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纺织诗中的唐代服饰文化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白居易纺织诗中的唐代服饰文化特征

李欢1,郑亚娟2

                     武汉纺织大学 外语学院

摘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其经济发达、制衣技术高超、工艺发展迅速,从而造就了华美亮丽的服饰以及开放的文化特征。当时的文人常将服饰文化融入其诗歌中,展现了唐代纺织技术的演变,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关纺织的诗歌一直流传至今,对其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唐代服饰文化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将以白居易纺织诗歌为着力点,通过其诗歌中所描写的服饰特征对唐代文化风气进行分析,层层递进,多方位探讨唐代纺织服饰文化特征。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纺织工艺;唐代;服饰文化特征

纺织是人类起源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与人类生活演变息息相关。中国独特的气候和物种酝酿了古人利用野生蚕丝织造的技术,从植桑、养蚕、缫丝到织帛,需经过多种工艺程序和操作。织造工艺的进步也促进了人类服饰史的发展,从原始时代用树叶、动物皮毛简单的缝制而成,到现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注重衣物的舒适性。唐代纺织工业技术得到显著提高,其丝绸制品闻名于世,服饰文明也高度发展。受当时纺织业兴起的影响,唐代诗人创造了很多有关纺织的诗歌,是后人研究服饰文化的重要史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唐诗中的田园诗、山水诗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研究,但对于服饰有关的诗歌的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以白居易诗歌为出发点,剖析诗歌内容,探讨其中蕴含的服饰文化特征,为更广泛的纺织服饰诗歌研究做初步的探索,希望能为其他学者提供些微观参照。本文首先对白居易及其纺织诗歌进行简要介绍,而从对诗歌中的唐代服饰特征和文化风气进行研究。

1.白居易及其纺织诗歌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所创诗歌体裁广泛,语言优美,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有“诗魔”和“诗王”之称[9]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纺织”是指把棉、麻、丝、毛等纤维纺成纱或线,织成布匹、绸缎、呢绒等的劳动过程[8]。白居易所创作的诗歌,至今还为人们所诵读,无疑是人类

1


灿烂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其描写唐代纺织服饰的诗歌,例如《缭绫》、《长恨歌》、《新

2


制布裘》、《时世装》等在纺织界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中体现出唐代服饰技艺之高超、做工之精美、服饰之华美,反映出当时纺织工业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2. 白居易纺织诗的服饰特征

白居易诗歌中对于唐代服饰的描写,包括服饰面料、制造工艺、色彩颜色、面容妆饰等多个方面。接下来笔者就会以白居易的纺织诗歌为例,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一论述。

2.1丰富的面料

唐代雄厚的经济面料促进了纺织服饰面料的发展,品种多种多样。唐代的纺织品主要分为麻织品和丝织品两大类。从白居易《新制布裘》(桂布白似雪,吴棉软于云[2]46)中可以了解到唐代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并用棉花来织布制衣。品种最多,同时也是最受唐代女子喜欢的是丝织品,如锦、绫、罗、纱、纨、绮等。从白居易《春题湖上》中的“罗”(碧毯线条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2]226),《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的“锦”(水波文袄制新成,绫软锦匀温复轻[2]237)《缭绫—念女工之劳也》中的“绫”(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2]76)等均可窥见一二。尤其从《缭绫—念女工之劳也》这首诗可以看出缭绫与平常所见的绡、纨、绮都不相似,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除了身受女子喜欢的服饰面料之外,在白居易纺织诗中还有一些较为普通的面料,例如“桑麻”、“葛”、动物皮毛制品等,大多数为普通平民百姓的制衣原料。白居易《重赋》中的“桑麻”(厚低植桑麻,所要济生民[2]97),《村居苦寒》中的“絁”(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2]135)指的是一种粗的丝织绸类,《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中的“葛”(天寒圣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佛尘[2]209),以及《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的“鹤氅”(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2]237)指的就是用鸟类的羽毛制成的冬季外衣,但是并不抗寒。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出唐代当时所用制衣品种之繁多,更能体现出纺织面料之新颖。

2.2 复杂的做工

唐代纺织服饰品华丽精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制作工艺精致复杂,白居易的两首纺织诗对此均有所介绍。第一首是《红线毯》,全诗首先叙述了织造红线毯的复杂流程:择茧—清水煮—缲丝—拣丝拣线—染为红线—织作毯(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拣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2]72),后面介绍了红线毯的色彩亮丽,质地松软、弹性十足等特点。这也突出当时为了向宫殿进贡精美柔软红线毯,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从侧面反映出唐朝纺织技术之高超。

另一首纺织诗是《缭绫—念女工之劳也》。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绝伦,从而突出织造缭绫的费工费时,达到“念女工之劳也”的目的[5]。诗中“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2]76”,描述了缭绫不同于寻常的丝织品,越溪寒女为织成缭绫要付出惊人的劳动。煮茧抽丝繁杂的工作弄疼了织女的双

3


手,尽管这样织就的缭绫还不足一尺。这也体现出织就一件精美华丽的缭绫服饰繁琐复杂。

2.3鲜艳的颜色

在唐代,服饰颜色不仅仅只是素色,其他色彩也渐渐兴起。在白居易诗歌中,笔者发现唐代女子格外偏爱鲜艳亮丽的红裙子,例如《琵琶行》中“血色罗裙翻酒污[2]169”的歌女等身着红色裙子。

除红色外,绿色服饰在唐代也随处可见。白居易《江岸梨花》中“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2]50”中的“碧纱裙”就是绿色裙子的意思。《上阳白发人》中“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2]56”中的官员就是身着绿色的官服。

在唐代一种最为新颖的颜色为紫色,一种介于冷色和暖色之间的色彩。紫色在唐代属于贵族的颜色,只有朝廷官员才能穿着,白居易《歌舞》中“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2]107”就可以看出紫色是高级官僚的服色。但在女性服饰中却并不是如此,紫色服装经常出现在舞蹈中,白居易《歌舞》中“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2]107”中的“朱紫”就是高级官僚的服饰颜色,即紫色。

2.4精美的妆饰

唐代经济发达,奢侈华贵的生活充斥于士大夫间。“美”不再拘泥于固定死板的形象,唐朝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的特点,这也造就了唐代女子争相斗艳的场面。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诸如首饰、面饰、发式等化妆及配饰可谓流光溢彩[1]。这些妆饰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均有一定体现。

唐朝的发饰款式多样,做工复杂,华丽精美。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对杨贵妃发饰的描写,例如“金步摇”、“花钿”、“翠翘”、“玉搔头”等,这些头饰在唐代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戴在头上彰显富贵华丽之感。《江南遇天宝乐叟》中的金钿(金钿照耀石翁寺[2]219)是贵族妇人戴镶嵌金花宝石的头饰。《琵琶行》中的“钿头银篦”(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2]169)是指一种华贵的篦形发饰,除了头饰之外,还有对于首饰的介绍,白居易《盐商妇》中的“银钏”(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2]81)就是指银手镯。在唐代,唐制规定只有高级官员的眷属才能佩戴金银首饰,但是盐商有钱,可不受这种制度的约束。这些关于首饰的描写不仅体现出女性饰品的数量之多,而且能增强读者画面感[3]

唐代妇女面容多式多样。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写道“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2]56”是唐玄宗在位时期的流行打扮,衣襟袖口窄小、眉毛细长。最为奇怪的一种就是晚唐时期出现的元和时世妆,白居易对此专门创作了一首诗《时世妆》。妆容不同于往常,以白粉打底,嘴唇涂的非常红,眉形为在当时并不流行的八字眉,又短又粗,很有特色。

唐代的发型也有很多种,其中云髻是在唐朝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属于高髻的一种。

4


唐代很多诗人都对此有所描述。白居易在《花酒》中写道“云髻新梳薄似蝉[4]14”,这句诗句不仅体现出云髻发式在唐朝的流行,而且表现出唐代女子将鬓角处的头发梳成薄薄的一层,就如同蝉翼一般。在《井底引银瓶》中写道“婵娟两鬓秋蝉翼[2]84”和“暗合双鬟逐君去[2]84”,前一句诗也体现出女子的鬓发梳的像蝉翼一样薄,格外惹人眼。后面一句中的 “暗合双鬟”是指已婚女子的发型,因为在古代,未婚女子要把头发梳成左右两髻,而已婚女子则要合成一个髻。

2.5广泛的应用场合

服饰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白居易纺织诗中也可以窥见服饰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轻肥》中的“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2]106”和《伤唐忂二首》中的“五十着青衫,试官无禄食[2]126”,其中 “朱绂”、“紫绶”和“青衫”都是大臣的官府,一般青色是指唐代八九品官的公服,紫色则是指二三品官员。《杂兴三首》中的“锦鞲臂花隼,罗袂控金羁[2]31”,“锦鞲”就是指用皮革做的臂衣,外表华丽,君王狩猎时会用到的。 《羽衣霓裳舞歌》中的“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4]59”,从中可以霓裳羽衣就是一种特俗的舞蹈服饰。《卖炭翁》中的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2]78”,从中可以看出在唐代,纱绫等石丝织品还可以充当货币使用,但是市价并不高,半匹纱和一丈绫子的价钱还不如一车炭。

3.白居易纺织诗的文化特征

白居易有关唐代纺织服饰的诗歌,不仅仅拘泥于对于服饰特点的描写,他通过对于服装的描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观念,蕴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呈现出鲜明的地位对比,这也是其纺织诗的独到之处。

3.1开放的文化观念

服饰见精神,服饰可窥见其所在时代的时尚风貌[6]。唐代社交礼仪的开放首先就会体现在女性服饰中[7]。从唐代女性服饰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思想并不是像往常一样封建保守,而是逐渐形成开放的形制。唐代对女子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倾向于“体态丰肥”、“姿态富贵”。除此之外,白居易《长恨歌》中“温泉水滑戏凝脂

[2]12”,形容杨贵妃白皙粉嫩、吹弹可破的皮肤,也是当时一大审美标准。

唐代开放的文化观念不仅体现在思想上的转变,还体现在唐代服饰制度的开放。白居易诗歌《代谢好妓答崔员外》中“谩爱胸前雪,其如头上霜[2]”从侧面反映出了唐朝服饰开放的观念。当时的女子非常热衷于低胸装,这也是白居易此句诗的源头。

3.2 丰富的象征含义

白居易身逢乱世,尽管才华横溢,自幼得名,但后因得罪权贵,遭遇贬官。在《琵琶行》中最后一句“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2]169”,也是该诗的点题之句,其中的“青衫”为青色官服,这是九品官服,为最低官级,从中可以看出尽管白居易虽任州司马,

5


但是官阶仅是将仕郎,这里也有“沦落贬官”的意思。

白居易的纺织诗中也不乏对他人遭遇的描写,其中最为形象的就是通过对杨贵妃装扮的描写,突出其悲惨的遭遇。例如《长恨歌》中的“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2]12”,意思为贵妃头上的饰品丢弃在地上无人收拾,其深层涵义为杨贵妃并不像以前一样得势,从对饰品的描写突出其大势已去的悲凉景象。

除了通过服饰隐喻消极的方面(贬官、悲惨遭遇等)外,白居易也通过其诗句比喻一些美好的事物。例如在《见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中,白居易写下“袖里新诗十首余下,吟看句句是琼琚[2]44”,“琼琚”是指美玉制成的配饰,在诗歌中白居易用来比喻诗句的美好。

3.3 鲜明的地位对比

白居易既入朝做过官,尽管他性格所限又不懂政治,背景也不够深厚,在京城的日子并不好,但他见过达官贵人的奢华日子。而后被贬,经历过百姓的贫穷日子。因此,通过他的纺织诗对服饰的描写,体现出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之间鲜明的地位。

在他的诗中仅通过对服饰面料的描写就可以体现出两者之间鲜明的差异。《琵琶行》中的“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2]169”和《重赋》中的“厚低植桑麻,所要济生民[2]97”,前者中的“罗裙”就是指达官贵人所用面料,而后者中的“桑麻”是百姓中最常见的面料。诗中并没有出现贵人或平民等相关字眼,但通过对服饰面料的描写就能生动的体现出两者所指代的对象以及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

4.结语

白居易是位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创诗无数,大部分至今还为人们所诵读。从他有关纺织服饰的诗歌中,可以了解到唐朝的服饰文化特征,例如制衣面料丰富多样、制衣过程精致复杂、服饰色彩鲜艳亮丽、面容妆饰精美新奇、观念开放等。本文主要是从白居易纺织服饰诗歌了解唐代当时社会的纺织服饰文化特征,以期学界对唐代服饰文化特征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6


参考文献:

[1]冯盈之.唐诗中的唐代女性服饰[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29-31.

[2]顾学颉、周汝昌. 白居易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3]江东.“唐诗”意自“逸舞”来[J].舞蹈,2017(3):26-27

[4]彭定求.全唐诗:卷二九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王美春.漫谈白居易三首纺织诗[J]. 三角洲,2007(4):50-51.

[6]王志辉.管见唐诗中的唐代服饰文化[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6):22-23.

[7]于海燕.唐代女性服饰与社会文化思潮的结合[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1.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 商务图书馆,2005:388.

[9]赵瑜.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

6


作者简介:1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2 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221049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