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国企培训管理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基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国企培训管理模式研究

顾天,彭鹏,韩静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党校(培训中心) 上海 200438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为企业带来的是愈发激烈的竞争以及巨大的生存压力。要想获得更加持续、更加长效、更加健康的发展,国有企业应重视高质量人才的获取与培养。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的员工培训工作,同时也是获取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国企培训管理模式实际上很难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限制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本文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探讨国有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如何进行创新升级,设计对员工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以全方位推动我国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转型升级,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水平,确保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   员工生涯发展   培训管理模式

一、国有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员工培训主要包括入职培训、岗前培训以及在职培训,员工可以从这三种培训方式中获取有益工作经验,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将这三种培训方式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完整的培训系统,协助员工从入职到定岗,再到转任、升职的过程中,不断熟悉工作岗位,提升工作能力,就是培训管理工作的内容。所以员工培训管理,能够全方位提升员工综合素养。

同时员工培训工作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提供综合素质能力更加优秀的人才以支撑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通过协调不同时期、类型和方式的培训管理活动,充分引起了参训员工的培训兴趣和培训积极性,以实现培训效果的提升以及培训目标的达成。虽然培训工作必然会耗费一些资源,但是通过这些培训工作培养出的员工,往往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这些员工是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逐步迈入了职场,这些青年员工在个人发展追求、性格特点、能力素养、思维理念等各方面,与老一辈员工之间存在有较大差异,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传统的培训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创新升级,针对不同发展需求的员工,科学制定差异化的员工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员工个人优势,最大化员工价值。

二、国有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培训内容和模式有待更新

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仍采取传统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一般包括有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等,这些培训内容通常面向的是全体员工,因此相对笼统且缺乏针对性,部门以及员工之间的培训大同小异,培训内容缺乏对员工的吸引力。

培训模式多采取群体培训模式,部分企业会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模式。这种被动式灌输的方式,限制了员工发挥自身的想法,促生了员工负面情绪的产生;不能匹配所有的员工,不利于员工的个性化发展;只能够协助员工更加快速地融入到工作中,而没有评估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不满足岗位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企业培训工作缺乏持续性

大部分企业将培训重点集中于新员工,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导致了培训工作缺乏持续性。培训应当以企业及员工的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仅依靠员工的工龄或年龄来考虑。首先,无论是新老员工,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不同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全体员工展开培训,在提升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解决工作难题;然后,培训工作应当贯穿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在职业生涯的各阶段开展针对性培训;最后,也要为老员工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老员工规划好今后的长远发展。

3、企业培训目标与个人培训需求相脱离

国有企业的培训活动的发起方和执行方基本是企业本身,培训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企业组织绩效的增加。以企业为中心开展培训设计和管理,往往忽视了员工的个体差异,而要求所有员工按照各自所处岗位需求达到相应水平。同时,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制定的培训内容,并不满足大部分员工的现实工作情况和工作需求,员工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无法实现真正的提升。此外,员工更希望参加的是符合职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支撑自己未来发展的培训,这与企业的培训需求往往是不匹配、不协调的,从而导致了企业与员工双方的不满。

基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国企培训管理

1、对培训需求进行针对性分析

目前国有企业主要是采用群体培训的方式,同时很少参考员工的意见,因此导致了培训活动难以引起员工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情况下培训想要取得效果,首先需要分析员工的培训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

对于新入职员工,要全面分析对员工的性格特点、技能水平、职业追求、职业生涯追求等,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对于老员工而言,应在对过往工作评价的基础上,以个人发展的角度为基础,对重点内容展开培训;企业应当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鼓励员工提出个人想法建议,如开展员工沟通活动,或者是职业生涯规划交流会等。

2、采取员工跟踪式的培训模式

企业在员工入职时,基于员工个人需求以及工作性质等因素,设计不同周期的培养方案,在员工生涯发展的各阶段,针对不同内容开展培训活动。同时还必须跟踪调查员工的培训效果,便于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的及时调整,确保培训工作能满足员工需求。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预警处理机制,以此根据员工的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发展规划等,预测员工可能出现的短板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并开展培训。

3、加强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紧密结合

员工培训不能将培训内容仅限于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发展需求。培训的设计,首先需要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个人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要以员工为中心,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员工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国企发展相结合,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员工个人规划,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同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为员工提供多模式、多方向的培训,员工能够自主选择培训内容与方式,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培养。

、结束语

员工培训能够有效支撑国有企业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员工培训机制的优化完善,不能仅受限于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还应具有持续性、针对性、科学性,应充分考虑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魏蔚. 基于员工生涯发展的国企培训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 2019(4):6.

[2]张婷,袁高龙,陈曦. 基于员工生涯发展的国企培训管理模式研究[J]. 管理观察,2018(4):43-44.

[3]关悦,徐亮. 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6):83-84.

[4]赵丹洁.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江苏商论,2016(27):60-62.

[5]辜文波.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2):00044.

[6]杜梦娟. 论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管理的有效方法[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