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焦虑心理应对策略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幼儿焦虑心理应对策略的思考

蒋甦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幼儿园   213161

摘要:幼儿在入园前的生活都是与父母、爷爷奶奶等度过的,在进入幼儿园后对于环境、教师、其他小伙伴都是非常陌生的,这无疑会让幼儿产生焦虑情绪,这也是当前大部分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针对幼儿焦虑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对幼儿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此次就以幼儿焦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来解决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焦虑心理;应对策略

前言

    幼儿入园后产生焦虑心理,这是因为幼儿入园后因为周围环境、生活习惯等发生变化,促使幼儿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幼儿和家长因为分离后出现害怕、难过、烦躁等不良情绪。焦虑心理在幼儿入园之初是有非常显著的表现的,幼儿生活环境、家庭条件、教育形式等有极大的区别,幼儿出现的焦虑心理和表现也是有一定差异性的。较轻的焦虑是正常现象,如果焦虑过度会造成幼儿在生活中出现攻击性不良行为,难以自理生活等,无法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一、幼儿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

    (一)安全感暂时缺失

    幼儿在融入到幼儿园生活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幼儿安全感暂时缺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相关教育心理专家表示,幼儿年龄较小,对环境安全、人际环境安全等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适宜的安全环境、人际环境,提升幼儿的安全感。幼儿本身会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再加上环境是陌生的,教师、小伙伴也是不熟悉的,在这样的氛围下会造成幼儿产生被压迫或威胁等心理状态,这使得幼儿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幼儿在入园前,如果家长或教师无法有效安抚幼儿的不良情绪,这对幼儿的后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1]

    (二)被过度保护和溺爱

    国家提倡“优生优育”后,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所以,这些幼儿在家庭中被极度的溺爱,家长希望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给孩子,如幼儿吃饭需要家长喂食,孩子要什么买什么等,特别是在家长不帮忙的状态下,无法独立进餐。长期下去会造成幼儿无法自理生活,而且不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幼儿对家长过于依赖,而且有些幼儿会以哭闹的方式让家长最后妥协帮助自己。幼儿在入园进餐过程中,园中教师数量较少,教师需要照顾所有的幼儿,无法像家长一样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有的幼儿会对集体生活产生厌恶感,而且会出现抵触的负性心理。幼儿出现这类情况和家长的过度溺爱、保护有着极大的关联性。

二、幼儿焦虑心理应对策略分析

(一)改变园中环境,促进幼儿适应集体生活

如果教师想要从根本上改善幼儿焦虑心理状态,那么幼儿园必须要对当前的教学环境与氛围进行优化及调整,给幼儿构建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学习空间。《幼儿学习发展指南》中明确表示,幼儿园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幼儿对幼儿园环境产生安全感,应该给其构建适宜、轻松的学习环境。所以,幼儿在对教学环境优化过程中,核心目标就是要改善幼儿焦虑心理为基础,形成科学有效的优化环境发展目标,让教师和幼儿、幼儿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教师还应该给幼儿构建愉快的集体活动内容,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积极的参与到此类活动当中。幼儿在融入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及锻炼幼儿合作、探索等精神的过程,有利于幼儿逐渐的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能力。教师在布设集体活动期间,还应该有效调整园内学习氛围,构建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氛围,还可以运用一些能够改善幼儿焦虑心理的辅助工具等,给创设教学情境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改变教学环境与氛围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幼儿逐渐的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也能够让幼儿短时间内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2]

    (二)开展多样化户外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快乐

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期间,可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户外游戏活动,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让幼儿心情稳定,并能感受到校园生活所带来的快乐。有专家曾经表示,幼儿本身是活泼、好动的,游戏是其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游戏能够改善幼儿的负性心理,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参与游戏中体会到乐趣。鉴于此,在开展幼儿活动期间,教师应该将游戏作为主要内容,如结构游戏、手指游戏等都适合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设计游戏活动时主题要简单,游戏资料要丰富化,游戏时间可以以幼儿的兴趣进行合理调整。幼儿参与到有趣的游戏活动当中,能够让其心情平静,并感觉到快乐。但是教室的空间是较为封闭的,幼儿会因为陌生感等产生害怕、紧张等情绪。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在户外开展游戏活动,如户外大型玩具活动、户外攀爬活动、找朋友活动等。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园中游乐场、走廊等户外空间。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够让幼儿身心都处于放松的状态。

    (三)加强家园合作,促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被送入幼儿园后,家长需要主动和教师进行互动,掌握幼儿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情绪状况等。家长还应该给教师详细的说明幼儿的健康情况、生活习惯、过敏原等。教师掌握了有关的生活习惯后,能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也可以帮助教师制定适宜的方法更好的改善幼儿教学心理状态。大部分的幼儿在家庭中都是被父母过度保护和溺爱,已经形成了很多的习惯,这对幼儿后续的发展是有较大影响的。作为教师需要以幼儿家长述说的幼儿的生活习惯等,制定改变幼儿不良行为的方案计划。例如,引导幼儿养成独立进食等生活行为,学习方面可以分享小活动的形式,让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应该以幼儿的建议对教学活动教学进行调整,让幼儿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与行为习惯。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幼儿焦虑心理状态,也能够逐渐的让幼儿形成好的生活习惯等

[3]

结束语:

    上述研究内容表明,幼儿入院焦虑心理是当前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类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幼儿较少和父母分离,对父母有极度的依赖感,因为对新环境比较陌生,促使幼儿出现焦虑心理。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更是其形成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三方应该形成合作关系,深入优化当前的教学环境等,给幼儿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改善焦虑心理,让其迅速适应学校生活。

参考文献:

[1]车雪莲.家园合作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20(11):109-110.

[2]王冰,李云霄.让焦虑远离幼儿: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9,2(11):112-119.

[3]唐思睿.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