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研究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研究报告

曹兴坡

河北省定州市新民庄小学

摘要: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就使得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如何面向全体、如何因材施教等,小班化教学就应运而生。小班化教学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人们对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的变化总是和经济社会的变化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近几年来,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一些大中城市小学班级人数开始逐渐减少,导致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引言:

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93年克林顿总统创导全国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运动后,教育部不遗余力地推动缩小班级规模,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在此基础上,从99学年开始,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庞大的“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在我国,96年,上海率先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97年,北京等学校相继开展此项研究工作。1996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10所小学在起始年级中进行首轮小班化教学试点,此举被称为“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杭州市从1998年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南京2001年秋季正式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

1 小班化教学含义

小班化教学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并在这样理念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运用了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形态。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各向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小班化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会得到重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强和增加;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并促进或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

2 小班化教学的优点

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老师的教学品质,降低了教学劳力;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提高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利于组织各种学习形式,比如学生可以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讨论、辩论、调查、研究和撰写报告等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优化班级管理和指导,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为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针对学员的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教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容易确立教学目标,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被动式教学变成主动性教学,真正把课堂变成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3 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班化教学对于教师的数量有着庞大的需求。小班化教学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师生比例较高。现有的教师队伍是无法满足这种庞大的需求的。同时,小班化教学对于教师的素质能力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对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归纳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实际需求,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师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无法适应小班化教学需求。教学资金的匮乏。小班化教学方式对于整体的教学环境、设施以及师资有着相对较为严格的需求,对此需要投入相对较大的资金。小班化教育对于教学知识的渗透与融合较为重视。但是,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中缺乏系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不同学科有效地融合起来。这种环境不利于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塑造与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我国小班化教育在起步阶段,大多数理论都是参照国外相关形式开展的 这也就导致了国外的教学系统与我国的国情不符,对于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不利于小班化教育的长

足发展。

4 小班化教学的优化建议

4.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能力

在小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开展者,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对于小班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要通过各种教学培训工作,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逐渐地优化、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也可以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师范院校的课程资源,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满足小班化教育需求,完善、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形成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小班化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4.2 优化资源管理学校

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电视、网络等媒体提高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关注度。对此,相关部门与组织要整合社会资源填补各种教育缺口,便于小班化教学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各种私立学校的构建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地减少小班化教育中存在的资金问题。调整收费,协调差异。在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协调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全面推动小班化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4.3 优化课程,合理编排教程内容

虽然小班化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在实践中因为教程的匮乏,导致个别地方利用传统的教程开展小班授课。不利于改善小班化教育的整体效果,对此,在进行小班化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要基于教学目标与内容,合理地进行课程的设置与安排,通过课程优化,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构建专业的教育机构。在国际上,对于小班化教学研究相对较为深入,对此在我国小班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可以充分地借鉴其相关教学理论与方式,要综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与实际的教学状况,不断地完善与优化现有教学环境,构建系统的、符合我国情况的小班化教学系统,通过专业教育机构的设置,不断地强化我国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达到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根本目标。由点及面,逐步开展。在进行小班化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经济状况,有针对性地逐步推广小班教育拓展小班化教育的整体范围。对此可以通过小班试点工作,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小班教育模式,不断地调整完善相关政府政策,逐渐地将小班化教育与教育长期发展规划融合起来,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小班化教育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推广此种教育模式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结论:

小班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我国的教学模式,优化我国的教学效果,提高我国现有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教学水平进而培养出符合现代教学需求的创新人才,对此,在小班化教学实践与推广过程中,要不断探究与总结,寻求符合我国教学情况的教学模式,全面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光军.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23):194-196.

[2]苟天茂.基于小班化教学提升农村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19):95-97.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32.

[3]邵晚霞.小班化教学提升农村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J].读写算,2022(13):100-102.

[4]易丹.翻转课堂助力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变革[J].新课程研究,2022(07):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