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素下对旅游古城区的变迁——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城市要素下对旅游古城区的变迁——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第一作者:浦仕亨 第二作者:李群远

指导教师:刘洋

摘要

城市要素下乡是对于乡村要素流失的经济反哺,也是重新整治乡村整体风貌的重要转折点;更是重塑乡村政治反哺的最有效的治理手段。首先,梳理我国乡村整体历史变迁,保留特色文明古国的重要文化资源。经济快速崛起的治理模式,反之哺育出了乡村社会化的重要经济节点。选取典型的乡村田野观察,实施剖析了城市要素下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发现主要以资本下乡的消费符号、构建了地方政府和城市游客为主体的乡村合作模式。其中集结出精英领导旅游模式的发展路线,相较于两种治理模式的推动下;资本下乡选择性的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基础工程——乡村农业多元化、空间美感化;精英领导下的农产品产业化、农民技能培训化、空间改善都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和思想导向。

关键词:旅游发展;资本下乡;文化融合

1、地理定位

大理市喜洲古镇位于云南省西北边陲的古色小镇上,距离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大理直属机场距大理古城20公里处,大理火车站距离大理古城约18公里处。总体来说以大理古城区为中心覆盖的整体面和交通都很方面,喜洲古镇平均海拔1900米,总面积167.81平方千米,平地和缓坡约占30%。距离更受欢迎的大理古城交相辉映,当地资本下乡之后的交通网络更加发达,更适合自由选择出行方式。因山高而狭的特点,水流冲击沟壑形成的冲积扇面和支流过往处的沙坝堆积形成了现在的小盆地形式。并在2016年10月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特级小镇。

2、资本下乡开始的变革:

费孝通曾说过“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是“乡土社会中的人习惯于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主要指导,于是产生了‘需求’。乡村治理向来都是作为社会学作为研究。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治理作为国家重要基石。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通过土地改革首次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乡村社会高度整合到人民公社,形成了”国家权力屏蔽地方权力,国家全能治理屏蔽地方自治“的乡村国治模式。直到本世纪初国家提出农村税费政策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尝试不但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经济反馈。更是整治无序的乡土社会,重构乡村治理模式的政治反哺。因此自2015年以来中央开始推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鼓励资本下乡的一系列政策[1],引导知识分子,社会组织进入乡村建设活动。原本的国家权力和自治力量拉锯转变为了多方主体的合作,竞争与博弈、衍生出各种超越传统逻辑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依托在更加活跃的经济体制和旅游发展项目当中来。就多元力量的纷纷介入乡村发展建设实践形成了当地喜洲古镇的“资源主导型”构成了当地独特的乡村外貌和本土不变的民俗文化水乳交融,算上新时代的摩洛哥影像。

现如今,过快的商业化发展,从特色农村小镇开始起势。一部分影响因素来自资本下乡,出自传统手艺的历史建筑相对繁琐,进而演变成了更模型化的现代建筑,内部生活空间和现代生活存在部分分歧。就四方街一链的商业虽然保存完好已经投入使用,依旧存在居民房屋的修缮工作没有与设施相吻合。以至于当地的旅游依旧寄托于大理的附属部分,因此当地的长治久安仍然对人才发展规划相关联。

3、当前形式:

旅游形式单一;民族热情显著下降,没有空间和地理位置感知缺少指示牌和标志物建设,道路与建筑肌理吻合度较低,缺乏部分人文趣味性。

传统居民风貌遭受破坏且很难修复;人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在之前缺乏规划引导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缺少了原有的建筑装饰性,典雅、古朴、和对本土风貌保存的重要证明。以及手工制作工艺遭到排挤。如:宋代大理国时期所制上缀贝壳的橡皮甲胄,用金银丝饰的刀,绣有核桃纹的披毡,即使是用品、又可作为单品售卖的手工艺早已不见踪影。能保留至今的漆器穿越百年传到明代,在宋朝发扬恢弘则被视为珍贵的“宋剔”一直流传至今。

4、符号生产与教育赋权:

4.1、外援符号生产和企业合作:

历史上的南诏国最为兴盛在唐朝,文化同源,村民同根,文化选择和历史信仰高度集中的繁华。喜洲位于大理市北部,也是摆脱大部分都市边缘经济的优质生态空间。自2010年起,资本下乡在短期内激化各类资源要素进驻当地:一方面开展旅游并引入资本转型;另一方面推动农业升级换代,迎合当地的特色风俗打造出“二月春光染黄花,拾月秋风吟稻香”的特色。这些平台提供人才权限为大山开发经济,为资本挖掘符号价值打好营销。反之,另一方面大事件的营销带来更便利的经济让原本的村民放下传统手工业,在主体性的发展中逐渐让位给了游客。形成了一种地方政府与资本的“增长联盟”。

4.1.1、企业合作:

打造当地特色品牌效应,引进合作厂商,打造旅游田园景观,招聘当地人民提供相应就业机会。

4.1.2、村民祈愿:

响应政策,为企业提供技术和资源,增加市场劳动力的同时打造家乡特有文化阶梯。

5、内生的教育赋权与乡村自治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如今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日益凸显,社会经济情况和中国广大衰败乡村雷同。除了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之外,更多人民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地理位置的加持,让当地也具有水源涵养区的配置。旅游市场的介入带来吸引外生符号迅速带动当地乡村振兴。选择保留当地人才和返家乡的人才输入,通过教育赋权以建设乡村的民族参与感以及责任意识。让原本的资源保留在当敌人手中自治的权力能促进生活的渐进性发展根源。

5.1、旅游市场融合:

当地独特纯正的白族文化根深蒂固,依山傍水的田园景观特色别具一格,打破传统商业的经营模式,丰富文化融合的特色休闲娱乐场所拔地而起。滨水休闲民俗和特色景观走廊都是相较于商业单一业态的冲击。有了文化的主心骨,游客带来了更加知名的广告力度。也成为当地的“名片”。

6、结语:

回顾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若是粗放的利用“城治”来塑造“村治”,以利润剥削“自主选择”,市“城市性”对于乡土文化的清理。乡村的实质因该作为振兴摆在经济复苏的第一主线,村民的主体是乡村振兴中的不变核心,而扭转村民本身意愿就是与“欲望”相仿,这种意识衰败比扭转乡村社会经济指标更加艰辛也更难具有实质意义。

感谢指导老师悉心指导,谢谢自己还有无尽的热情和勇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途依旧坦荡,朝辉余火的生活依旧成为照亮每个学子的熠熠火光。追逐灯塔的日子里破冰前行是给每一个莘莘学子的磨砺。我依旧追逐不上前辈身上的光,但是我得做好自己的火苗。

参考文献

[1] 施德浩,陈浩,于涛.城市要素下乡与乡村治理变迁——乡村振兴的路径之辩【J】.城市规划学刊,2019(06):107-113.

[2] 蔡友太.资本下乡的制度归因与乡村治理效应【D】.西南财经大学,2021(12).

[3] 马池春.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D】.山西大学,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