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傅红英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实验小学     322200

我曾在课改的舞台上寻寻觅觅,蓦然回首,让我顿悟:有效还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一、有效的环节创新

创新总是需要上下兼顾、左右权衡,它总比演绎、模仿更有价值,但也更加艰难。一些名师的课常常有一些让人惊艳的创新环节,但我想除了欣赏,我们也很有必要寻求环节设计背后的思想,然后将自己带入同样思考的境地,思考其是否有效。

1.图形的变式有效吗

记得有一位老师在 “认识线段”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1)提问:这些图形各有几条线段围成的。

(2)提炼: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3)组合:把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象什么(小房子)。数数小房子图形上一共有几条线段。

(4)变式: 把小房子变一下,现在有几条线段呢?

思考:图形的组合与变式充满童真、童趣,“小房子造型”让学生觉得好玩,“小房子变化”又那么生动、鲜活。但这只是学生的直接感受,真正吸引学生的便是数学本身的魅力。由原来相互割裂的单个图形到组合图形再到变化图形,学生的矛盾与冲突不断的生成,但学生对线段本质属性的认识也进一步得到强化。变的是线段的条数,不变的是线段的特性。“变”中求“不变”, “变”是为了更好的“不变”,这是本环节的核心思想所在。

2.知识的应用有效吗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这是教学的基本追求。应用环节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应该把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活动组织的价值趋向。实事求是的说,很多时候我们缬取的应用材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或不切实际的自我虚构,或远离学生生活的照搬照抄。学生觉得无趣,自然无法萌生解决问题的动力。由此,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呈现怎样的生活实际问题才是鲜活的,才是具有充分价值的,学生学了才能感觉有用而迫切想去实践与创新的。

二、有效的继承传统

笔者曾无数次的自问:既然教学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一种有效的平衡,那么到底哪些传统需要我们有效地去继承呢?继承的目的又是什么?我若有所悟,下面谈谈几点,求教于大家。

1.陈旧的五角星还要不要

在“认识线段”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请小朋友们独立画一条线段。

生:操作

师:(画完后)请同桌互相评一评,如果你觉得他画得好,请画一颗五角星奖给他,好吗?

生:互评

[思考]:我想,这本是一个细节而已,但它却折射出教师的“思想”:利用朴素的学具——五角星来驱动学生的评价,给学生一个互评的空间,让学生利用对线段本质特征的认识去帮助他人,从而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五角星”时隔多年竟又重现课堂!曾经是谁抛弃了它?而今为何又要归来?说实话,当今的课堂已难觅它的踪影,即使是低段教学,很多教师也已将它拒之于千里之外,生怕因为它的存在而让人感觉课堂落伍,课堂掉进传统的“死窟窿”。其实则不然:只要有效,传统的精髓为什么不能为我所用呢?

2.古老的板书还要不要

古老的板书一度又被很多人所忽略,原因很简单:“现代科学技术的诱惑”。我们知道,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回顾与整理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简洁、明了,能反映课堂核心的板书正是学生反思的平台,它能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再认识,学习过程的再体验,从而真正的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之中。

本人认为:不管是“陈旧的五角星”也好还是“古老的板书”也罢,这些传统资源的利用都是为了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最大提高课堂效益。尽管这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在冰山背后我们依然能洞察其一大特色:他们都在追求继承与创新的平衡,都是实实在在的诠释着“有效”。除去创新,有的依然关注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常规问题、“模仿与记忆”等传统的学习方式、课本的回归等,这着实令笔者感动。

三、有效的交往互动

1.给学生一种有效的安静

动与静是相对的,动静结合,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这是生命的真谛。由此引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灵动的数学课堂何尝不需要动静结合?“动”主要表现在学生观点的表达、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等,而“静”则是一种静心思考、静心感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依然偏爱于对“动”的追求,而忽略了不该忽视的一点:数学教学既需要“行云流水”、“一挥而就”的快节奏中追求震撼,同时也需要“慢条斯理”、“悠然自得”的静态镜头里寻求深刻。

2.给彼此一种有效的交往

有一位老师执教的“认识线段”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1)同桌合作:一个小朋友把毛线拉直,另一个小朋友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然后交换一下。

(2)请两名学生展示。

(3)师生合作:

(老师顺势握住小朋友的手,先弯)这样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拉直变换方向)这样呢?这样呢?它们为什么都可以看成线段呢?

[思考]:教师的行为彰显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的合作角色。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时,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这时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教师必须再次进行思维导向,促使学生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于是两个问题的抛出又给学生提供了探究与思考的空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问题的产生源于师生共同的活动,问题的解决又成为师生共同的目标,于是以“变形”与“变式”的毛线这一线段模型为依托,师生完全沉浸在一种对线段认识的自觉追求之中。

笔者认为:这便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交往。曾几何时,我们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完全产生于两个相互割裂的主体,交往处于一种独立的冰冷状态,教师居高临下,促使学生无法进行真正的火热思考,于是教学便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而这一次,我似乎已觉察到了各省市上课教师的交往艺术,或彼此启发、或彼此接纳、或彼此传递思考,而这一切都需我们深深体会。

是的,一切都需深深体会。

因为“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