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受阻前提下我国经济双循环格局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3
/ 2

全球化受阻前提下我国经济双循环格局的构建

丁雨豪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的同时,逆全球化的阻力亦初现端倪,贸易摩擦在政治矛盾的缠绕下更加复杂,我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我国近年来提出构建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在未来将作重要调整,包括在适应人口老龄化中加快转型居民消费结构,在政治化贸易争端中加快形成技术型比较优势,为通畅我国双循环格局带来新的机遇。

【关键词】逆全球化;双循环;挑战与机遇

一、引言

从中国的发展看,新中国已走过70 多年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国家已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近来来,我国在各项经济指标方面均取得斐然成绩。“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果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量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的基础条件。一方面,从生产供给角度看,我国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另一方面,从消费需求看,我国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总体而言,我国已经步入到工业化后期,消费市场具有满足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要求的条件,具备依靠国内经济循环为主的经济效率基础。

全球贸易与经济发展困境

其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滋生。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思潮日益盛行,为了维护所谓现代化“赢家”的地位,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关税藩篱,将有利于全球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倡议视作“新殖民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理念百般阻扰。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再加之逆全球化的暗流,全球的国际贸易以及各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正经历着极大挑战,这表现为全球贸易形势的摇摆不定。

其二,世界经济增长减缓。众所周知,全球化的浪潮带来的不仅是商品的广泛流通,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而在近几年全球疫情的冲击下,各国不断采取相关措施限制外国人员与商品的入境,这客观上致使短期时间内要素全球流动的困难,从而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繁荣,长期而言,则持续放大逆全球化趋势带来恶果。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第一,从人口——消费矛盾中重新审视老龄群体消费行为。未来我国内循环通畅的关键是处理当前我国在人口及收入两方面的两对矛盾。首先是人口老龄化与当前国内消费模式年轻化导向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不断转型升级的科技嵌入式消费行为的最先受益者及最大使用群体是年轻群体,随着消费模式的迭代升级,人口老龄化会加速固化老龄群体在消费模式科技革命中的边缘地位,老龄群体将无法第一时间享受消费行为的科技红利。笔者认为科技浪潮中老龄人口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消费群体,无法融入新兴科技使其无法从事传统赶集式的快消费模式,因此国内循环的重点之一是打破科技时代中对老龄产业的偏见,在人口老龄化中重新审视老龄群体的消费潜力。

第二,从收入——消费矛盾中重新审视中居民消费结构。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另一对矛盾,表现为收入增长率与消费支出增长率不匹配的矛盾。我国当前居民消费迫切需要转型,即由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费模式转型为以教育、娱乐、文化为主的发展型消费模式。笔者认为居民若要摆脱生存型消费的羁绊,不外乎从以下方面加以实现。首先,面临住房性消费屡增不减的局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时间换空间的做法,由于房地产问题的背后是债务问题,短期内若房价下降只会使开发商资产缩水,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使其面临破产风险,而短期内房价上升又会增加居民杠杆率,抑制居民生活型消费与投资,不利于我国国内大循环。因此未来可采取居民收入增长水平高于房价涨价速度,逐步化解住房性消费占比过高问题。未来,我国还应当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引领广大居民的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财产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水平。

第三,从政治——贸易矛盾中重新审视外循环重心。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亦存在一对矛盾,即比较优势产业迅速发展与当前国际贸易市场并非完全自由竞争的矛盾。近年来我国在芯片这一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封锁,使得我国的通讯行业因无法获得核心零部件而受制于人。意识形态的对立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交织形成了政治化的贸易封锁,这使得我国在技术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难以形成,而中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有限经济剩余则显得尤为单薄。林毅夫先生在新结构主义中提出发达国家在包括技术在内的成熟产业应当成为后发国家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方向,因而要素禀赋结构类似的发达国家很可能就是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后发国家可利用更低的创新成本向发达国家靠拢,政府需要在市场空间、配套设施、经济环境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正迫切需要从传统产业转型至高新技术产业。这当中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双重干预。笔者认为政府的作用已不再限于本土的政策引导,同时也需要运用国家的国际地位与综合实力,从地缘政治博弈中为本土产业开辟更宽松的国际环境。当今的国际贸易摩擦并非纯粹的经济贸易战,更像是政治博弈在经济领域的反映,美国单方面对中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实则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而印度也在

2020年与中国的边境冲突后收紧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审核,因而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军事领域的冲突衍生出政治化的贸易争端,成为当今逆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因此企业应当加快构建人才引进政策,不断扩大研发与投入,努力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并通过如专利交叉授权的方式取得国外先进技术的加持,加快形成国家战略产业的国产替代,未来努力形成技术型产品出口、中低端产品进口的外循环。

四、结语

近年来世界经济困难重重,新冠疫情更是给未来的国际贸易蒙上暗影,但经济全球化进程作为时代大势并不会发生逆转,只会可能出现分叉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区域化结构,以至于可能会出现少数国家各自主导的平行世界经济格局。我国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国内外新变化,在国内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在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开拓新的消费方向,在政治化的贸易摩擦中加快战略产业的自给自足,乘势而为,顺时而动,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佟家栋,谢丹阳,包群,黄群慧,李向阳,刘志彪,金碚,余淼杰,王孝松.“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J].中国工业经济,2017(06):5-59.

[2]陆岷峰,徐博欢.“逆全球化”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不确定因素与成长之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1):76-84.

[3]辜胜阻,吴沁沁,王建润.新型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7(08):24-32.

[4]董琴.“逆全球化”及其新发展对国际经贸的影响与中国策略研究[J].经济学家,2018(12):91-98.

[5]解润宇.浅谈当前经济形势下IT行业的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从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兴”“华为”事件说起[J].经济研究导刊,2019(1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