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轻度智障儿童教学策略研究——记轻度智障学生“香香”的成长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融合教育背景下轻度智障儿童教学策略研究——记轻度智障学生“香香”的成长案例

陈美荣

福建省尤溪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在“教育公平化”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很多教师开始重视起对智障学生教育权利的维护工作,同时对与之有关的一系列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果,其中尤以融合教育最为引人关注。笔者将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有关个案研究成果,依托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融合教育背景下轻度智障儿童教学策略研究”一题撰文,并从不同的方向切入提出若干看法和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融合教育;智障学生;成长案例;策略研究

“融合教育”是一种针对于智障学生的发展性教育理念,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教师要对融合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更为具体化、人性化、多元化的方法去促进智障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我校老师自2020年秋开始参与特校轻度智障生融合教育的研究,对轻度智障儿童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团队每个成员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特校轻度智障生适应社会。在此,我以学生香香(化名)为例,分享发挥轻度智障生优势融合教育应用的一个案例,通过研究的实施与反思,为从事特殊学生融合教育工作的教师提供些许参考。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香香,性别:女,年龄:15周岁。在老师的眼中,香香是一个文静、腼腆、自卑、怯懦的女生,文化科的学习很吃力,识字能力有限,只会认读200个左右汉字,会书写汉字,算数能力很弱,只会20以内的加减法。但口头表达能力尚可,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较清晰地表述刚刚发生在身边的简单事情经过;有较强的自理能力,能够自己洗头、洗衣物;热爱劳动,乐于参与班级卫生大扫除,学校的劳动技能课等。我们课题组从优势视角来看待和教育轻度智障生,从学生的优势入手进行融合教育策略的研究。

二、依托融合教育理念提升智障学生的具体策略

(一)充分了解智障学生的个性化条件

正所谓“有的放矢”方能“百发百中”,只有做到对学生的精准认知,教学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据此,教师要首先对智障学生做出全面的调查,了解他们的残障类型、程度、原因以及学习能力、思维模式、认知习惯、性格和爱好等信息,而后根据这些信息构建起翔实的学情档案并制定出富有针对性地融合教学策略,同时还要保证对这份档案内容的动态调整,以便提高轻度智障生的各项生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谈话或者约谈学生家长的方式,了解智障学生具体存在哪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智障学生,从他们的作答状态和解答质量上判断其学习状态和表达能力;在课下,教师也要主动和智障学生做交流,聊一聊他们的日常爱好和最近的生活经历;等等。

(二)按需施教,开展社区融合活动

特殊需要学生因为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比普通学生差,因此在社区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按需施教。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目前与将来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确定社区课程目标。通过对我校周边环境分析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结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系》,我校形成了社区地理、出行、消费、就医、理财、悠闲娱乐、就业7个主题活动。每个活动都紧紧围绕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确定目标。根据目标,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学场所。比如,香香虽然已经是15周岁初中即将毕业的年纪,但因为数学思维很弱,多年的个别化辅导还只会只会20以内的加减法,更别说比较抽象的乘除,所以香香根本没有多少钱可以买什么东西的概念。家长也没有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外出到周边商店购物。但独立到周边商店,农贸市场等购买基本生活用品是融入社区生活、融入社会的基本技能。我们课题组老师就带学生到超市、农贸市场等地方去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学习如何挑选物品,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付款,如何寻求帮助等。

(三)聚集资源优势,发展职业教育

我校努力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与学校周边的超市、酒店、汽车美容中心、纺织厂、竹木加工厂等单位签订协议,组建职业教育训练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这些场所都成为我校师生开展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职业教育课堂。实现我校职业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让智障学生在真实的环境进行学习、实践、交流、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完善其职业人格,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比如,汽车美容中心就在我们学校的附近,为我们带领学生体验、实践洗车技能提供了便利,老师定期带香香到气场美容中心学习。

(四)注重对智障学生的人文关怀

虽然融合教育提倡的是对智障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但是由于其和正常学生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性,教师在践行融合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同步体现出对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具体而言,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与智障学生对话的措辞和态度,避免对其生理、心理残缺得过多提及;同时在组织学生开展融合活动时,也要以间接的方式给予智障学生更多的便利和照顾,并要保持对残障同学的关心和尊重;等等。

比如在汽车美容中心,老师和洗车师傅基于香香理解能力弱、记忆力差、不善表达、缺乏自信等不足,在教授洗车技能时,尽量少讲理论性地知识和专业语言,而是分小步骤走,一小个环节教师和洗车师傅直观示范、讲解,香香实践、练习、巩固、熟练,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不批评、多鼓励、多安慰、多表扬。让香香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和相信自己能学好的信心。经过一年多次的反复训练,香香逐渐从最开始的手忙脚乱逐步到现在的从容自如地独立完成洗车任务,俨然一个老练而自信的洗车小师傅了!

结束语:真正的教育是公平的,它的大门永远会向每一个渴望它的孩子而敞开,给予他们智慧的滋养和人性的呵护,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要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日常工作中大力践行之,不断加大对融合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针对智障学生构建出更具关怀性、发展性和灵活性的教育体系,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实现个人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学习活动、集体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从而为智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公平化”理念的实际落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澍晗. 智障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的个案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1.

[2]徐晶晶.随班就读智障儿童融合教育目标的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21(48):185-188.

[3]李江.融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基于一名轻度智障学生的个案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07):22-25.

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轻度智障儿童教学策略的个案研究》(课题立项号:FJJKXB20—123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