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有效推进共同富裕——以Y市Z街道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有效推进共同富裕——以Y市Z街道为例

汪善翔

中共舟山市委党校

[摘要]近些年来,Z街道举全街道之力,以共富为目标,以党建为统领,问题为导向,项目为牵引,系统性谋划,努力构建“1+5”共富工作体系,通过党建统领、农业“双强行动”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专业化运营、数字化改革,切实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转变,有效推进了共同富裕建设。

近些年来,Z街道举全街道之力,以共富为目标,以党建为统领,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系统性谋划,努力构建“1+5”共富工作体系,全面深化乡村振兴,推动强村富民,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全力打造现代海洋城市乡村样貌。

一、党建统领乡村共同富裕的主要举措

(一)强化党建统领,筑牢战斗堡垒

一是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强化党组织规范建设,在坚持党组织应建尽建,全面覆盖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党支部规范化要求,Z街道党委每月一次对村社党支部进行综合分析,持续巩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乡村振兴履职能力,聚焦乡村振兴主题,举办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专题培训班、乡村振兴网络培训班、优秀妇女干部培训班等专题培训10期900余人次。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深入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力。二是打造乡村振兴党建名片。围绕海洋蓝色经济、乡村绿色产业,打造街道层面的大党建品牌,并组织各基层党支部以服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社会治理为主题,开展党建竞跑活动,创一流党建品牌,争当先锋书记擂台比武活动为主题,分别开展村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帮助提升能力素质。通过晾晒比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子品牌。深化“党建+产业”模式,推进党员经营户与乡村振兴产业党支部进行党建共建联建,推动实现抱团发展。三是充实乡村振兴一线力量,加强党建联系指导。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区领导、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与8个行政村党支部实行包村联系,区直相关部门行政村实行全面结对帮带。严格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人选条件、选派、调整程序,确保驻村队伍总体稳定。构建大学生全链条培育机制,着力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落实市级区级科技人员人到乡村开展产业发展指导工作,组团包联村级产业发展。引导本土人才返乡发展,鼓励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四是强化乡村振兴绩效考核。针对村级组织换届后,部分村干部存在“佛系”“躺平”和“等靠要”思想。街道党委重点抓好“关键少数”,打造头雁工程,以考核促提升,开展比学赶超,筑牢基层堡垒。出台全区最量化、绩效最大的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将村干部年收入的30%(近3万)作为年底考核奖金池,重点围绕基层党建、集体经济、村民增收、社会治理、安全维稳、疫情防控等进行量化考评,实现优者多得、劣者少得,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二)做强现代农业,推进三产融合

一是推动机械强农。推进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完成6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对1200亩粮食功能区进行提升。加大农田集中流转,做好“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统筹街道中心区域约4000亩土地招租工作,加大力度从而实现连片规模经营,做到优地增粮,提升农业效益。二是打造未来农场。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革,与华以农业开展技术合作,建设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发展智慧农业、科研农业和订单农业,打造农业科创园,推动形成若干农场建设。同时,对该区域进行网上发布,吸引农创客来创业就业,为全市农业创新创业提供样板。发展田园经济。三是壮大体验农业。不断完善田园综合体功能布局,构思创意农业、造景农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结合季节变化举办春耕、播种、割稻等各类农事体验活动,同时举办乡村集市、风筝节、露营节、海稻音乐节、农民丰收节等各类文化活动,形成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四是优化现代服务体系。街道着力在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到家庭经营之中,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不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按照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要求,建立农业服务大数据库、数字化服务体系与数字化可追溯体系,进一步提高体系运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推进机制创新,合力提升乡村品质

一是构建乡村产业共富带。将黄杨尖山下的四个村等区块全面打通,结合沿线田园综合体,实施片区整体改造提升。重点抓好片区二期品质提升,突出文化挖掘,打造文化长廊。同时继续盘活一批农民闲置农房和村集体闲置资产,加大体验类、特色类业态导入,形成一批网红打卡店、打卡点。深化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成效,加大集中连片区块整体提升和业态招引力度,落地建设欢喜书店,运营茅洋会议纪念馆,把该区域打造为城市居民向往的乡村生活场景。二是助推乡村专业化运作。与高校、上市企业、本地文旅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政府+高校+企业+村集体+村民”五位一体合作共富模式。通过精品项目打造、专业团队操作、平台化发展,共塑区域大品牌,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提升乡村游导流和变现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三是推进未来乡村建设。以黄杨尖未来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乡村产业运营模式为小切口,梳理问题清单、需求清单、改革清单,建设未来乡村数据驾驶舱,打造数字化体验新场景,把线下运营搬到线上集成,建立统一支付平台,实现数据流变资产、资金流变资产、粉丝群变消费者,构建“数字+产业+治理+运营”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未来乡村基本单元,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四)培育新型农民,汇聚人才力量

一是培育一批网红农民。积极发展一批网红农特产品、网红店、网红农民,通过网红农民带动网红产品和网红店,实现“买乡村、卖乡村”。持续打造村播基地,壮大村播队伍,常态化举办“直播带货”活动,扩大展茅农产品统销渠道。二是深化人才回归工作。组织各村积极做好“新乡贤”培育工作,成立乡贤理事会。大力引导有实力的乡贤返乡参与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和乡村治理,积极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加快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三是扶持创业就业。加大政策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双创农民。同时,孵化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培育提升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经营主体,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真正让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都成为Z街道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

(五)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共富基础

一是盘活一批闲置资源。全面排摸各村闲置民房、闲置村集体资产、闲置土地等闲置资产资源,掌控底数和情况,形成一批优质闲置资产清单,随时进行供需对接和招商推介。二是发展一批示范项目。采取对接招引一批、谋划提升一批、村企结对一批、抱团发展一批等形式,形成村银企政联合推动模式。落实村书记发展村集体经济主体责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资产管理和合作经营能力。街道同时出资成立赛马基金,探索重点项目赛马机制,形成比学赶超抓村集体经济项目浓厚氛围。三是探索一批共富机制。持续深化“公司+村集体+农户+经营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在盘活资源上,探索发展“飞地”抱团项目,通过向上争取试点资金、银行贴息贷款、开发区保底承租等形式,建立“政府+企业+银行+村集体”的抱团合作模式,带动村级集体资产增加和收入增长。加强村村联合、多主体联合抱团做大蛋糕、分享蛋糕,切实让村集体经济平稳、平衡发展,夯实富民基础。

二、主要成效

(一)党建统领作用更加凸显

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压舱石、主心骨作用进一步发挥,支部党建统领作用更加凸显、思想政治引领、组织作风引领、产业发展引领更加鲜明,干事创业力量更加凝聚、整体工作成效更加显现,先后有两个支部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形成,呈现中心工作是什么,党的建设就重点聚焦什么;业务瓶颈是什么,党的建设就重点突破什么的工作格局,将支部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业务紧密结合、互融互促。通过抓比赛促“头雁”能力提升,抓培训促“雁群”能力提升,先后组织社区村干部参加政治理论、业务能力提升培养。有效解决党员党性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从乡村实际出发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初步形成了集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加快数字技术向农业各领域渗透,提升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数字化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通过激活闲置农房,引进HOMA·荷马、公路咖啡、路野山舍等新业态服务企业近40家,形成集生态观光、特色餐饮、农事体验、亲子活动等为一体的乡村复合业态。落地全市首家村播基地,成立乡村电商助销农产品合作联盟,累计销售农产品约1000万元,建成市级商贸发展示范村,产业链更加完善。

(三)区域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全街道一盘棋,一村一品,联村成批,高标准推进景区村庄建设,高标准建成垃圾分类示范村,生活污水运维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星级公厕,美丽庭院创建率达70%以上,一米菜园建设成效在全区推广,建成“诗化田园·悠然乡村”省级旅游精品线。以数字赋能+服务集成为双引擎,推进游客服务中心智能化、特色化、生态化建设,入选全省首批一级旅游驿站。定期举办农民丰收节、海稻音乐节、五匠文化节等特色民俗节庆活动,创新举办田园灯光秀,提升乡村导游能力,入选全省12条美丽乡村夜经济精品线。打造具有海岛风情、乡村田园特色的省级摄影小镇,实现以影助旅、以旅兴农。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1600万元,共开展各类研学活动100余场,参与学生一万余人,形成了品牌效应。

(四)共富共享模式初步构建

“一地生五金”共富分配机制成效凸显,仅土地流转租费就可为村民年增加300元/亩收益。带动辖区内闲置劳动力就业600余人,村民在乡村从事基建、绿化、养护、环卫、摊位运营等劳务月收入户均可达3000元以上。与高校、民企合作运营路下徐和田园综合体,推动形成市场化乡村运营新模式。常态化举办路下市集,包含文创市集、农夫市集和“妈妈的味道”巾帼市集、线上市集四大类市集,摊位数量100多个,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7期14场,整体营收约300万元,吸引游客超过15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党组织坚强有力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乡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Z街道坚持基层党建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提升党的组织覆盖力,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到乡村的新业态、新形式中,延伸到乡村建设各领域、各行业,探索建立“农业企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支部”等,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或是专业协会中,清除党建工作“盲区”“空白点”,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好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使党组织始终成为基层群众的“主心骨”。

(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人才振兴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需要筑巢引凤吸引外部人才下乡,引凤归巢吸引劳动力回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实现就业的短期目标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变,通过“比、学、赶、超”大力培育内源型人才;重视渔农村代际人才的培育与人力资本提升,促进渔农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创业新模式,促进乡创人才全方位发展,有利于经营者、青年、乡贤等创客人才聚集回归,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乡村人才队伍从“缺人”到“育人”的转变。

(三)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实施乡村振兴做大、做强、做好产业是关键。Z街道通过乡村产业专业化运营和乡村市集全周期管理,不断完善乡村产业链,促进业态结构布局优化,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围绕产业发展,持续完善“村集体+公司+农户+经营户”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提升产业效能;以园区化、特色化和科技化,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以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还通过景区村庄建设,坚持微改造、精提升,推动乡村生态从“宜居”到“宜业”的转变。

(四)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Z街道瞄准消费空间逆城市化趋势,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盘活闲置的宅基地、民房、公益性用房等资产,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同时深度挖掘和利用好生态资源,做好生态资源转化文章,加快资源资产化、资产股权化、集体与农民股东化进程,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通过创新乡村经营模式,构建村级集体融资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由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机制紧密的村庄经营新模式。通过打破村域界限,实行村企合作、异地开发、多村联营等方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抱团发展。

(五)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是重要支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街道深度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五廉文化等,让乡愁、文艺、时尚、创业、商业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擦出火花,加强乡村文化的宣传、保护、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升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实现乡村文化从“僵化”到“活化”的转变,提升乡土文化的活力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