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非遗文化儿童绘本创作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巴渝非遗文化儿童绘本创作策略研究

刘燕红,胡乔丹,孙余官怡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南岸 400065

摘要:巴渝非遗文化由群众集体创作,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的精神状况。将巴渝非遗文化融入儿童绘本,其生动的图画能激发儿童的阅读欲,使其了解巴渝文化,打破旧式灌输式枷锁,增强儿童绘本文化底蕴。本文尝试解说巴渝非遗文化,分析巴渝非遗绘本的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巴渝非遗绘本的创作新途径,丰富非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新转化方式。

关键词:巴渝非遗文化 儿童绘本

巴渝文化,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的长江上游地区,其中真实地记录了巴渝人民生活的历史足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习俗、传统技艺……为后人考古历史提供了重要凭据,而其中的巴渝非遗文化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璀璨瑰宝。在国内儿童绘本市场中,非遗文化类儿童绘本有不少成果,例如湖湘非遗文化绘本《湘江北去》《瑶泉翔鹤》等。[[1]]以儿童绘本为非遗传承载体,每一则绘本绘制侧重点不同,儿童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品析整个故事,生动有趣不枯燥,由此可见,将巴渝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巴渝非遗对绘本开发的价值

(一)巴渝非遗文化概况与类别

重庆简称“巴”“渝”,又被称为山城、巴渝,重庆是巴渝的文化中心。巴渝非遗文化来自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最初起源于巴文化,是指巴国和巴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文化,而巴国两江历史形成了早期的巴文化,宋代钓鱼城抗蒙、近代开埠文化和抗战文化共同形成了现在的巴渝文化。

当今时代的巴渝非遗文化主要包含:以广阳民间故事为例的民间文学;放风筝、坐花轿赶庙会等民间习俗;以梁平竹雕、九龙坡剪纸、重庆糖画为代表的民间美术;铜梁龙舞、潼南县狮舞和酉阳县摆手舞等传统舞蹈等内容。[[2]]巴渝非遗文化是巴渝人民世世代代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强烈的包容性,和独特的文化个性精神。

(二)绘本与儿童绘本概念的界定

绘本的概念源起西方,至今也未有统一的定论,在我国部分地区,图画书与绘本常常被混用,绘本的定义较为严格,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联系。在绘本中,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

儿童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进行故事内容叙述的儿童读物,它并非图画与文字简单的组合相加,而是二者的叠加,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正如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用“绘本=文字×图画”对其进行的总结概括,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

(三)儿童绘本的特点与价值

随着近年来我国儿童绘本的快速发展,多种题材的儿童绘本涌入市场,包括知识科普类、自我保护类以及儿童亲子教育等类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多样化选择。现今市场上的儿童绘本一般都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教育性

儿童绘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不同题材类型的故事讲述给儿童,对儿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绘本中简洁的语句常采用重复的表达形式,有益于儿童模仿进行语言学习。儿童教育类绘本与其他类别绘本相比,更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和权威性,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拓展儿童知识面,提高认知水平,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审美艺术性

绘本通过彩色的图案、跃然纸上的卡通人物表现故事张力,多种艺术风格交织的绘画技巧、多样化的产品形式构建出虚构的故事空间,为少年儿童想象力的产生创造条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图画语言的符号化,使得故事更加直观、细腻、含蓄,能够表达文字所不能表现的意义和感受,引导和唤起孩子与生俱来的诗意与浪漫,带给儿童无尽的想象力,提高审美意识,并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

3.价值引导性

阅读绘本是儿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它的引导教育是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儿童日常的阅读过程中,绘本将文字画面、价值内涵自然地植入到儿童的认知中,儿童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绘本,感知不同事物与情感,增进儿童与图书的连接,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与价值观。

(四)巴渝非遗文化对绘本开发的价值

巴渝非遗文化为绘本开发提供文化滋养,将巴渝非遗文化注入绘本中,便成了一本有意义且带有传统非遗文化色彩的儿童绘本。儿童从丰富生动的故事中,可以学习到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巴渝非遗文化还为绘本开发带来商业价值。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之下,与非遗相关的资本产业也加大了对相关文化遗产开发的投入。国家企业和民间企业都非常重视重庆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从“中国第一龙”铜梁舞龙、荣昌陶器制作技术,到涪陵传统的泡菜制作技术等,都极大地推动了非遗产业传承发展,而创制相关绘本作为传承非遗的方式之一,则是未来的文化发展趋势。

[[4]]将巴渝非遗文化注入绘本开发中,在提升非遗文化遗产知名度、扩大巴渝地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能促成品牌化绘本畅销,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二、巴渝非遗绘本开发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儿童教育、文化传承、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此背景之下,巴渝地区的传统非遗文化获得了广泛关注。目前,巴渝地区儿童绘本市场规模还处于发展阶段,儿童绘本市场还有待培育。随着对接巴渝非遗绘本的研究与开发,在绘本内容创作和设计传播方面,呈现出内容多样化、绘本主题品牌化、传播渠道多元化等趋势。[[5]]同时,在非遗绘本的开发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非遗绘本是进行非遗传承教育的有效载体,优质的绘本内容,能对儿童群体进行价值教育和价值认同的培育,帮助儿童群体树立核心价值观和良好品格,但目前非遗文化绘本仍然存在内容供给不完善、传播形式单一、品牌力不足等问题。

(一)内容供给丰富,绘本质量参差不齐

巴渝非遗文化具有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等特点,截至2020年,巴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4100多项,总共涵盖17个门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为绘本创作提供了优秀的题材和内容支撑。随着近年来的“旅游热”和“文化热”,使巴渝非遗文化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市场上关于巴渝传统非遗文化创作的儿童绘本也逐渐丰富,围绕不同题材和内容的非遗文化研究创作也于此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几年国内绘本市场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也逐渐重视传统非遗文化,但在目前绘本市场中,非遗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儿童绘本相结合的作品数量还较少,儿童绘本的创作风格仍具有日韩、欧美等偏向,缺乏具有中国文化品牌特色的作品和专业的绘制团队,绘本内容供给有待完善,绘本质量有待提升。

(二)绘本品类多样,主题IP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已有不少专业创作团队和企业,在绘本主题化、IP化方面做出尝试,如浙江教育出版社发行的《给孩子的中国非遗绘本》系列绘本,[[6]]就已开始产品的主题化、IP化的尝试,着力打造开发形态多样、业态多元、形式多样的 IP 衍生产品和产业链条,辅助以相关的配套服务支撑,除了基础绘本读物,还融入了特色非遗课程、特色非遗介绍视频、非遗手工艺品等,极大地促进了非遗绘本的全方面发展和传播,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巨大能量。可见,绘本主题IP化发展是创新绘本的重要举措,是未来绘本创作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为绘本市场带来巨大效能。

(三)技术更新迅猛,绘本媒介多元化发展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传播媒介、消费场景不断更迭,短视频及多种媒体的信息冲击,再次凸显图像的作用,强调文图交互的叙事空间,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儿童群体多层次的场景需求,促使绘本在各类媒介渠道中多元化呈现,目前,已有不少绘本创作研究团队开始多渠道、多媒介的尝试,如在绘本中载入二维码,读者可以进行情境交互式阅读,通过智能手机,播放图文动画视频;或依托全息投影技术,在四维呈现绘本内容,读者能与绘本中的人物进行交互式学习。儿童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本身就具备传递价值观念、传承文化内涵、表达精神情绪等教育功能,如何利用现今技术,让非遗文化重获新生,是时代发展下的新课题。

三、巴渝非遗文化融入儿童绘本创作的建议

巴渝非遗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民间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民众欢迎和喜爱,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恰好是儿童绘本创作所需要的。当非遗元素融入绘本创作,在丰富绘本内容、深化绘本内涵的同时,也要以儿童为本位,根据儿童认知特征、阅读特点、绘本特性等综合考虑。将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应用到儿童绘本设计中,不仅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还要让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理解与认识。鉴于此,笔者以巴渝非遗民间文学融入儿童绘本为例,试从非遗绘本的特点来提出创作建议:

(一)角色造型的饱满性

在巴渝非遗文化中的民间文学里,各式各样的故事人物为绘本提供角色原型,绘本创作者以儿童审美心理为出发点,能够将非遗文化中的各类角色,融入儿童绘本设计,让儿童在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拉近儿童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感。例如在《巴将军》传说中,巴蔓子是一位富有忠勇义气的将军,他为了守护巴国城池,选择“用我之头,充我之城”,体现巴民质直好义的特点。将该人物作为绘本主角,打造角色IP,使其成为忠勇爱国精神的角色IP代表。通过延伸该绘本爱国角色IP产业链,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扩展角色造型叙事空间,增加多元价值。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角色造型,不仅展现出儿童绘本的鲜明角色个性,让儿童感受非遗传说中的角色之美,还能打破传统绘本价值,在新媒体发展的新时代下,提供多元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为传统绘本转向数字化、产业化、融媒化赋能。

(二)情节内容的互动性

儿童绘本主题多样,其中亲子主题深受家长与儿童喜爱,通过设计绘本主题节目单,增加儿童游戏互动环节,让儿童在多板块情节互动中,促进亲子关系发展。以巴渝非遗文化中的《望娘滩传说》互动绘本开发为例,在该传说中,蛟龙修成正果后投身大海的途中,24次回望母亲,当他每回望一次,就会留下一次痕迹,24个河滩,滩滩回望娘亲,这些河滩成了如今濑溪河上的白银滩、白木滩、铜谷滩等24滩。在该非遗绘本设计中,可以通过曲折的回望娘亲情节,设计互动板块,以“二十四次回望”的游戏互动线索,设计互动任务,追溯“回望”地点,让儿童具有角色代入感,从传统的讲授式阅读转换为体验式阅读,拓展儿童多元智能,使阅读过程趣味化。

[[7]]该类绘本以亲子互动环节为桥梁,借蛟龙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让儿童感受亲子分离的苦楚,密切亲子关系。在绘本开发完成后,还可打造亲子绘本课程,开发互动VR/AR游戏,延伸亲子服务增值产业,通过丰富家长与儿童的感官体验,借触觉、嗅觉、听觉等多元方式,打破传统绘本限制,唤醒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记忆。

(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巴渝地区的大足石刻,分布于大足区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总共有23处,展现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其伴随的大足石刻传说,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性,例如《圣寿寺的大脚印》《涅槃升天》《九龙浴太子》传说等。将这些石刻后的美丽传说融入非遗儿童绘本,设计传说地点视频二维码,播放地域动画视频,音视频再现,借文化体验新场景,展现巴渝地域浓郁的乡土气息,更直观地展现大足石刻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该类非遗绘本中,儿童通过石刻传说的文字,雕刻石窟的画面,触摸绘本页面上凹凸不平的石刻模拟页,在图文的视觉享受与触摸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雕刻精美、内涵丰富的大足石刻。该类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绘本,能描绘巴渝自然景观、地形地势,集中展现地域文化。[[8]]儿童群体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巴渝文化渊源,激起儿童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在感知体验与认知实践中,欣赏家乡非遗文化,使儿童具有地域文化归属感,提升地域价值认同感。

(四)页面设计的艺术性

巴渝非遗文化具有特色审美,将其艺术特色融入儿童绘本的页面设计,以儿童为本位,使绘本画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提升儿童群体的审美创造能力。通过非遗文化与儿童绘本页面的设计碰撞,产生色彩画面、创作技法等积极互动,让儿童通过页面设计,跟随绘本感知非遗传统文化。例如非遗绘本可以借鉴《巫山神女传说》的山水画面感,绘制自然主题的绘本。长江北岸群山簇拥,在绘本开头,以巨石一柱、险峰一座的山水背景展开绘本故事,通过疏密有致的线条,展现山水静动相和、刚中带柔的画面。当绘本故事浮现于具有感染力与想象力的画面时,儿童会“从中感受到美与爱的滋养”,[[9]]走进艺术之美的绘本阐释空间,进而走进非遗文化。非遗绘本的装帧设计多元化,使画面带有特色非遗印记,能够让儿童在美学设计中感受艺术,实现与非遗审美的情感共鸣,在美学设计的审美创造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呈现非遗美学新张力。

四、结语

将巴渝非遗文化连接儿童生活,让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儿童绘本创作,通过别有意味的中国故事讲述方式,让非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得到多样化表达,形成带有非遗印记的绘本审美标准。在新时代数字技术渠道的拓展背景下,非遗传承发展有别于传统发展路径,面对新环境和新需求,非遗绘本的创作和传播逐渐呈现多元化创新发展趋势。巴渝非遗文化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借儿童绘本这一载体,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传承新思路,在创造性的绘本转化实践中,实现巴渝非遗文化传承的新创造、新转化、新表达,是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播、创新性发展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聂辉.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创作的路径研究——以《湘江北去》为例[J].参花(上),2022(03):53-55.

[2]汪熙坤,刘蓝涛.巴渝非遗文化输出助力国际文化交流[J].重庆与世界,2022(11):84-85.

[3]刘天赐.松居直图画书理论及其对中国图画书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37/d.cnki.ghusu.2020.000421.

[4]泡沫.绘本传承非遗 认识中国美丽[J].幼儿教育,2021(35):26-27.

[5]孟醒,杨燕.让绘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种子[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17(02):11-15.

[6]给孩子的中国非遗绘本[J].出版发行研究,2022(01):121. DOI:10.19393/j.cnki.cn11-1537/g2.2022.01.001.

[7]王明,程冠华.“读图时代”非遗绘本的创意编辑探析[J].编辑学刊,2022(02):55-61.

[8]于冰.源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儿童绘本创作研究[J].现代交际,2016(21):106.

[9]戴秀珍.面向幼儿的非遗绘本创作方法与价值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52-53.

【本文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22年大学生科研项目《巴渝非遗文化儿童绘本创作与研究》(项目编号:KY202200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