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人员三维绩效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班组人员三维绩效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刘建辉,凌宏俊

广东电网有限公司广州供电局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本文构建一种基于大数据、含“指标、任务、量化”三维度的班组绩效通用评价体系,框架完整,重点突出。评价体系可在各业务领域拓展应用,长效激发员工主动性。以运维班组为样本开展实践活动,呈现优良效果。

关键词绩效体系;指标;任务;量化;系数

一、引言

配电网班组人员肩负着“最后一公里”供电重任。激发班组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是提升供电服务质量的关键,是“三基”建设的关键,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作为与班组人员收入直接相关的绩效,优良的绩效评价体系是长效激发工作主动性的关键。而传统的绩效评价侧重于统计工作量,存在难以评价工作效果、难以推动专项工作、难以跨班组比较的困境。近年来,中低压配电网中的智能监控设备广泛运用,综合业务平台良性迭代,大数据应用成果推陈出新,班组绩效评价的可参考维度不断拓宽。基于以上成果,本文尝试构建和实践包含“工作指标、重点任务、工作量化”三个维度的班组绩效体系。新的体系涵盖工作量、工作成效、重点任务等内容,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班组三维个人绩效体系的构建逻辑

绩效体系的实现目标

一是能够自主优化班组组织架构模式。通过评价,结合各网格单元的评价结果,定期调整各网格单元人员构成,形成相对均衡的网格单元,营造良性的工作氛围。

二是能够保障基层组织绩效高效落地。通过评价,结合工作指标分解,将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建立关联,将工作指标成效的反馈周期缩短至一个月,可以有效激发人员内生动力。

三是能够优化人才培养和发掘机制。通过评价,结合同类业务横向比较,确保优秀人才迅速脱颖而出。通过个人绩效纵向进步幅度比较,人才发展速度直观可见。

)绩效体系的总体逻辑

首先,形成绩效体系的总体思路。体系共有两个层级:工作小组和小组成员。在工作小组层级,对班组的组织架构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将组织绩效目标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工作小组),通过最小工作单元展现工作成效。在小组成员层级,用工作量化结果构成成员贡献系数,对最小工作单元的工作成效进行二次分解,将二次分解结果作为个人绩效结果。构建思路参见下图1。

接着,搭建个人绩效体系的基本框架。体系共包括三个评价维度和一个绩效系数:工作指标、重点任务、工作量化和贡献系数。工作指标和重点任务的基本评价单元是工作小组,在个人绩效评价中分别占一定比例,用以评价工作小组的工作成效。工作量化的基本评价单元是工作成员,通过设定比例系数构成个人绩效的部分。同时,利用工作量化结果构建贡献系数,用于评价小组工作成效的个人贡献成效。整个评价框架,通过“网格化管理”的组织原则将三个评价维度和贡献系数进行横向关联。基本框架参见下图2。

图1 班组三维个人绩效体系的构建思路

图2 班组三维个人绩效体系的基本框架

工作指标维度的构建逻辑

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工作指标维度,可以有效保证上级组织目标高效传达到一线执行层。组织绩效评价有两个不足:一是周期长,正式应用周期一般为一年;二是层面窄,无法有效传达到工作小组,即使有过程监控,也只传达到供电所或班组层面。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已经可以将组织绩效指标分解到工作小组,每月在个人绩效中予以兑现。具体比例系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工作指标评价方面,推荐采用排名的方式计分,每项指标最终折算为百分制,第一名的折算为100分,最后一名的折算为60分,中间名次的按实际得分等比例折算。考虑基础差异,可以增设进步分值和具体比例系数。

重点任务维度的构建逻辑

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重点任务维度,可以有效保证上级周期性的专项任务高效传达到一线执行层。专项任务下达有两个不足:一是层级多,层层传达耗时长,耗用一定的公用资源;二是效率低,需要随时监控执行进度,督办困难。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自动监控重点任务执行进度,并在月度绩效中体现,既保证了专项任务的有效执行,也可以保障专项工作和常态工作的动态平衡。工作任务评价方面,推荐采用加减分的方式计分,每项工作任务初始分为100分,根据加减分标准进行逐项加分和减分。

工作量化维度的构建逻辑

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工作量化维度,有两个必要功能:一是将个人工作饱和程度在绩效中予以体现;二是生成贡献系数,将工作指标结果应用到个人。工作量量化积分方面,推荐采用每日积分的方式。贡献系数方面,如式1所示,推荐采用占比的计算思路,折算出小组成员的相对贡献程度,即:

贡献系数=                       式1

、运维班组人员三维绩效模型的应用实践

三维绩效模型构建背景及思路

某供电单位的供电面积为1975平方公里,10kV线路总长度3375公里,公用线路235回,公用变压器3266台,柱上开关3112台,配电房933座,开关箱325个。共有8个运行维护班,人员96人,占总人数的25%。全局的运维班组按照责任片区进一步细分为27个运维小组,并且每个运维小组均可以独立承担包括安全、巡视、抢修、试验、验收、两票、资料等的运维工作。

运维班组人员三维绩效模型由工作指标、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化三个评价维度构成。其中,工作指标和工作任务的基本评价单元是运维小组,工作量化的基本评价单元是运维人员,三个评价维度通过“设备主人制”的基本管理原则进行关联,即由若干个运维人员构成的运维小组对所属片区内的电网设备负责。

运维班组三维绩效模型构建过程

第一步:形成工作指标清单。包括4项指标,如式2-5所示。

中压故障=跳闸/(线路长+公变+开关/2+开关箱/2) 式2

低压故障率=低压抢修工单/低压用户数            式3

电压合格率=(台区-告警台区)/公变台区总数       式4

基础数据质量=帐物一致率*70%+照片完备率*30%   式5

第二步:确定指标评分原则。工作指标评价采用排名的方式计分,每项指标最终折算为百分制,第一名的折算为100分,最后一名的折算为60分,中间名次的按实际得分等比例折算。

第三步:形成重点任务清单。包括10项工作任务,具体见图3。

第四步:确定任务评分原则。工作任务评价采用加减分的方式计分,每项工作任务初始分为100分,根据加减分标准进行逐项加分和减分。

第五步:搭建工作量化原则。包括21个工作项,根据工作完成度、难度、效果调整相应评价系数。

第六步:确定工作量量化积分原则。工作量化采用每日积分的方式,在班前、班后会期派发任务。

第七步:形成工作指标贡献系数,如式6所示。

系数=                       式6

第八步:形成评价模型。三个评价维度通过“设备主人制”的基本管理原则进行关联,最终结果取三个模块的综合评价结果。计算公式如式7所示,整体评价框架如图3所示。

个人绩效=小组指标*系数*60%+任务*20%+量化*20%  式7

图3 运行班组三维个人绩效体系的基本框架

运维班组人员三维绩效模型实践效果

(1)业绩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

2019年-2022年,该供电局百公里跳闸率(次/百公里*年)从6.233下降为4.118,下降幅度达34%,平均每年下降10%。2019年-2022年,全采样电压合格率同比提升0.46个百分点,Ds合格率≧95占比同比提升4.46个百分点。2019-2022年的帐物一致率保持所在地市局前三名。

(2)基础资料进一步完善

每个运维小组按照馈线进行责任制划分后,由于中压故障率同时考虑的跳闸次数和设备数量,各个运维小组在2018年自发开展了一次责任片区内所属馈线的摸查,随后每年开展一次,并将普查结果直接在生产系统和GIS上进行修改,基础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3)人员素质稳步提升

运维班组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明显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新版工作票推广、现场许可制度实施、资产清查、巡视APP应用等等专项工作可以在班组内部迅速普及和推广。

(4)班组氛围整体向好

班组内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班员开始主动承接工作,班组长以及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意识明显增强,关键指标、重点任务、工作量化的思想深入人心,班组内部开始主动制定提升目标,班组整体氛围积极向好。

、结语

本文构建和实践的班组人员三维绩效体系框架完整全面,引入了工作指标、重点任务维度,经验证能够起到良好的正向促进作用。后续将进一步贴合现代班组考核的工作实际,发扬服务型新企业的新时代精神,细化和改进城区和农村供电所的差异化考核指标和任务。

考资料

[1]石卓,张立刚.电网企业一线班组量化考评指标的设计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50

[2]陈沛光.大数据背景下平衡计分卡在电力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8(12):199-200

[3]郭建府.做实绩效管理纵深推进三项制度改革[J].企业管理,2019(S1):42-43

[4]林媛.电力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途径探讨[J].中国市场,202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