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景”的构景方式及现代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框景”的构景方式及现代发展

沈佳涛

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15000

摘要: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框景中的框可以由门洞花窗、亭子、廊架、假山洞等组成,并以此有选择性地展现另外一个空间的美景成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其作用在于:将游人观赏的视线就在框景所展示的美景上, 由此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和艺术冲击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流通,扩展了空间, 增加了诗情画意。

关键词:框景;构景方式;现代发展

一、框景的构景方式

同济大学的封云教授认为:框景一般有两种构景方式,一种是设框取景,另一种则是对景设框。

(一)设框取景

设框取景,就像给美景照相一样,预先设定一个固定的框,然后借着这个框取景。李渔这个方面可以说是精于此道,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曾经这样描述了“便面”的作法:

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实者用板,蒙以灰布,勿漏一系之光;虚者用木作框,上下皆曲而直其两旁,所谓便面是也。······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便面之外,无他物矣。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非特舟行之际,摇一橹,变一像,撑一篙,换一景,即系缆时,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总以便面收之。

苏州的拙政园的补园是以水池为中心的,池中有一座小岛,它的东南角有一座小轩,名叫“与谁同坐轩”。轩临水而建,构成作扇面形,轩内有一小面扇形窗,窗外种植有翠竹,就像一幅画一样。(图1)

与谁同坐轩

图1

园林中的园窗除了扇形外,通常还有方形、园形等。拙政园最东面的“梧竹幽居”亭,四面都设了月洞门,人在亭内通过这些门洞可以看到不同的“框景”,就像四幅图画一样,其景观就像亭中对联所写的那样,“双节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图2)

梧竹幽居

图2

扬州瘦西湖上金山之西的“钓鱼台”,是一座三面临水的方亭,在亭内西面墙上都开了门洞,临水的三个面为圆形门洞,近岸处则为方形门洞。人在亭内往外远眺,湖上的突出性景观莲性寺白塔和五亭桥分别映入眼帘,构成了一幅极为美妙的画面,游人到了此处都感到无比奇妙,此正是框景之妙。(图3)

扬州钓鱼台2

图3

(二)对景设框

对景设框,简单的来说,就是已有较好的景致,在景色的对面设置框,将景色收入框中。在园林中包含有对景设窗和对路设窗,门在一侧这两中作法。这两种作法均有景色可赏,只不过需离窗有一定的距离,则框与景连成一体,无分彼此,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

在园林建筑的门与窗两者之间,尤其是窗造成了赏园的审美情趣。园林中的窗式尤其丰富,它们都有采光、通风的用处,但主要的还是为审美而设计建造的。窗的造型本身来说就是一个美的对象,而且通过窗使窗内外和远近的景观互相映衬,窗本身提供了一个观赏的基点和角度,通过窗框构成优美的画面。门与窗不同,窗侧重的是观赏性,而门则是主要供人通行。

此为扬州寄啸山庄的云墙上的门与窗所达到的“框景”效果。(图4)

图4

二、框景的现代发展

环境建设在当今生活中被日益重视,通过加快园林绿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园林作品能很好的协调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且对整个园中各项指标、要求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也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展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这些都体现出了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自己阅历的丰富和聪明的才智。

近年来,随着国内设计思潮的回归,设计师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拥有民族底蕴的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如何从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尤其是“框景”手法的使用中获得启发,从而指导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框景”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风景园林艺术也是如此,纵观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经过了漫长的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以及成熟期。对待传统,我们应当持之以发展的态度。

1.“框景”之传统的继承。“框景”作为在中国古典园林经常使用的一种构景手法,它秉持的是一种细腻景致的原则,与我们现阶段存在的急功近利思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对于我们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没有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没有了解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只有理解了“框景”这种手法表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时,急功近利这样的问题才能得到本质上的解决。

我们应充分的继承像“框景”这样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涵的造园手法。任何国家的风景园林,由于其所处环境的不同,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特色虽然是在园林自身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但其反过来对风景园林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抛弃传统,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将在传统的遗失中迷失方向。应当说,传统特色是我们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所应秉承的根本原则。

2. “框景”之未来的发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风景园林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创新。当今的中国风景园林师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生活得环境。同时我们应看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对象、服务对象、依据手段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对于“框景”,我们不不可能再完完全全建造一个古典的园林,建造一个木制花窗来表现框景之意,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框景的形式也需要层出不穷。无论是古代的框出的完整画面,还是现在直接用框景造景的组景手法,都是要把“框景”所表现的意境继承发扬下去,手法总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应灵活运用古人多留下来的财富,就像“框景”这样的造景手法,充分进行思考和理解,结合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现代的方法,把它合理的布置在现代园林景观当中,而不是一味的盲目西化,从而丢失了民族特色。

(二)“框景”在现代造园中的运用

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无论是在景观的布局,还是在材料的使用上来看,已经可能没有办法到达真正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框景”的要求。在此现实下,“框景”这个传统的造景艺术手法也已经由欣赏形式的阶段代替了原来的欣赏内容的阶段。人民大众的审美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的山水般的意境,而是开始接受一些时尚、创新、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于是,现代园林中就有了“框景”的新的诠释。

大体上我们把“框景”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分为两类:一类就像古典园林中的那样,把“框景”中所框的“景”作为景;另一类则是把“框景”这一造景手法作为景。

1. 以“框景”内的画面作为景。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其新馆设计者是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博物馆置于原有的苏式院落当中,达到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处。新馆的主庭院可以说是其旁边的拙政园建筑格局和风格在现代的一种延伸。博物馆新式的苏式建筑与原有的建筑环境达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又相互照应,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了历史性建筑的环境要求,而其自身由于现代式建筑的独立性,又通过庭园空间、园林及中轴线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使得在城市机理和全园布局两个方面都是恰到好处。

苏州博物馆入口可所谓是一个“大框景”, 贝聿铭先生运用白墙黑框,以博物馆的主建筑作为景,可谓灵活的运用到了“框景”这一手法。(图5)

xin_4411050410138433119718

图5

馆中的许多地方都用到了框景,可以说是把古典园林中的框景的灵韵表现到了现代建筑中。可见贝聿铭先生在设计上的用心。(图6、7、8、9)

         

图6                                       图7

             

图8                                           图9

2.以“框景”的组景手法为景。在厦门园博大道的4号桥上,有一个月亮型的“月光环”,它以月亮和船为设计主题元素,每当有月亮的高空时,与月亮型的“框景”所框出的错落的水中倒影,形成一幅完美的景色。(图10)

图10

三、结语

经上几例,我们发现,要完善和发展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框景”手法,首先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的挑战,中国风景园林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营造出无愧于世人的风景园林设计精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