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学释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4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学释义

刘欣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提出,是一个长期艰苦探索的历史过程,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充足的实践准备、鲜明的时代价值。其理论渊源,脱胎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和人类未来社会蓝图的构画、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经验以及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深化认知之中;其实践准备,得筑于我国七十余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之上,不仅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也对新时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具体的现实要求;其时代价值,则指向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价值理想这三重维度。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出场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热衷探讨的话题,新时代共同富裕出场的理论准备深厚且丰富;而从实践准备之角度,其出场历程则艰辛曲折。新时代,“共同富裕”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从出场学视角系统梳理其理论与实践内涵,对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出场的理论准备

中国共产党人汲取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哲学理念,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依托自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凝练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

(一)追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构想,贯穿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蓝图构画之中。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先进发达的根本物质条件[1]。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其次,他们认识到,只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仍掌握在少部分资产阶级手中,社会贫富分化就会愈演愈烈。[2]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是消除异化、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为共同富裕思想界定了伦理向度。[3]

(二)追求共同富裕是世界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的经验总结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积极探索本国的发展出路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苏联率先吹响探索共富道路的号角。

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是苏联领导人带领苏联人民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理论结晶[4];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但它严重的弊端和后期苏联领导人的错误改革思路,导致苏联最终走向解体。可以说,列宁之后的苏联,尽管始终在努力探索如何实现人民富裕的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真正找到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人民富裕之路,反而走入了歧途。

邓小平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中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5]我们得出结论: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

(三)追求共同富裕是党深化对三大规律认知的必然结果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摒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作态,用客观、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首先,党的领导与推进共同富裕辩证统一。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为行动遵循。其次,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但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发展方式的不完善等原因,这两条道路的发展必然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最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的胜利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上,更体现在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样态上。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出场的实践准备

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同样需要丰富的实践准备。一方面,七十余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发现了尖锐的实践难题。另一方面,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同样在实践层面,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具体的现实要求。

(一)实践经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实践探索

1. 探索时期(1949年-1978年)

1953年,党中央率先以农村为着手点,实行生产集体化、生产合作化,促进农业生产进步,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时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扩大到整个工商业领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6]总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探索,使党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共富之路上的保障地位,为改革开放之后的共富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质的升华期(1978年-2012年)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并且将市场与计划经济相结合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他的这些思路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思想窠臼,使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场域中“大展身手”。邓小平同志之后,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命运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问题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总之,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对共富道路的探索实践,呈现出了与新世纪同步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

3. 初步实现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关于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8]

新时期我国探索共同富裕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其中最为显著的成果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再次证明了共同富裕道路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二)现实挑战:我国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难题

发展必然伴随着矛盾,矛盾会凸显出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分析和解决我国在探索共同富裕中遇到的实践难题,才能将问题转化为跳板,实现共同富裕的再跃进。

1. 贫富分化矛盾突出

我国贫富分化的矛盾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首先,我国近二十年的基尼系数始终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9],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次,城乡区域与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追究其中原因,一方面,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改革开放必然会有“先富”和“后富”,但发展到今天,这已演变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地理条件及自然资源的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等,这些固有难题,导致我国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有待提升。

2. 社会收入阶层固化

在不同社会收入阶层中,多数群众的收入基本集中在普薪阶层,并且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偏小之势[10],我国社会收入阶层的流动性在逐渐减弱,社会收入阶层在固化,其影响不容小觑。首先,低薪阶层向上流动难度加大,高薪阶层向下分配资源意愿不足;其次,中等收入群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减弱;最后,收入分配的不公和固化还会导致中低薪阶层社会信心的丧失和社会认同度的下降。

3. 社会保障支撑力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基本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功能完备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福利制度改革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首先,与经济发展程度更高的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尤其是医疗保障的再分配效应更弱;其次,在医疗保障方面,农村地区人民能够享受到的政策福利依然远小于城镇地区人民,并且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提高并不能有效提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最后,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补贴资金带有明显的城市偏向。

(三)实践要求:我国迈向共同富裕的宏伟布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奋力接续新时代奋斗华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构画了一幅追求更高水平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向往的宏伟布局。

1.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然要求。首先,“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与主体之间形成了互相促进、互为保障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同富裕,不仅保障人民的经济生活公平正义,还保障人民政治生活民主平等、文化生活自由丰富、社会生活和谐有序、生态生活健康环保;最后,人民群众有着伟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好、调动好这股力量,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法宝。

2.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价值导向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极力追求的社会形态。到了新时代,我们在汲取古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3]这表明,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以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保障,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为保障的制度改革

首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14];其次,由于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政府仍然是纠正社会财富占有不平衡进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调节者。“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5];最后,重视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

4.以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着力点的实践抓手

第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经验可知,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共同富裕战略是我国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2021年,中共中央开始大力推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通过此举,我国发展效能与分配效率显著提高,老百姓有了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二,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6]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场经济条件相结合,能够更好发挥其作用。将农村与集体经济结合起来,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并非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前者是对后者经济形式的优化和改革,通过这种优化和改革,我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的归属更加明晰、权责更加明确、保护更加到位。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中国式出场与历史意义

在丰富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扎根于土地、立足于人民,提出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之丰富、意义之重大,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价值。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正式提出

前七十余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为新时代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沿袭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理论,习近平早在1988年指出,实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任务,更是精神上的目标。“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17]除此之外,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强调,党是加强脱贫第一线、挺进改革深水区的核心力量,“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18]

2012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正式开启扶贫攻坚的巨大工程。2017年,党中央多次指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探索新时代实现经济高效发展的实践路径,更好更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9]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布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20]

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正式出场有根可据、有脉可循,思想扎根于土地、立足于人民。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历史意义

1. 共同富裕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里程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旨归,破解了人类反贫困的千年世界性难题,走出了一条以社会主义为内在本质和价值定向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共赢共享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历史性的里程碑,必然为社会主义国家超越西方的“资本中心论”、迈向现代化提供经验和样式。

2. 共同富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助推器

五百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风云激荡,却也艰难曲折。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上世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名抹黑、污蔑社会主义,部分人也对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运的发展丧失了信心。在此背景下,中国毅然决然地扛起了社会主义大旗,不仅没有给予竞争者以口实,还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推动国际共运大踏步向前发展。

3. 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类社会价值理想的铺路石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物质富裕一直都是人类极力追求的目标,但是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让“富裕”一词回归人类最终的社会理想——实现全人类的精神富裕。这种理想样态是基于共同富裕的不断演进和实践沿革的现实表达,是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旨归。换言之,新时代共同富裕观的演进立足于现实实践,它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我们实现人类社会价值理想奠定了基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王进芬,杨秀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152(4):41-4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160.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5.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J].旗帜,2021,(2):5-7.

[9]郭飞,王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改革:成就、问题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7(3):27-40+160.

[10]詹国辉,戴祥玉.新时代共同富裕:多重逻辑意蕴、现实难题与实现路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6):5-17.

[11]杨穗,赵小漫.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社会保障再分配的实践、成效与启示[J].管理世界,2022,38(11):43.

[12]张永峰,陈诚.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效果再评价[J/OL].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5):1-12.

[13]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主席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演讲[J].经济导刊,2022(1).

[14]刘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4):3-51.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

[17]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49.

[18]习近平.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62.

[1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姓名:刘欣 (1999.12.5);女 ;汉族;江苏常州;硕士研究生;职称:无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苏州大学;215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