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3
/ 2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聂丽丽

永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4766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人们对创新人才也越来越重视。因此,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个系统,建设全过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引言

人才作为科技的载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对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规模结构、创新能力、国际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确保人才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人才的对口性与可塑性;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人才合作新生态。

1创新人才体系的基本方位

为了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变迁,应对全球化经济融合的快节奏,高中学校教师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强化创新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历史方位。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和探索,更是一种服务意识。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不仅要夯实和巩固学生专业能力和学科基础素养,也要注重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把后者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时代发展趋势相匹配,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1尊重并客观看待传统文化

社会文化驱动规律①理论认为环境氛围是一种让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推动力量,适宜的社会环境会促进和鼓励创新性人才的学习、成长,对创新人才成长有着更为直接的推动力,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文化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人类行为,具有历史性、传承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特定时期具有一种无形的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植根于本民族人民的生命之中,被认为是一种接近本能力量的、与生俱来的源于母体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弘扬集体主义、提倡责任担当,鼓励“学而思、思而辨”,倡导“世易时移、因地制宜”等,体现了“创新的团队文化和集体智慧”精神。

2.2依托市场机制,发挥企业主体的积极性

发挥企业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推进技术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职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学院的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深化高中学校与企业建立共生合作关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可以更切合企业的需求,强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企业对产业学院的核心诉求除了人才、科研之外,降低经营成本、获取经济利益亦有一定的体现,这是企业作为营利性机构的必然追求。政府应该创新产业学院管理体制机制的设计,借鉴各地办学实践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结构。在产业学院管理过程中,重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可以参与产业学院的招生、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多方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

2.3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确保人才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人才工作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创新人才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一是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党对国家科技事业的战略谋划与统筹引领功能,确保人才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党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用科学真理和实践真知守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坚定政治立场、扩大人才队伍和凝聚人心所向的有机统一。二是把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科技发展事业必须贯彻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更多创新成果造福人民、造福社会。三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营造更加开放、公正、自由的创新和人才发展氛围,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免责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风尚。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时代发展的创新重任,坚守科技伦理,鉴定创新自信,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2.4完善创新体系,助力创新人才成长

(1)实行科研项目立项、结项管理的“放管服”改革。一是对各级单位发布的《课题指南》项目推行差异化评审。对于列入《课题指南》的研究项目,主管部门只要明示“同意还是否决”,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放手让申请人去做,“结项时间”由申请人自己申报,项目单位可以设定延期次数和最后时间,充分发挥科研人的自主创新精神。二是对于研究视角偏、难的项目,实行“备案制度”,即采用项目的结论决定项目的取舍。学术思想的自由是创新的起点。创新的“顶峰”是颠覆性的技术或者思想的出现,“颠覆性”项目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获得立项支持。“我国要在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这需要对申报项目给予适度的宽容、理解与支持。用项目的结论去决定项目的取舍以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有创新可能性的思想,对于研究视角偏、难的项目试行“备案制度”,“备案项目”有阶段性成果(或结项)时申请论证获得确认后可以批准立项,再给予支持。“备案制度”可以在某些项目中先行先试,待试行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推广或取缔,借以鼓励课题研究的标新立异,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三是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项目经费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负责人拥有项目经费的支配权和决策权,不再过于关注(干涉)经费的具体用途;对于符合结项条件的项目划拨相应课题经费,对于不符合结项条件的项目,或延期或收回拨付经费。(2)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一是实行结项成果限期公示和匿名评审制度。对于非涉密已批准立项项目的结项成果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和平台予以公示,公示期内无异议的项目再经过专家库专家的匿名评审后,予以结项。对于尚未立项的“备案项目”申请提交的结项成果可以参照批准立项项目结项程序公示和匿名评审,并按最终结论决定是否立项或给予资金支持。二是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在公示期内,凡结项成果涉嫌剽窃、仿冒、造假,且证据确凿的,其课题主要责任人及团队,一并列入“科研黑名单”,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收回立项项目已拨付的经费。(3)实行差异化考评聘制度。创新性研究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需要适宜的科研环境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原创性是创新的最高境界,原创性成果的思考、研发,需要外在竞争压力和研究者的内在品质相结合,有研究指出目前“一刀切”的考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科研的原创性和突破。考评是激励的手段,目的是提升科研质量,追求成果原创性,保证成果的高质量。实行差异化考评制度,结合科研人的研究领域、职称和年龄等制定差异化考评和聘任制度,让那些真正有学术兴趣的科研人能够潜心思考。差异化考评制度能够为潜心科研的人提供更多创造空间和时间去深度思考、反复验证,以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性、颠覆性”,产生原创性、高质量的成果。

结语

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处在初步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需要协调解决的矛盾问题,应不断加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科技加持等方式,才能逐步推动高中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争取早日形成完善、合理、高效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中教育体系定位发展与模式[J].教育研究,2020(5):26-29.

[2]陈子季.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22-11-14(001).

[3]冯雪姣,雷建龙.高中人才培养衔接贯通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湖北省为例[J].职教论坛,2021(3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