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6
/ 1

产后大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剖腹产时出血量大于1000 ml者,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头晕、面色苍白等。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我国产妇临床死亡的首要原因。产后大出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贫血,失血量多时肾脏、心脑等器官机能都可能受到损伤,短时间大量出血得不到救治还能危及生命,故应特别重视产后大出血,做好防治工作。

导致产后大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产后大出血通常发生在产后24小时内,产后2小时内比较常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子宫收缩不良,进而致使血管无法封闭,出现大出血。

2、分娩时间太长、使用过量的镇静剂、麻醉深度过深等原因,可能会导致产妇的子宫收缩不良,导致产后大出血。

3、软产道裂伤出血,外阴组织弹性差如急产、产力过强、巨大儿等造成产道裂伤出血,妊娠时软产道血管丰富而充血,分娩时若发生软产道撕裂伤,失血量很大,特别是当裂伤涉及阴道上部宫颈及子宫时止血往往较困难。

4、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与产科有关的并发症,如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及死胎等并发 DIC出血,或者产妇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等,由于凝血障碍,可造成产后切口及子宫血窦难以控制的流血不止,特征为血液不凝。还有就是受胎儿巨大、羊水过多、多胎妊娠等不同因素影响,子宫太大导致子宫纤维拉长,产后恢复不好。

5、子宫收缩乏力,正常情况下胎盘排出后子宫肌纤维立即收缩使其间原来张开的血窦受压血流淤滞血栓形成能迅速使流血量减少,其止血作用以肌纤维的缩复功能最为重要,任何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都可引起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7.胎盘残留或滞留:凡影响胎盘正常剥离或娩出的因素均可导致胎盘残留或滞留,胎盘部分剥离或剥离不全而出现大出血。

因此,孕妇要做好产前检查,提倡住院分娩,特别是对于有血液类疾病、肝炎等出血性疾病、有多次刮宫史的孕妇,要尽早住院,检查血型,做好输血准备,以免生产过程中出现意外。

产后大岀血急救及护理措施:

1、急救护理

产妇分娩后,产妇本人及家属要随时观察产妇的阴道出血情况,一旦发现出血超过平时的月经量,要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如在家中发现产妇出现产后大出血,应立即送往正规医院进行救治。

2、一般护理

1)保证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每天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时间。

2)病情逐渐稳定后,鼓励下床适当活动,逐日增加运动量,这样较有利于恶露及淤血的排出,促使子宫复旧。有条件者可学做产后保健体操,加强全身锻炼,尽快恢复体力。

3)协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可以刺激子宫的收缩,利于恶露排出。

4)注意保暖,防止受寒,产褥期是生殖器官复原的一段时期,由于气血虚弱,特别容易导致风寒入侵而形成瘀阻,故产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冒寒当风,禁忌生冷刺激,防止寒邪内侵。

6)积极防治感染、保持环境清洁,室内通风30分钟,每天二次,定期消毒。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经常更换卫生垫,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切口,温水清洗外阴,保持会阴清洁。

3、饮食护理

1)合理安排膳食,分娩头一两天产妇感到疲乏无力或胃肠功能差,可选择清淡、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如面片、挂面、抄手、粥、煮烂的肉菜等,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保证充足优质蛋白质和铁的摄入。产后比平时多吃些鸡蛋、禽肉、鱼类、动物肝脏、动物血等。

3)保证充足钙的摄入,每天饮奶达500毫升,多选择 深色蔬菜、豆制品、虾皮、小鱼等含钙丰富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D

4)合理营养,多喝汤水。食物多样化,多喝水的同时,多吃流质食物如鸡汤、鱼汤、猪蹄汤、排骨汤、菜汤、豆腐汤等。

4、心理护理

如果孕妇发生产后出血,此时正确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产妇一定要随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自我检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才更有利于恢复。

1)耐心听取产妇的倾诉,做好产妇的心理建设。产妇面临体力差、活动无耐力、生活自理有困难等问题。对上述情况应鼓励产妇说出自己感受,及时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指导其如何加强营养,有效地纠正贫血,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2)适当地向产妇透露病情的好转情况,增强其安全感。

3)对产妇实施放松治疗方法如:参与照料新生儿、尝试与新生儿沟通、听音乐等,达到分散注意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