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息态fMRI的睡眠剥夺百分比振幅动态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5
/ 1
摘要目的基于百分比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 perAF)指标探讨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过程中大脑自发功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36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22时、24时、2时、4时及6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图像,同时利用斯坦福嗜睡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 SSS)收集个体睡眠状态数据。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多时间全脑perAF值动态变化存在差异的脑区(P<0.05,FDR校正)。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差异脑区的perAF值动态变化与SSS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双侧丘脑、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顶上小叶、左内侧前额叶及右侧颞上回的perAF值存在显著的时间主效应(FDR校正,P<0.05,团块大小≥20体素),即上述脑区的perAF值在五个时间点中至少有两个时间点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发现22时与6时的右侧颞上回(r=0.36,P=0.03;r=0.37,P=0.02)及左内侧前额叶(r=0.33,P=0.05;r=0.41,P=0.01)perAF值与SSS分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默认模式网络、额顶注意力网络及丘脑的异常活动可能是SD过程中个体嗜睡程度增加及注意力下降的重要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