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模块化课程改革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模块化课程改革初探

韩敏

(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天津,300350)

摘 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新的育人模式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建设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模块化课程改革可以将岗、赛、证中的要素有机地融合于,避免了资源浪费。在高职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改革中还需要注重深化产教融合,教材的跟进等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岗课赛证    模块化   课程融通

“岗课赛证”融通是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提出的全新育人模式。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又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这一新理念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对应工作岗位和职业技能证书,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课程对应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实训和技能大赛,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这也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推动高职院校对科学可行的“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建设策略进行积极探索。“岗课赛证”并非各行其是的几个方面,而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即通过融“岗、赛、证”要素于“课”,深化课程建设,提升其目标内容等兼容性,是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工程。

   对课程的模快化改革就是其中很好的探索。在进行课程重构的过程中,使用模块化对课程进行梳理设计,有效地把岗位,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能力需求,核心素养等项目进行梳理,避免“岗课赛证”各行其是,资源浪费。通过对“岗、赛、证”的职业能力分析,以能力作为最小模块,以及基于能力模块分析出的知识模块、技能模块等,按照“岗、赛、证”不同逻辑加以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

一“岗课赛证”融通进行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基本形式

1.基于岗位的课程内容设计基础

岗位的需求直接体现了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变化,也是课程设置最基本的依据。将专业集中面向的工作岗位,即一般性工作任务,经过分析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对这一典型岗位任务的指标所涵盖的知识能力素养等进行组合,构成能力模块,选取典型任务和技术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考虑岗位的当前需求,又要兼顾长久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融入教学,才能分解出更精准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所指向的能力模块。在“岗课赛证”融通中基于岗位进行的模块化设计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复杂的工作。

2基于证书的课程内容设计基础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证”融合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始于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了要逐步实行“双证书”制度。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 证书制度。”对“课证”融合研究提出了更新的研究方向。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职业技能证书,体现了行业技术标准。通过对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技能等级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解构、重构,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能力要求,形成能力模块。“1+X 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统筹评价各方面实现有效融通。

3基于大赛的课程内容设计基础

2008年我国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8年发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提出了“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内容设计围绕专业教学标准和真实工作的过程、任务与要求”。“赛课”融合的研究成为“岗课赛证”融通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赛面对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但大赛中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经过项目化改造,挖掘其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均可形成可操作的能力模块,尤其是大赛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评价标准对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有极强的借鉴性。大赛的设置对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和引领作用,有利于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其中的赛项任务通过模块化转换,对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均有提升效应。

二“岗课赛证”融通进行模块化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 模块化课程改革缺乏科学的指导

各高职院校对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改革尚在研究阶段的比较多,目前还少有成熟的案例可以推广。很多问题的界定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比如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同模块如何进行衔接,模块的数量标准,模块深度层次区分等。作为课程改革主体的专业教师对模块化课程改革理解不够透彻,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的时候,很难很快形成科学系统性。课程的改革需要专业的教师、行业的专家和课程的专家进行团队协作,对某一职业领域、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进行阐述、整理和分类,形成职业能力表。当前技术的升级转型在不断进行中,能够与时俱进也是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

2 教材建设不能及时满足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之相匹配的教材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材料,是课程教授的重要载体。目前由于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而教材的编写必须是在课程改革的新课程标准,新任务新项目形成后才能着手,必然造成教材编写的滞后。模块化课程改革与教材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在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材体例,按照模块、项目、任务分层,每个任务描述明确项目载体,完成的成果形式等,编写教材文本和教材辅助资源开发。在目前模块化课程改革尚不成熟的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编写也同样存在不能充分体现课程要求的问题。除了教材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之外,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很多内容形式也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才能达到比较合格的教材。

3 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

目前对于课程的评价,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即使经过“课证”融合或“赛证”融合的改革,也很难将评价拓展到多元的体系。“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评价需要校企的合作更为深化。缺乏企业参与,就很难把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需要企业一线专家评价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这样就造成课程改革不充分不全面,仍然没有脱离旧的模式。此外,“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改革需要能够了解行业和企业新技术,新标准的企业技术专家甚至技能大师参与评价,这也是很多高职专业目前无法突破的瓶颈。

三“岗课赛证”融通进行模块化课程改革的一些建议

1“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建设

首先应该以岗位为主,将对应某一典型岗位任务的指标所涵盖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组合,构成能力模块,选取职场典型产品、任务和技术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然后根据岗位技能需要,结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参考国家、行业和龙头企业岗位标准,制订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指标;其次将大赛中的赛项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通过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分析,构成能力模块,赛项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最后将相应的能力模块进行组合,并根据岗位业务流程和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形成模块化课程。并注意模块的层次性,操作的灵活性等。

2深化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通过模块化教学,才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龙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尤其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岗位复合型人才需求,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还是大赛中行业标准,生产实际的考核标准等,只有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参与,才更能体现市场真实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丰富课程评价体系,做到多元评价。

3 教材的跟进

教材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等,既是对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也是一套完整的教学解决方案,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应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组建教学团队,教师与企业专家对接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和岗位技能,根据模块化课程教学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教材。并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发线上和线下综合的资源形式,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2]许 皓.“1+X 证书”的高职商务英语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47-52.

[3]王丽新,李玉龙,刘曲.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11.

[4]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基金项目: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课题:基于岗课赛证 融通背景下的高职商务类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QGJY2022106)。

作者简介:韩敏(1975--)女,山东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