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愉悦习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巧设情境,愉悦习作

孙自俊

淮南市谢家集区第二小学

摘要:习作常常使师生陷入教与学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让学生对写作文不再恐惧?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巧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之中,搜集写作素材,在亲身体验中作文。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发掘写作材料,培养写作兴趣。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值得敬佩的人物,感人的故事以及身边需要改变的陋习等。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补充,达成共识,再将它们生成成习作的素材。学生因为对写作文有了兴趣,心中有话要表达,愉悦地完成习作自然可以实现。

关键词: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

引言:多数学生都怕写作文,尤其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作文由曾经的写话变成了现在的习作,写作文的能力,写作文的要求突然拔高了。因为受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很多学生缺乏知识储备一下子适应不了,陷入了茫然,不知该如何下手。写作文时学生出现了拿笔无话可写的现象,对写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该怎样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自信心?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然后要让学生由怕写作文变成愿意写作文,最后愉悦地完成作文。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可是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由写作内容,写作重点,精选素材,写作思路,指导写法,最后例文引路等逐项对每次的习作进行了细致地指导,说得口干舌燥,可收上来合格的作文却少之又少。作文让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怕改。如何让师生走出困境,让学生乐于作文,让习作课堂充满情趣,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激发他们想说、想写、想展示的欲望。还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在亲身体验中完成习作。

一、走进生活,激发表达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实情感[[1]]。”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观察生活,才会参加感喜欢的活动,才会有表达的欲望。

如在教学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开始本单元教学时就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思考它们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因为有一段时间的观察积累,在习作指导中,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要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当我提出:“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还存在着问题,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善。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发现,哪些想法要和老师、同学分享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春节在爷爷家过年时,大人们都在看手机,很少交流。年夜饭开始了,不是忙着吃年夜饭,而是要先发朋友圈,大人们对手机的迷恋甚至超过了亲情。我觉得大人也要适当地放下手机,多关心家人的生活”。有的说:“学校用电太浪费,大课间、体育课同学们都离开了教室,可是教室里电灯都亮着,电风扇都转着。我们应该做到离开教室随手关闭电源。”有的……同学们争着发言,急切地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有长期观察、积累,又有课堂的交流做铺垫,学生怕动笔,写作文无内容的困难迎刃而解了。一篇篇融入学生稚嫩见解的小作文呈现了出来。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先去发现问题,再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最后将讨论的结果整理成书面文字。因为有了层层的铺垫,习作的难度降低了,学生有方法可寻,有内容可写,自然能愉悦地完成要写的习作。

二、创设情境,培养习作兴趣

语文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1]”开展活动,巧设情境,让习作训练融入生活,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愉悦氛围,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三年级上册《那次玩得真高兴》习作教学中,作文要求:写自己平时喜欢玩的游戏。写出怎么玩的以及玩时快乐的心情。虽然游戏学生天天都在玩,可是还是有学生无话可写。我设计了“抢板凳”游戏。首先说明游戏规则并要求观看游戏的同学要注意选手的动作、神态的变化以及台上台下的气氛。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争抢激烈,台下观众神情紧张,不时发出阵阵呐喊。因先提出了要求,习作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参赛选手在活动过程中的动作和神态,以及台下观众的情态变化。创设情让学生观察有目标、交流更自信。老师趁机指导习作:“刚才的游戏非常有趣,同学踊跃地参与了交流,接下来请大家动手写作文,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在作文中,把喜欢的游戏及玩时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吧。设计一项游戏活动轻松地解决了本次习作要写什么、该怎么写的问题。学生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了习作。

三、利用突发事件,生成习作素材

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遇到无内容可写,怎样才能让学生灵活地捕捉到写作文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事先安排好的教学内容,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利用突发事件将它们生成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再抓住时机即情指导习作,让学生体会到“鲜活”的作文素材就在身边。

如在教学《一块奶酪》时,一只体型较大的蜜蜂闯入了教室,学生的眼睛都被蜜蜂吸引住了。蜜蜂的嗡嗡声引起教室一片混乱,受惊的蜜蜂在教室里横冲直撞,寻找逃生的出口,它所到之处学生尖叫声不断,调皮的男孩子甚至向蜜蜂飞舞起了书本。我停止上课,一边安抚恐慌的学生,一边打开门窗好让小蜜蜂能快速离开教室,并对学生说:“自然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人和动物和谐共生,应该让小蜜蜂回归大自然中快乐生活。”然后又风趣地说:“辛勤的小蜜蜂今天是被爱学习的孩子们吸引来的,可见你们的读书声该有多动听,听课该有多专注呀!”可是蜜蜂虽飞离了教室,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蜜蜂的身上,于是我放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因势利导改成习作:编童话。将突发事件生成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绪又回到了那只小蜜蜂身上。我提出: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大家那么喜欢童话,能不能以“小蜜蜂”为主人公,结合它今天的教室之行,运用课本上学到的方法,展开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呢?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有的说:“我要编《小蜜蜂历险记》,告诉人们人和动物要友好相处……”;有的说:“我要写《小蜜蜂的自述》,夸夸校园美丽的风景,夸夸蜜蜂的勤劳……”;有的说…… 单元习作就这样提前得到了指导,利用突发事件生成习作资源,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许多奇妙的想法,让习作有了素材,不再为作文无话可写咬笔头了。

四、参与社会实践,获取习作资源

作文教学仅限于书本上的学习资源是不够的,学生要视野开阔,要走出课堂,走出家门,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亲自体验生活,亲身感受生活,获取想要的资源。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知识,锻炼技能,积累习作的素材。如假期班级经常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生活,了解并记录在传统节日里家乡有哪些习俗,感受家乡的独特的民俗民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手抄报、日记、作文的形式展示自己在综合性实践中的学习成果,每次活动后有展评。因为有了早期的观察,收集和积累,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写“传统节日”的习作中,学生把从生活中获取的较多感性认识通过习作表现了出来,他们写出了自己的认知与体会,表达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沃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缤纷的生活之中,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写出充满情趣的作文,才能真正感受到习作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