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

吴仕海

保利(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行业领域,对保证建筑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简析建筑施工管理特点,分析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和现状,提出提高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的路径探索,以帮助建筑企业正确认识并高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融合,从而增强建筑施工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利用信息技术对工程进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有效缩短每一个在建工程的管理时间。因此,将信息技术合理地引入到建筑管理中,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工程科学与管理。

1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虽然建筑公司有建设项目,投标价格降低,但如果不能采取好的管理方法,将极大地缩减公司的利润,甚至导致公司的亏损。与传统的纸质文献相比,信息数据的主要优点是直接性和准确性。信息技术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使项目参与者及时处理文件,确保所有参与者了解施工时间信息,便于沟通协调。在施工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传统的收集、分析和存储这些数据和信息的管理模式不仅耗时长,工作效率低,而且信息收集不及时。通过分析和存储,可以有效地进行施工单位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质量。在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所有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实时捕捉项目信息,及时有效地监控工程质量,协调工程各方面的关系,避免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纠纷。建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的数据库,分析以往质量事故的数据,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质量,以知识库的形式建立建筑质量控制点,总结和提炼施工单位和监理的管理经验,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2简析建筑施工管理特点

(1)复杂性。建筑工程施工的施工规模较大,涉及人员、部门、材料和设备较多,尤其是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内容复杂,每一环节的施工质量和进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和进度;建筑工程的外部建设环境和内部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不同施工环境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影响因素,外加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采用的施工方案、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现场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建筑施工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风险性。建筑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建筑工程施工前期需要企业先行垫付大量的资金成本,而拖欠工程款等问题是施工企业无法避免的现象,外加诚信危机盛行和各种客观存在的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得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具有较大的资金风险性;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涉及主体较多,外加整个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政策等都具有动态变化特点,这就使得建筑施工管理面临着较大的招投标风险、物资供应风险以及质量安全风险等,从而无法有效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3)综合性。新时期高层建筑、地下建筑等不断增多,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不断延长,而建筑施工管理需要贯穿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前期设计、中期施工以及后期验收等全过程,是多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涉及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工程招投标、施工项目管理、资料管理、进度管理、人员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众多方面,涉及不同类型部门和职能划分,而每一环节都是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筑施工管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

3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 工程进度管理

在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层面,常用的信息技术为4D模拟、BIM、网络计划技术等。

(1)网络计划技术。

将建筑施工目标分解为若干独立的工序环节,明确各工序环节的衔接顺序及开启结束时间以及紧前工作及紧后工作的逻辑关系。以代号或时标网络形式加以表现,确定施工进度管理计划的关键路线和前后工序制约关系,在其基础上合理调配人力、机械器具与材料等施工资源,完成编制控制性计划和直接指导性进度计划的管理任务。

(2) BIMRFID技术。

RFID作为物联网的一项关键技术,具备良好的数据采集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面采集工程信息,并在已完成的建筑构件和机械器具上贴设RFID标签,对其进行实时进度跟踪。RFIDBIM技术的组合应用,能够起到良好的互补效果,RFID技术负责持续对实时施工信息进行采集,再将所采集信息上传至BIM数据库,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中表现并修正与进度计划的偏差,增强信息空间与现实物理世界中构件间的关联系数,为施工进度管理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

(3) 4D模拟技术。

针对4D模拟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可以在已知工程信息基础上构建4D实时施工模型,持续将所采集构件进度数据等信息导入模型中,模型将以现场进度数据更新或所设定里程碑事件等为标准进行动态化循环,准确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施工状况。

管理人员将模型模拟过程与进度计划内容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并预防突发问题的出现,减小变量因素对施工进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3.2 工程材料与机械器具管理

在建筑工程材料与机械器具管理层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计划编制与信息采集两方面。

(1)计划编制。

BIM与大数据为首的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逻辑运算能力,在已知工程信息基础上,辅助管理人员或自动编制相关管理计划与图表,如设备租赁计划、设备维护计划、工程材料网络计划图、材料实时消耗配比图表等对已编制管理计划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分析,向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意见。

(2)信息采集。

通过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以线上监控工程现场中机械器具与施工材料的实时情况,自动归档记录材料出入库数据等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掌握各类施工材料的消耗情况。可选择在机械设备上配置传感器装置,传感器持续对机械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上传,监测到设备运行异常时,向管理人员发送信息提示,快速编制并实施设备维护计划,解决设备潜伏故障。

3.3 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

在施工质量管理层面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企业对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环节的控制力度,具备了实施模块化管理和网格化管理的技术条件,减小人为主观因素对管理质量及效率造成的影响。例如,在运用BIM技术的前提下,可以直接通过构建BIM模型进行图纸会审,最大限度发现并解决施工图纸中存在的缺、错、碰、漏问题,并在三维可视化条件下开展技术交底等工作,使建筑图纸意图表达更为清晰,降低错误施工问题的出现概率。

在施工安全管理层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辅助管理人员编制相关管理计划,如针对性编写项目安全管理措施。在软件中导入各类机械器具使用要求与材料性质,在现场平面规划图中合理规划各类材料与机械器具的堆放区域,如保持易燃易爆材料与普通材料的安全间距。采取信息化技术手段,在现场设置传感器与摄像头等装置,持续对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远程监测,监测到异常现象后,及时将问题上报反馈,将安全事故扑灭在萌芽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推动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必须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构建统一、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建筑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业宇.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科技,2014,23(8):127-128.

[2]刘龙,刘燕.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15):125.

[3]武锋.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21(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