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2
/ 2

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探析

田女

巴林左旗文化旅游体育局 内蒙古赤峰市 025450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物建筑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所孕育的独特地域文明,成为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象征符号。文物建筑对于推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文物遗迹作为一类非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其保护和修缮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事实上,从开发当地经济和旅游资源,繁荣第三产业的视角出发,文物建筑、文物遗迹备受地方政府关注,成为当地扩大开放、提升区域知名度的抓手,并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的历史名片。着眼于长远,文物建筑的保护及修缮要坚持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停歇与松懈,而要在保护方法拓展和修缮施工管理等方面有新突破。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文物建筑修缮;文物遗迹

一、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

就当前文物建筑的保护而言,为数不少的文物遗迹因自然灾害侵袭或者年久失修而面临严重破坏的局面。当然,一些文物建筑由于历史原因亦受到人为破坏。文物遗迹的保护和管理同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向不相适应的矛盾交织叠加。要从根本上制止和杜绝文物古迹遭破坏的现象,最终达至科学保护、有效开发利用的终极目标,必须首先唤醒全社会遵法守规的意识。具体地说,要从法律层面保障文物建筑的完好,就要坚决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及《历史文化名称名村保护条例》等各项法律、规范,依托文物主管部门加大对法律、规范的宣传力度,在城乡社区内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文物建筑保护的宣讲活动,使社会大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法律、规范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像爱护身体一样爱护文物建筑,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文物建筑本身是一种无价的文化资源,其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所以要在文物建筑的保护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找准与其相协调的城市发展的结合点,在发展中将保护向纵深推进,在保护中将强力维持城市的科学发展,并让文物建筑的保护最终成为城市科学规划、有序发展的垫脚石。

二、文物建筑保护的有效实施方法

1、加强规划引领,还原文物建筑的原貌

文物建筑遗迹的保护需要多方面通盘考虑,由于在不少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中依然留存着各类文物遗迹,要发展城市就要千方百计保留既定的城市风貌,假若肆意毁坏建筑遗迹,必然得不偿失。而若只崇尚城市化进程,追求徒有亮丽的城市外景却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置之不理甚至视而不见,结果只能使城市逐渐丧失原有的历史风貌。因此,在规划、建设城市的同时必须加强规划引领,尤其要保留好以往的古文物建筑风貌,使之更具精神文化底蕴,并将文物建筑遗迹的保护同新城开发、旧城改造相协调、相适应,而不是相对立、相矛盾。鉴于我国既定的城乡规划类别包含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分阶段详细规划,而某些专项规划对此亦有明确的内容和详尽的规定,从文物遗迹的保护现状出发,更要审慎完善规划方案,尤其要将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统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之中,使之发挥行政效能,以“抢救者”的姿态稳妥保持好区域特色、民族风情或文化风貌。

2、点线面统筹兼顾的保护

在当代中国,极为完善的历史名城已难以见到,然而在几乎每个城市的角落中均遗留着多种多样的文物建筑遗迹,这些遗迹需要今天的城市管理者按照点、线、面的维度加以保护,使之为每个城市增添靓丽的历史底蕴。点,相当于城市中的一头石狮、一座寺庙、一口古井;线则是把每个文物建筑遗迹相连而成为一条遗迹群,譬如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一段过道等;面则是古文物建筑聚居区,譬如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寺庙、一片古式民居、一条古代商业大街等。从点、线、面的维度保护保护文物遗迹,在今天的中国,已有不少城市提供了成功范例。

3、协调古文化名城与城市化扩张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开发和改造需要政府多方筹划、科学考虑、全盘谋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实现城市有序、合理、科学、适度地扩张。面对一座座日益“长胖”的城市,对城市角落的古文化名城保护提出了相当尖锐和严肃的挑战。为此,对于城市新上马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要对其占地规模、用地状况、项目性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加以系统严密地审核,以防损坏生态环境、妨碍地上或地下文物建筑遗迹正常保护的现象发生。当然,对于城市旧城区新改建项目,要坚持保留原貌、适度拆迁的原则,对文化名城的风貌和文化品位展开科学评估,紧密依据各级保护区的规划目标和发展要求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在维持道路的总体格局和空间范围的前提下,运用传统化的路面新建材,辅以铺砌的办法完成整顿修缮工作,同时要避免过多机动车穿越文物建筑老街区。再次,为有效地协调历史名城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文物建筑区切不可设置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小型基础设施则要以户内的形式予以适度隐蔽,其外景和色泽自然要同文物遗迹区的整体历史风格相匹配。

三、文物建筑的修缮策略和实施方法

1、详细勘测施工现场,审慎编制修缮方案

古文物建筑在修缮前首要对施工现场的整体环境作出详细的勘测,并完成记录,这些基础性资料事关工程整体修缮成败。可以说,在前期勘测工作越精细,在施工交底时就越会第一时间发现其中的纰漏之处,进而把漏洞遏制在初始状态。在勘察过程中,尤其对于若干隐蔽方位更要一丝不苟地探测清晰,必要时可携带脚手架或者使用一些较为精确的探测仪器,对若干重点部位的损毁程度要及时发现,尤其是彩画的毁损状况要如实、清晰、完整地记录,同时搞好测绘拍照工作。与此同时,要编制可靠的修缮方案并会同文物建筑业内专家开展科学化论证,依据新出台的设计方案准备施工前期的各项工作。如若需要对设计方案的个别部位进行变更,则要同设计人员商议后再对原设计方案展开系统整改,进而严格把控施工现场的环境。

2、所选用的新工艺、新材料要报请设计方批准

对于一些砖木结构的文物建筑,经过了漫长历史变迁的洗礼,不论是个别部位还是整体外貌,均要求重建方能保留。然而,文物建筑的修缮并非等同于“重建”,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马虎,而要慎之又慎,力求规避选用当代新型材料和工艺,不然会使文物建筑遗迹丧失本来的历史面貌,即失去自身的文化价值。当然,并非所有的新型材料和新型工艺均不适用于文物建筑的修缮施工,只要把握住“度”,修缮效果还是大为可观的。在施工过程中,对明楼原始的琉璃瓦的外表出现的风化、酥粉等病害,在推行注号、标记揭顶后,对其缺陷需要进行整体修整打点,并经专家展开系统化论证后,方能运用抗风化剂等原材料行外表加固、防水作业,进而增强瓦件的防水效果,延长其使用期限。这类对文物建筑修缮的影响相对较小且能强化保护效果的新材料、新工艺是被允许推广的。

3、在修缮施工中所遇到的困难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文物建筑的修缮施工通常于文物保护区内开展,不可避免地对原有古文物建筑遗迹、周围城市环境,或古树等构成某种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前要细化修缮方案,使施工在有规划和目标的前提下更加有针对性。对于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施工困难,不妨运用技术及经济手段加以统筹解决,以杜绝修缮过程中对文物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所带来的破坏。这就要求修缮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深切地意识到文物建筑遗迹的修缮绝非仅为满足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而是要造福于后代子孙,需要在修缮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好原有构件,并能成功保留好现状。

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进展的今天,文物建筑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势在必行。文物建筑的保护要立足本来、面向未来,切实将遗迹的保护和修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提高重视度。在保护古文物建筑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既要牢固遵循与城市新区协调、融通、和谐并存的原则,又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建筑的原风貌,从而使文物建筑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赵映清.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分析[J].文化学刊,2017,10(10):114-115.

[3]赵玲.刍议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中的设计服务[J].科技风,2017,15(18):283-284.

[3]朱亚红,杨毅哲.城市化背景下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探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7,15(0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