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不同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研究

张帆,齐音,李丽娜*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

依恋指的是在婴儿和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既稳定又有一定特殊性,是儿童的本能反应。Anisworth在1978年做了一个刺激陌生测验[1]。通过此实验将婴儿的依恋分成了三种类型:安全依恋、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安全依恋是一种相对健康的依恋状态,后两者我们将其统称为非安全依恋。安全依恋的婴儿能够享受亲密关系,依赖对方又不会担心被抛弃。焦虑依恋的婴儿在面对亲密对象的时候会表现出过渡的依赖和需要,同时又害怕不被对方接受。回避依恋的婴儿会不信任依恋对象,拒绝和她亲密相处[2]

情绪是个体内心状态的展现,通常能反映出个体目前的心情状态。情绪的产生往往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因为我们可以根据目标积极主动的改变情绪的主观、行为以及生理等方面的表现,这种情绪改变的过程我们称为情绪调节。在此过程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则为情绪调节策略[3]。美国心理学家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个对当前情绪施压影响的过程,通过对情绪的发生、体验、表达进行施压,来改变目前的情绪状态,以达到自己期望展现的目标。Bowbly指出,情绪调节是逐渐形成依恋形态的主要因素,而依恋对象的照顾和重视程度会对情绪调节策略造成影响。

基于情绪调节的时间模型,Gross根据调节方式的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为五大类策略:刺激选择、刺激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见图1[4]。刺激选择是指根据自己需要主动趋近或者主动避开一些使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场景。根据情绪调节所发生的时间轴来看,刺激选择是在最早期的阶段对情绪进行调节,并且能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情绪修正是指直接通过行动来改变当下的刺激,对刺激进行原发性控制,从而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注意分配指的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他无关事情上,最常见的就是注意转移,通过改变视线内的刺激来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无关的事件中。认知改变是指个体主动给予当下刺激不同的解释,改变自己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认知重评是最典型的认知改变,通过给予事物更积极的解释来改变对事物的认知,从而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反应调整是指在已经产生情绪的状况下通过改变自己的情绪体验、行为以及生理方面的行为表现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表达抑制指反应调整的典型策略。

根据依恋的形成过程来看,依恋主要形成于婴儿和抚养者的交流与互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通过情绪调节与表达来和抚养者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5]。并且在早期与依恋对象的交往经历会形成一种特殊又稳定的情感模式,婴儿与依恋对象的交流经历会不断内化成固有的对外应对方式即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6]。依恋工作模式的差异对于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尤为重要,这表明安全依恋和不依恋安全的儿童在社交过程中会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由于依恋安全的儿童更加敏感、灵活、安全感强、心理强大,能够在抚养者面前更为频繁且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利用与抚养者的反复人际互动中使用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依恋理论表明,情绪调节对于个体和他人情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更多学者的对不同依恋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依恋类型确实会影响自身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管理情绪,也更能对自身的情绪状态和行为作出积极的调整。在社会交往中能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因此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个体可以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由此,安全型的个体更倾向于通过认知重评策略对当前的负性刺激进行思考和调节。而回避型的个体更倾向于封闭自己,采取注意分散、表达抑制等回避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不仅如此,有学者还发现焦虑型的个体在负性情绪唤醒水平上明显高于安全依恋型个体,对负性情绪也存在回避策略。也有研究证明,焦虑型依恋个体在情绪发生早期阶段具有注意分配的优势,因此依恋焦虑个体在众多情绪调节策略中进行选择时,会受到其认知神经特点的影响。另外一方面,焦虑型依恋个体在两种情绪刺激下都会产生较高的负性情绪体验。

综上可知,不同依恋风格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偏好和情绪调节能力。多个研究证明回避型依恋个体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偏好上更倾向于选择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安全型依恋个体有能力根据对情绪刺激情境的判断灵活的选择情绪调节策略,并且具有认知重评策略调节优势;而对焦虑型依恋个体的研究中发现依恋焦虑水平与表达抑制策略选择有显著的负相关,脑成像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焦虑型依恋个体存在注意转移策略的调节优势。

[1]AINSWORTH M. Attachment, 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J]. Child Development, 1970, 41(1): 49-67.

[2]ANIELA M, ELENSILVANA B. Effects of the Family Solidarity on Romanian Left behind Childre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10).

[3]BALAMURUGAN D G, pYABHARATHI S. Emotional Dissonance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Influence over Job Satisfaction in Shree Vari Energy Systems Pvt Ltd., Trichy [J]. Journal of Tren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1, 5(3).

[4]GROSS, JAMES J. Antecedent- 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p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1): 224-37.

[5]KAMMERMEIER M, DURAN PEREZ L, KONIG L, et al.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attention to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in preschoolers: An eye-tracking study [J]. Br J Dev Psychol, 2020, 38(2): 167-85.

[6]KYRANIDES M N, NEOFYTOU L. Primary and secondary psychopathic trait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and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J]. Department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2021, Vol.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