刺,且按照先静脉、后动脉的顺序进行穿刺。

1.2.1传统组

本组20例血液透析患者行区域穿刺法:在距离内瘘口5厘米以上的位置处,选择具备良好充盈条件且弹性较好的血管进行穿刺。

1.2.2研究组

本组20例血液透析患者行绳梯法穿刺:首先,评估患者一侧血管及瘘管状况,确定内瘘是否达到成熟使用标准;确定符合标准后,对穿刺点数量和位置进行确定,选择3-6个穿刺点,然后在保证每穿刺点均间隔1-2厘米的距离上进行等距离绳梯式排列。之后,同样在距离内瘘口5厘米以上位置处,基于向心法下,进行动脉穿刺;期间,需要对血管震颤度进行确认,确保良好;基于 30-40°方向进行静脉穿刺,穿刺点选择距离动脉穿刺点10厘米以外的距离。注意,穿刺前,贯彻落实消毒操作,并对患者血管壁厚以及走向和深浅度进行仔细检查;之后依次穿刺所有穿刺点,之后再行穿刺时,需从第1个穿刺点开始,以此不断循环。

1.3指标观察

对2组穿刺过程中是否出现穿刺渗血、疼痛和皮下血肿等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观察2组穿刺5个月后并发症(血管瘤、内瘘闭塞、血栓)发生情况,并统计发生率;以此比较2组穿刺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比较2组穿刺渗血、疼痛和皮下血肿情况

详见下表1,对比传统组,研究组在穿刺后渗血、疼痛、皮下血肿三项指标方面显著更优(P<0.05)。

表1 比较2组穿刺渗血、疼痛和皮下血肿情况[n(%)]

组别

例数

穿刺渗血

穿刺疼痛

皮下血肿

传统组

20

9(45.00)

6(30.00)

7(35.00)

研究组

20

2(10.00)

1(5.00)

1(5.00)

/

6.144

4.329

5.625

P

/

0.013

0.037

0.018

2.2比较2组穿刺5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详见下表2,对比传统组,研究组在穿刺5个月后血管瘤、内瘘闭塞、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著较低(P<0.05)。

表2 比较2组穿刺5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组别

例数

血管瘤

内瘘闭塞

血栓

发生率

传统组

20

5(25.00)

3(15.00)

5(25.00)

13(65.00)

研究组

20

1(5.00)

1(5.00)

2(10.00)

4(20.00)

/

/

/

/

8.286

P

/

/

/

/

0.004

    1. 讨论

    内瘘穿刺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和使用寿命[2]。当前,临床上多予以血液透析患者以区域法穿刺、又或绳梯式穿刺;其中穿刺操作相对较为简单的为区域法穿刺,但实际穿刺过程中,由于该种方法需要将穿刺点固定在同一个区域内,所以在多次穿刺后,极容易导致患者局部血管变薄,甚至在此基础上引发相关并发症。对于血透透析患者而言,此情况的发生存在影响较大,既影响血透治疗,还损害患者机体健康。虽然相对于区域法穿刺,绳梯式穿刺法操作较为复杂,但实际穿刺过程中,其会对传递点进行轮回更换,不会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此穿刺方法在切实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很好保障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3]。本研究以40例病患为观察对象,对临床血液透析中,区域穿刺法与绳梯式穿刺法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展开观察与比较;研究结果呈现:在穿刺后渗血、疼痛、皮下血肿三项指标方面,研究组(10.00%、5.00%、5.00%)对比传统组(45.00%、30.00%、35.00%)显著更优;在穿刺5个月后血管瘤、内瘘闭塞、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20.00%)对比传统组(65.00%)显著较低;组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临床血液透析治疗中,在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可优先予以患者以绳梯式穿刺法应用;因此穿刺方法整体穿刺效果较好,既不会对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造成太大影响,同时还可降低穿刺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4]

    综上,相对于区域穿刺法,血液透析患者行绳梯式穿刺,更有利于保证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可切实保障患者血透治疗工作的顺利进展和患者生存质量;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常天颖,王芳杰,单岩. 两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7,32(9):788-792.

    [2]谭舒月. 对比不同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7):174+177.

    [3]丁存梅. 比较绳梯法、区域法和扣眼法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1):35+37.

    [4]李文晶,高飞,王艳玲. 对比分析绳梯穿刺法和区域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0):7911-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