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战时功能定位与保障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城市轨道交通战时功能定位与保障模式探讨

余战胜

广东电白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511402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骨干交通方式,建成后能够很好地分担城市公共客运量,在一般情况下,分担比例可达45%~50%,东京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达70%。因此,在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其他相关要素的一体化深度融合,是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章对城市轨道交通战时功能定位与保障模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战时功能定位;保障模式

引言

随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设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中也将该技术进行了普遍的应用,其所能够起到的效果也是越来越明显。城市物流货运行业作为新兴行业,能够为居民日常工作生活购买物品等提供便利,其信息化建设将使得用户的体验进一步得到提升,能够更好的推动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人防系统设计

(1)设定防御范围;考虑到人防设计范围,地铁应包括全线地下车站、地下区间以及地下地铁站和区间隧道主体独立设置重要设备的地下工程。(2)战时功能;地铁是全市城市人防工程系统的重要连接线,其主要功能是确保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的安全,地下站是城市人防工程网的重要节点,全市作为人员应急掩蔽所和临时物资储备库;站间区间隧道是战时人员和物资疏散的主要通道。(3)保护标准、地铁考虑到防御设施要求,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人防等级和城市人防建设规划编制,当地人民防空主官部门应当确定抵抗等级和防御程度:抵抗力等级、常规武器抵抗力等级5和6、核武器抵抗力等级5和6、保护等级、c级和d级。(4)保护单位的划分;“防护单元指在兼顾设防的地铁中,其防护设施和内部设备均能自成体系的使用空间。地铁的防护等级不需要常规武器炸弹直接命中,整个地铁工程规模大,很有可能被敌人的炸弹击中,所以整个地铁一旦被破坏,就失去了使用功能,如果将较大的地铁工程划分为几个保护单位,即使部分受损,也可以保留另一部分,大大减少地铁的破坏范围,减少人员伤亡。均衡划分保护单元的原则是:(1)将1个车站和1个相邻路段划分为1个保护单元为宜;(2)输电站(包括相邻区间隧道)保护单元的目标划分,如果各传输线的防御水平不相同,应按线路划分保护单元。(3)除地下车站主体和区间隧道外,设立设置的安装重要设备的地下工程,宜单独划分防护单元。

2 地铁战时基本设防原则

2.1协调一致原则

协调一致原则是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防常规武器荷载设防抗力等级与防核武器荷载设防抗力等级相互协调一致,避免出现相差过大的情况。否则,单方面防护抗力等级偏弱时,将影响工程整体防护抗力。同时,轨道交通人防工程的防护等级应当与其所在城市的设防标准相协调一致。这与其他人防工程的要求是一样的。轨道交通建设一般在较发达的城市发展较快,城市的规模的发展决定了城市的重要性。城市的设防标准由国家根据战争威胁和城市特点统一确定。地铁作为城市防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其设防标准应与城市总体设防标准相一致。

2.2平战融合原则

平战融合原则是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时在功能方面,技术方面及管理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功能方面融合主要为功能上与城市整体防护体系相融合。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是城市防护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地铁作为城市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工程体系中重要的配套工程,相比其他的兼顾人防工程,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它的联通、运输、转移功能,使得各类人防工程和防护设施形成完整的网络,起到连接地下空间、整合地下防护体系的重要作用,可直接影响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除防护能力外,其重要性体现在战时的交通运输功能上,实现战时安全交通对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技术方面融合主要为平战融合防护设计,主要包括平战转换融合设计、防护采光融合设计及防护设备融合设计等。其中,平战转换融合设计旨在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平战模式快速切换;防护采光融合设计旨在实现将自然光通过防护采光窗引入地下车站室内空间,达到防护与采光的深度融合;防护设备融合设计主要将防火、防护等功能进行融合设计,减少不同专业的相近功能的设备重复配置。管理方面融合主要包括人防功能维护与轨道交通工程日常运维管理相融合。地铁人防设施的维护是影响人防功能快速启用的重要环节。要实现有效的维护,需要人防设备设施建立与轨道交通工程日常运维管理相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地铁的平时使用管理有着严格规范规程和评价标准。人防设施的维护应与其他设施一样纳入平时的维护管理。信息化战争有着预警时间短和破坏性大的特点,人民防空需要具有快速响应能力,战时的防空与平时的防灾应给予同样的重视。

三、城市轨道交通战时功能定位的保障模式分析

(一)快速平战转换融合设计

针对轨道交通活塞风排风口战时快速平战转换需求,结合人防工程中连通道的做法,提出通过在活塞风井的平直段设置双门,其中外侧一道为防护密闭门,内侧一道为密闭门,以形成密闭通道,代替以往的防护门加沙袋的封堵方式,由固定封堵转为可随时启闭的通道封堵。当具备在站台安装双门的条件时,在水平风道段设置一樘防护密闭门和一樘密闭门;站台没有内部空间,可以在活塞风道的垂直段增加设置水平防护密闭门;对于已经建成的车站,可以在原防护密闭门位置局部改造,加厚门框,增加一樘向内开启的密闭门,形成一框双门的封堵形式。

(二)城市轨道交通战时功能的依据

根据国家标准GB50225-200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RFJ02-2009《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轨道交通工程地下部分的建设应兼顾人民防空的需要,满足战时及平时的功能要求。战时,轨道交通车站各防护单元的抗力级别和防化等级是由当地人防主管部门根据属地人防建设规划、各防护单元地理位置及人防重要性不同确定的。当地人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重点经济目标防护的原则和方法,确定重点设防站和一般设防站,提出不同的战时功能要求,科学采取丙级设防或丁级设防,从而更好地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

(三)智能决策领域

“态势研判”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全业务、全场景、全流程智能感知系统基础上,通过应用多源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态势要素获取与预测分析技术等,实现运营态势的可视、可知、可预警、可评估和可预测,分析潜在风险、研判事态发展态势,最大程度避免运营故障的发生;“全局调控”是建立以客流需求为导向的资源统筹调度、业务协同联动的上下贯通指挥体系,应用协同优化运输组织、客流管控与安全风险防范以及智能化行车指挥等技术,实现精干高效调度指挥,提升全局统筹能力;“平战兼顾”是建立覆盖日常运行组织和战时(重大活动和应急突发)运行调整多场景的综合管控体系,应用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应急指挥联动等技术,强化中心到车站的两级行动人机协同,减少重大活动和故障时对乘客出行的影响。

(四)有限设防

《轨道交通人民防空设计规范》规定的适用的有限设防抗力等级是防核武器5级、6级;抗力,防常规武器5级、6级;对于特别重要的城市和地区,根据城市防护要求确定防护等级和防护措施。在实际建设中,大部分轨道交通的人防抗力等级均为“核6级;常6级”,这与大部分城市的设防标准是一致的。国家一类和二类的设防城市,还应考虑轨道交通的换乘节点、线路的重要性程度、车站的规模和战时功能等,综合评估确定设防等级。设防的抗力标准由人防主管部门综合考虑城市人防规划和该轨道交通的重要性程度,批准确定。

(五)轨道交通区间人防门密封

根据《轨道交通工程民防设计规范》,轨道交通工程可作为应急人员的避难所和在袭击后拟议的核、生物和化学武器、常规武器和城市次生灾害作用下的材料储存场所。因此,在中国有设防要求的城市地铁车站的所有开口处,包括人员出入口、通风井以及车辆基地、停车场和连接线的通道,均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规格的人防门;隧道部分路段的人防门也与防淹门相结合。轨道交通区段人防门主要分为接触网式和接触轨式。作为铁路过境隧道入口与防护单位之间的重要人防设备,具有战时人防功能和灾害防洪功能。接触网式铁路运输段人防门是目前我国的主要形式。悬链线拆卸起来很不舒服,在战争和灾难发生时需要快速反应。因此,在不拆除接触网的情况下,气密性设计是关键和难点。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相关专家研制了一种上升式密封装置,能够有效密封接触网,反应迅速。

(六)凸显出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

得益于信息化技术的日益进步,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有关技术人员需要注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利用。依靠此项先进的技术,可以增强对相关运维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依靠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能够使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比如,依靠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合理运用轨道交通换乘站,并且对不同时间段中的人流量进行准确预估,以便增强服务工作的质量,带给广大乘客更大的便利。

结束语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战时功能定位进行防护设计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融合防护设计的重要基础。未来基于城市轨道交通防护功能定位的防护采光融合设计研究和物联网一体化智能控制的平战转换系统解决方案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对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城市经济趋势等有一定影响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有必要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标,并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角度考虑影响轨道交通建设各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轨道交通的发展促进协调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作用[J].智能城市,2020,6(22):113-114.

[2]王余富,王志.特大型城市发展双轨道交通网络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0,16(S2):511-516+539.

[3]田宝春,张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居舍,2020(31):144-145+153.

[4]崔学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情况总结与展望[J].城市轨道交通,2020(10):24-26.

[5]凌小静,滕爱兵.对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的思考[J].交通工程,2020,20(04):2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