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开展情况分析与解决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中医护理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开展情况分析与解决措施

车艳莉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 中医护理是建立在中医学基础上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现代护理学的特点。虽然目前各临床科室开展的中医护理项目有限,但对护士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足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神经内科;开展情况

引言

神经内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收治患者特殊,多数患者具有高龄、基础疾病多、自理能力差、病情复杂的特点,患者的护理干预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大力推广,神经内科开展了多项中医护理项目,这些项目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但针对某些病种和症状往往具有显著的疗效,这也是中医学所具备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6月在某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57例及该科室的护理人员17名作为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全部患者以及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均事前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超过18周岁的个体,不限性别。②因病进入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③患者本人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提供本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如疾病诊断,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了解程度,自理程度,家庭年收入水平,中医护理服务需求情况等。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所提供的资料无法保证真实性以及逻辑性。②患者的文化水平无法满足研究的要求。③患者同时在参与其他的医学科研(医疗或护理)项目。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

使用自制的神经内科患者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需求调查表进行本次调查,该调查表包括以下维度:①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疾病诊断、职业、自理程度、医疗费用报销形式、家庭年收入水平等。②患者的中医护理技术实际应用情况,包括穴位按摩、中药熏洗、穴位贴敷、耳穴埋豆、手指点穴等。③患者主观认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了解情况,包括完全了解、部分了解、不了解3个级别。

1.2.2调查方法

针对患者人群以及护理人员的调查均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进行,要求被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的填写。若出现对某个题目的理解出现困难时,可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讲解,但不可出现诱导性的提示。问卷填写完成后,由调查员将问卷收回并检查是否出现题目的遗漏等。如果存在题目的遗漏,则同被调查对象进行沟通后补齐,对于存在明显逻辑错误或者答案合理性明显不足的问卷,则予以剔除,保证收回问卷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①描述问卷收回情况。②描述参与调查的患者以及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③描述患者人群的中医护理技术使用情况。④描述患者对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了解水平,并对比使用和未使用中医计划人员的了解水平差异。⑤描述患者的中医护理服务需求情况。⑥描述护理人员对于科室内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看法。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3组以上计量资料对比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例数(n)及百分率(%)表示,等级资料的对比使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中医护理技术

2.1艾灸

艾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是指点燃相关艾绒制品之后,通过热力使艾草中的中药成分作用于人体的相关穴位,具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防病保健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艾灸能改善PSD小鼠抑郁症状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色氨酸羟化酶2的表达,降低单胺氧化酶A的蛋白表达,从而调动机体内源性抗病机制。此外,Li等研究也表明,艾灸与调控大脑色氨酸运输和代谢有关,从而减轻PSD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艾灸促进大脑对色氨酸的摄取和色氨酸代谢向5-羟色胺的转变来促进抗抑郁作用。

2.2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属于耳穴疗法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指将王不留行籽、磁珠等贴于相应的耳穴,通过揉、捏、按、压刺激耳廓穴位,进而产生热、痛、胀、麻的刺激感,以达到疏通经络、宁心安神、调和气血的目的。《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廓经络与全身经络密切相关,耳廓上的穴位与其对应的整体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上存在特异联系,通过刺激耳廓穴位可促进气血运行并调节脏腑功能。

2.3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的相关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在穴位按摩的过程中,采用揉、推、点、按、拨等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穴位上,通过激发经络之气,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从而促进神经体液的调节,且具有宁心安神之效。方素珠等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观察头部穴位按摩对PSD患者的应用效果,选穴为百会、神庭、四神聪和太阳穴,每天2次,每次10~15min,每周5d,疗程为3个月,结果显示患者的HAMD评分有所降低,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状态。

3讨论

3.1中医护理项目在神经内科开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大力推广,各临床科室逐步增加了中医护理项目,这也是满足患者对中医护理服务需求之举。但中医护理项目的专业性较强,相关调查显示,仅接受过短期培训的非中医专业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操作的差错率显著高于中医专业护士,而且目前中医护理培训的时间多为1—2个月,这种短期培训很难起到明显效果。中医护理是建立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如果护士没有中医理论基础,就很难理解、领会中医护理操作的内涵,这也是限制中医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特殊,患者病情进展快、自理能力差,且多数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病,在护理干预方案的选择上需要进行个性化考量,这便增加了中医护理项目开展的难度。

3.2神经内科开展中医护理操作的情况

本研究共统计了神经内科病案15149份,其中应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病例4923份,占32.5%。这与宋坤等人的报道有一定差距,考虑可能的原因与开展中医护理项目的时间有限,以及受医院整体环境、护理资源等因素影响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神经内科开展的中医护理项目十分有限,应用率较低。这都需要管理层做出积极应对。

3.3管理建议分析

从管理建议方面看,神经内科护士认为最迫切改进的地方是调整培训策略,占83.3%;认为最不迫切的为增加中医护理操作期间的安全巡视,占13.3%。这说明,即使是中医专业护士也认为应当加强培训管理,分析原因是因为目前的管理方案增加了中医专业护士的工作压力,为此管理层必须重视护士的合理诉求,及时调整培训策略,加强中医护理相关培训,从理论到操作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全面提高神经内科护士的中医护理水平。70.0%的护士认为应当优化护理流程,建议将中医护理从西医护理流程中分离出来,根据中医护理操作的需求制定流程,确保流程的合理性,能够为护士提供切实指导,起到良好的行为规范作用。56.7%的护士认为应当提升中医护理绩效,提示目前的中医护理付出与回报不呈正比,如果不进行相应调整,会降低护士参与中医护理的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护理技术在神经内科开展的项目和例数仍十分有限,神经内科护士的中医知识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是影响中医护理项目开展的最主要因素,对此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定期做好调查和改进工作,确保中医护理项目在神经内科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雅丽.中医慢病管理与中医护理技术[J].上海护理,2019(19):717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何倩柠,王雪丁,黄民,等.慢性失眠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34(15):1932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