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沈兴波

江苏华展环境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宿迁市 223800

摘要: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出现了较多新兴产业与企业,提高了用人标准、增加了用人需求。对此,高职院校应基于现实情况与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智能制造内涵融入其中,贯彻落实“专业+”理念、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实训水平、

培养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构建智能制造类人才评价体系,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建设高职“专业+”教育教学新生态系统。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先进技术与制造产业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应运而生,出现了产品个性化、数据云端化等现象,改变了行业发展模式、企业发展趋势等,要求培养出一批掌握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能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夯实人才基础,推动我国朝着制造强国方向发展。

一、基础理论概述

智能制造技术是新一代工业技术,其受国家公认并且能促进工业体系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研发、创新水平。当前,制造体系由产品策划、方案、设计、试验、生产、交付、经销、运维等环节构成并且拥有较为复杂的管理程序。智能制造立足于传统的制造体系并进行智能赋能,从依赖人工转为依赖计算机,以此实现智能决策、研发、设计、生产、管控等,能创新制造业的决策模式、生产模式、经营模式等[1]

当前,智能制造以先进的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为核心,即将以AI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融入到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中,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革升级,其特性从手工、刚性化管理转变为智能、柔性化管理。如今,我国智能制造正处于个性化定制阶段,其能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化、网络化趋势较强。

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转变了战略发展目标与模式,加大了人才需求。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可知,想要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应重视人才作用,不仅要健全选人、育人机制,还要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出一批符合数字化智能生产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当前,随着智能制造技术快速发展,企业开设了较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岗位,对高职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需要数字化设计人才。智能制造领域中,数字化设计非常关键,此类人才应掌握与熟练操控CAD技术、CAM技术、CAE技术等,并且还应适应机器换人趋势,掌握CAPP技术,能具备智能设备布局等先进能力。

第二,需要大数据分析人才。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相关行业发展形势产生较大变化,运用工业大数据技术能形成新理念、方法等,具备运维决策、性能监听等功能。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应培养掌握生产工艺、能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判断与分析的专业人才[2]

第三,需要精益化生产管理人才。智能制造背景下,若企业想要增强竞争优势,应推行精益化生产管理,通过APS计划排产软件实施透明化管控,持续完善生产与管理程序,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让客户更加满意。

第四,需要复合型技术人才。当前,随着先进技术与传统制造产业融合,智能制造领域呈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涉及多领域、多内容、多技术,对人才提出更高、更多元的要求,应培养多专多精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其主要分为技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等。

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能高效决策、科学规划、操控各类先进设备与技术[3]

第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通用能力。根据上文可知,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加工取代了人工加工,要求劳动者拥有团队精神、懂得协调配合,推动生产系统稳定运行并且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且强化自身创新思维。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贯彻落实“专业+”理念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贯彻落实“专业+”理念,可从“互联网+”角度进行理解,其并非将理论或形式叠加,而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智能制造背景下所需的各类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在保留传统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智能制造提出的种种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为现代社会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4]

(二)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实训水平

    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以实训基地为载体,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产业实际的实训场地、场景等,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要求。对此,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积极合作,建设先进的实训基地,突破传统实训模式的限制,借助智能制造力量优化实训平台、完善课程培训体系,让学生掌握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能进入到产业策划、设计、生产等环节中,分析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同时,高职院校应掌握企业经营发展需求,将企业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等与专业课程教学对接,将企业生产与教学工作对接,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让其毕业后顺利进入到企业或行业中。

(三)培养双师双能师资队伍

    当前,我国积极朝着制造强国方向迈进,要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应打造一支专业、高质的双师双能师资队伍,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满足我国制造业改革创新过程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内部培育、外部引进原则,拓展师资渠道、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对外引进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增加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推进产教一体化教学,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进入到企业中担任工程师一职并且参与设计、可行性分析、系统维护等工作,增强教师的前瞻意识、专业能力。通过校企资源共享、项目合作,能打造订单式培养模式[5]

(四)构建智能制造类人才评价体系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想要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类人才评价体系,由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开展评价工作,开展制造领域“1+x”证书试点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应提高人才评价水平与质量,将职业资格等设为评价标准,总结与利用企业专业人才评价经验,改善评价理念、开发先进的评价工具,增强评价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其次,高职院校应统一评价标准,应符合企业、行业的要求,形成评价共识。最后,高职院校应以岗位为核心建设考核机制,深入制造行业与企业开展岗位调研工作,制定具有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的岗位标准体系,既要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动态调整[6]

结束语:

   综上,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制造行业快速发展,加快了改革升级速度。对此,高职院校应进行人才远景规划,改变自身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智能制造相关理论、要求的指导下,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训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为新时代社会输送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敏智.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 辽宁高职学报,2023,25(1):9-13.

[2] 邱思维.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11):248-250.

[3] 林彤,翟旭军,杨亚飞. 基于智能制造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 现代职业教育,2022(37):98-100.

[4] 许波,谭铮.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 科技与创新,2022(3):34-36,40.

[5] 魏召辉. 关于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20(36):107-108.

[6] 韩伟芳,张娜,贾然,等.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风,2022(13):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