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钢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陈鹏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0

摘要:随着人们对钢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钢结构越发成熟,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取得了不错应用效果。但随着建筑使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建筑钢结构设计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建筑钢结构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制约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具体问题开展深入分析研判,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对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钢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控制对策

1导言

钢结构在现代建筑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在结构设计、加工生产、现场组装方面存在优化空间。钢结构从业人员应不断加强钢结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钢结构设计水平,为快速持续发展的中国建筑业提供可靠保障。

2建筑钢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2.1钢结构物理节点处理欠稳妥

建筑钢结构设计过程中涉及较多且较为复杂的物理节点,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对这些复杂的物理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则会对建筑钢结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造成较大隐患。之所以物理节点处理不到位会造成较大安全隐患,是因为钢结构建筑的物理节点处承受着上部结构的重力,部分重要节点几乎承受了大部分建筑结构重量。即便处理复杂物理节点问题如此重要,但是在钢结构总体设计过程中,建筑钢结构物理节点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钢结构后续的安全稳定运行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2钢结构失稳

第一,进行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没有深入到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考察,未做好相应分析工作,没有全面掌握影响钢结构稳定性各项因素的分析,仅依靠以往的经验和勘查资料完成相应设计工作,这也就会导致钢结构难以达到要求标准。最终设计方案与建筑工程的整体运行存在不符,这会提高钢结构失稳概率,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后,钢结构将会遭受破坏,会发生坍塌、变形等严重事故,破坏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竣工后,投入应用需求。第二,钢结构稳定会受防腐性、防火性等各项影响。因此,要想保证发生地震后,钢结构能够保持稳定,一方面要提高钢结构自身稳定性,使其能具有较高抗震能力,另一方面还会优化钢结构防腐性、防火性能,全面分析各项内容,做好协同设计,提高钢结构稳定性,确保地震来临时,钢结构不会快速坍塌,以免引起严重事故,造成巨大损失。

3钢结构设计控制对策

3.1强化受力设计

在设计建筑钢结构稳定性时,受力水平是重要考虑要素,按照要求做好受力设计。在受力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钢结构的荷载能力,在此基础上方可考虑设计中的其他问题。目前来看,在建筑钢结构设计中,以L形和T形最为常见,均具备提高钢结构受力能力的优势,同时减轻钢结构的自身重量,可达到平衡的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最大限度地确保钢结构的受力处于均匀状态,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采取对称的方式,避免存在钢结构受力失衡这一风险。以不动支座的设计为例,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始终确保支座具备良好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支座移动的问题。再比如设计钢梁架时,设计人员需要重点分析竖向和横向的受力情况。总体来说,进行建筑钢结构的受力设计时,必须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每一个构件和结构的受力情况,旨在有效避免失稳情况的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确保建筑钢结构的稳定性,要同时把握好设计与施工这两方面的工作,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设计方案的要求,同时减少人工误差,细节控制必须认真做好。

3.2提高钢结构的消防设计

耐火性差是钢材作为建筑材料用于工程中的缺点特征之一,温度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钢材虽然作为建筑材料在材料可燃性划分中属于不燃材料,但是当钢材处于高温环境下时,其材料的力学性能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如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等。在所受温度达到550℃左右时,钢材力学性能降低幅度更为明显。一般在15min左右结构就会丧失承载能力而发生结构垮塌。国内外钢结构建筑物的火灾案例都证明,火灾发生后,20min已经是钢结构的承载极限。如何在火灾发生时延长结构的耐火时间,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减少人员的伤亡成为消防设计的关键。具体控制要点如下:通过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火灾危险类别,正确选定结构的耐火等级;根据耐火等级编制合理的火灾防护方案;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规模划分防火区间;根据各防火区间面积和人员流动情况确定疏散通道;合理布置消防设施。在钢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合理选择外表面防火涂装保护层厚度,以提高钢结构的耐火时长,延缓火灾发生钢结构因强度不足而发生变形甚至垮塌的时间,给建筑内部人员以足够的时间安全逃离。钢结构最有效的防火保护方法是在钢材表面涂装阻燃材料,可以起到隔绝温度和阻燃的作用。然而,在使用阻燃涂料时,需考虑其与防腐涂料的相容性,避免阻燃涂料与防腐涂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在钢结构防火设计过程中,需考虑施工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科学性,并根据建筑的不同区域、不同构件的耐火要求,采用合理、相适应的防火措施。此外,在钢结构防火设计中,应结合建筑的消防设施,严格控制各类消防设施的管控范围,严格安排每个单元的疏散通道数量和距离,以达到保护人员安全,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

3.3进行荷载设计

对于建筑工程中钢结构来说,这对贯通、对称形式结构不规则形态设计,其在具体应用时,能够具有更好抵御扭曲变形效果。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期间,为了确保最终设计的合理性,要对明确钢结构中的基准线,要加强对影响钢结构稳定性因素的分析,而且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科学应对,提高钢结构设计合理性性,确保其质量能够达到预期,满足应用需求。同时,在实践中要提高对遇到各种特殊情况的分析,提高设计合理性,例如,通过对不动铰支座进行应用,能够避免建筑工程中的梁在投入应用后,发生位移,确保梁可以在平面内进行转动,需要注意的是,单纯考虑一方面均衡钢结构在投入应用后的局受力情况,而且还能够避免其他各种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实际设计期间,应当进行绕纵轴扭转阻止构件设置,使梁端界面可以自由翘曲,保证钢结构能够保持稳定,减少位移等不良现象发生,确保最终计算结果精准无误,避免在后续应用时,发生事故。

3.4抗震设计

一是在建筑钢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要认真分析和评估屋架、梁板、屋面板之间的连接程度,结构主体与柱子之间的固定方式必须始终满足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应用BIM技术无疑是一种可行手段,可以确保建筑钢结构设计方案直观呈现,有助于进一步优化钢结构抗震性能。二是建筑钢结构的抗震效果易受到支撑方式、构建质量的影响,需要设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认真考虑多方面的要素,以便可以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影响建筑钢结构抗震性能的不利因素。三是建筑钢结构的抗震设计过程中不能忽略小配件的使用,而是始终重视小配件在建筑钢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关注结构受力情况和荷载力。以螺栓的使用为例,通过使用螺栓可以较有效地提升建筑钢结构的稳定性,但选用螺栓时必须关注质量和规格这两方面的要素。设计人员需要始终明确,在建筑钢结构设计过程中,不能混淆抗震设计和受力设计,要做好针对性分析。

结束语

总之,钢结构设计人员需要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此外,钢结构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更新较快,所以相关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将钢结构设计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有效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莫磊.建筑钢结构设计中稳定性的设计方法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2,(08):98-100.

[2]李峰,高硕,王阳.建筑钢结构设计中稳定性的设计策略[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9):66-67.

[3]于永杰.浅谈建筑钢结构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河南建材,2019,(06):281-282.

[4]林型建.建筑钢结构设计的策略探索[J].科学技术创新,2019,(2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