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信息科技》新课标,赋能“苏式教育”新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践行《信息科技》新课标,赋能“苏式教育”新课堂

陆含

昆山市城北中学 

摘要: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堂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苏州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发挥优势传承好“苏式教育”的优秀基因,也要对齐新课标与时俱进地发展好“苏式教育”新课堂,讲好“苏式教育”故事,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贡献苏州方案。

关键字:信息科技,新课标,苏式教育

“苏式教育”是在苏州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教育教学理念。正如这座城市一般“苏式教育”精致细腻,注重细节;又如苏州园林一般处处是景而又恰到好处;又像极了飘逸灵动的苏州水,灵巧而富有变化;也深深受到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这座城市精神的感染。“苏式教育”与“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苏式教育”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苏州方案。在《信息科技》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既要传承好“苏式教育”的优秀基因,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好“苏式教育”,擦亮“苏式教育”名片。

一、课程育人,自然而不刻意

新课标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品味苏式育人之道,恰与新课标不谋而合。苏州人做事讲究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对德育的理解是慢条斯理,润物无声。苏式教育最擅长的就是挖掘和利用周边的资源,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拓宽德育途径,以文火慢摇的方式,煨得一碗最浓郁的德育靓汤。

例如《制作演示文稿》一章,以昆山三贤为主线,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位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协调下,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合作分工,搜集人物故事,图文资料、装饰图案等素材,商讨演示文稿整体风格、配色,确定展示内容、页面布局等,以团队协同自学为主,以教师巡视点拨为辅,利用几节课的时间完成一项完整的演示文稿作品的制作。最后,课堂上组织专题汇报演讲比赛,展示学习成果,讲好人物故事,传承先贤精神。这不仅是一个知识和技能习得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次消无声息地德育熏陶和精神洗礼的过程。

二、精致严谨,简约而不简单

《信息科技》新课标强调“科”、“技”并重,既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注重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更加严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更加细致入微。

苏式教育向来有着精致细腻的审美追求。她的精致,表现在很多方面: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选择精要的教学内容,采用精当的教学方法,创设精巧的问题情境,运用精炼的教学语言……她总是以规范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反复斟酌,精心打磨,不断地改良和优化。常常看似简单的一堂课,细细品味,其实蕴含着很多不简单。

例如《从因特网获取信息》一课,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以密码破译、搜集地形图、获取接头人信息等环环相扣的任务串联,引导学生提炼关键字,利用搜索引擎找到加密语言类型,经过密文破解、语言翻译,获知交易地点,并搜集地形图;运用图片搜索技术,获取接头人相关信息。看似简单的运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背后,实则是经过精心安排和处理的。真可谓“简约不简单,细微见真彩”。

三、项目引领,真实而不沉闷

新课标强调要创新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以真实的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沉浸学习,建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苏式教育强调“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之教”,就必须以学生的身边事、有趣事为教学素材,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展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浸式参与其中。

例如《补间动画》一课,以动画片《金猴降妖》导入,当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动画播放突然停止,随后教师发问:“故事的情节将如何发展?”引导学生续写剧本、优化剧本情节,布置项目任务,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将复杂的项目分解成若干段小情节。比如:悟空急忙推出一朵祥云,稳稳地将师傅托起,并慢慢降落至地面;悟空取出金箍棒朝白骨精扔去,被打中后白骨精摔向地面;白骨精落地变成一只骷髅等。在真实、有趣的项目情境中,学生利用补间动画技术完成各情节动画效果的实现,感受动画制作魅力,了解项目运作过程,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包容,自信而不盲从

面对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新课标重构了信息科技的知识体系,吸纳了国内外信息科技的前沿成果,基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要求遴选课程内容。即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气度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但又绝不照搬别人的做法。

开放是因为自信,包容但绝不盲从。开放包容已经成为了苏州的城市精神,也自然成为了苏式教育的一种文化。面对新理念、新方法如果对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确有助益,那么苏式课堂就会欣然借鉴吸收;否则,无论这种理念、方法多么被推崇,苏式课堂也坚决不会随波逐流。

对待教材,苏式课堂始终持开放态度。对教材的校本化开发和优化也一直没有停止。例如:苏教版八年级“动画设计与制作”一章,以视频方式简化了费时的手工制作“小本子”动画;替换书本上的补间动画实例,设计更受学生欢迎的“营救唐僧”项目式主题任务;调整教学顺序,将元件放在补间动画之后,实现更为复杂、多样、有趣的“植物大战僵尸”……我们始终以一种兼容并蓄、谦虚自信的开放姿态和气度为苏州教育注入各种有益的经验,在融入与碰撞中,在调整与发展中,不断壮大和优化“苏式教育”。

五、多元评价,全面而不偏颇

新课标要求构建和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基本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

苏州人做事思维严谨、逻辑清晰,看问题也比较全面。苏式教育也承袭了苏州人的这种为人处世的做事风格。对学生的评价全面、理性,对学生的成长给予足够的理解和耐心。因为,她关注的是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

例如《动画补间》一课,设计了“营救唐僧”项目式主题任务,半成品提供了水井、唐僧、孙悟空、金箍棒四个图形元件,要求利用动画补间技术将唐僧从水井中营救出来。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创造出了许多营救方式,如:将金箍棒变成一块飞毯让唐僧坐在上面飞出来,将金箍棒变粗变长把唐僧托举上来……各种奇特的想法层出不穷,除了动画补间技术,有的还使用了逐帧动画技术。如果单从技术层面评判,许多作品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其他角度来看,可圈可点之处还真不少。其实,只要是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获得感,那么这些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

新课标赋予了《信息科技》新的名称、新的地位、新的内容,信息科技教师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要以新课标为纲领,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在认真研读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的同时,要突破教材局限,优化教学形式,因地制宜地创造新课程,丰富“苏式教育”内涵,赋能“苏式教育”课堂,为信息科技教学贡献更多苏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