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方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3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方式探究

杜新,张冠忠

烟台大学

摘要:2023年年初教育部联合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旨在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自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无疑,学校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家庭是品德教育的主战场,社会是实践教育的大舞台。克服教育方面的问题,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方法

0引言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是守护学生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应珍惜家庭,尽力维护和谐家庭关系,拿出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分享快乐,分担痛苦,遇到困难时相互勉励、相互支持。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进一步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当中。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开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当好学生的终身老师。政府搭建平台,支持开展家庭教育。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会等机构协同,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教育工作体系。

1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影响必然延伸到各个方面的改善,通过社会多元主体协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氛围,最终促进家、校、社的良性互动。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相互支持和协同,带动育人环境、办学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整体优化。基层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等要协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会多元主体协作要做到责任分担、相互协调,通过清楚的责任划分,构建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体制机制,使得基层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教育机构等能够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依法依规承担相应责任和权利。各方要协调好多元主体责任分担与共担之间的关系,共同支持协同育人,社会协同要做到平等参与、相互促进。要从价值选择、组织属性、功能实现三重维度,保证多部门、多主体能够围绕协同育人开展工作,协调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公共属性、家庭教育的私域特点进行规范的基础上,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共同参与平等合作。高校基于专业支撑,提升协同育人质量,科研成果促进政策和实践改善,要把家庭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研发协同育人的教师专业培养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协同育人工作的骨干力量。发掘和推广协同育人先进事例和典型经验,在公共媒体和网络上进行宣传,促进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鼓励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引导社会支持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健康教育生态。

2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2.1学校育人

与家庭和社会相比,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的专业机构,所以学校在育人上具有主阵地作用,同时学校在三方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因此各地各级学校首先要做到强化自身的育人主阵地作用,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其次学校要与家庭保持常态化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学生情况。特别重要的是,在当前,学校要将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切实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此外,学校要积极拓展校外育人资源,将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在三方协同育人中的职责既是学校现代制度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重要使命。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和活动是最重要的,家校联动教育,才能更好的育人育才。加强家校沟通,利于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成长情况,增进对学校的信任与了解,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提高校内学习质量。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努力不断扩大课后服务覆盖范围,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应鼓励家长主动加强与学校的交流协作,积极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共商育人新途径,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将精心挑选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相当教学经验,并热心于教育科学的干部和教师以及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教育、法学、心理学专家、讲师团讲师作为学校家长学校教师。保证师资质量,而且上课内容提前确定,认真备课,力求课上得精彩、实用,并形成系列化,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可以立足社会。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长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主动推进家校联动,加快建设育人共同体。

2.2家庭育人

家长承担着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同时要让学生健康成长,也需要做好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所以家长要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长还要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引导子女体验社会,促进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履行到位。

让成功家长教育为发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班级将成功家长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家长们交流时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再加上以及大众参与讨论的方式,令广大家长愿意去听、乐意去学,大大增强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同时积极发挥学生家长在特色建设方面的作用,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个方法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中很好地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原生家庭是学生第一任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家长素质,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育人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认真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做好家长自身培养工作,家长学校要有和教育计划,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家长培养工作也应该科学、系统、规范。有问题随时沟通上下互动。家长也要有计划的到学校了解情况互通信息,传递经验。各家长学校必要时向学校汇报学生情况,及时沟通,遇到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利用各种家庭教育的实际失误案例,按需施教,突出主体。可以从这些失误中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学校将根据不同类别的家庭状况,特别是困难家庭、离异家庭、富裕家庭等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分类实施教学,突出以家长为主体,授课内容与形式密切贴近家长,让现代化的家庭教育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家长,开展家教实验,积极探索家教方法。

2.3 社会育人

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意见》的出台让社会如何与学校、家庭协同变得具体和生动。我们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在城乡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保障社会育人资源利用充分。同时,要进一步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社会育人氛围。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有利于为学校和家庭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学校与属地街道社会实践基地签约,组织志愿服务,既为社区贡献力量,又让学校学生都能够高质量完成志愿服务课时要求。《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政府对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领导更加有力,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要强化专业支撑,推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开展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理论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并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业务培训重要内容。此外,各地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大力推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效模式、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大力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国家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离开人才培养,国家社会都不会进步。随着经济、科技、城市的发展,加强党建人才队伍的培养,才能保证党的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把基层建设落实到位。社会良好的支持可以更好的营造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各种培训机构治理正规化,引导学生正能量成长,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成长观、缓解家长担忧焦虑,让教育回归本原,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要发挥好学校教书育人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足学好。发挥好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将学习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相结合。要发挥社会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科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学校各个实验平台,积极开展各类科学实践教育活动,加强劳动教育、科技体验和素质拓展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足配齐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文体活动和课外劳动。如新冠疫情期间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及其他功能平台激励同学们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合作机制,建立家校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医、教协作工作机制。

2.4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每个家庭成员,也就是每个人也都是社会一份子,都应该有共同育人的责任和意识。都需要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涉及多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的制度体系,是推动工作协调有序、科学高效开展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仍不够健全,着力破解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推进存在的问题。

共同育人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从统筹规划、发展管理、协调保障等方面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意见》对教育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出了具体规定,并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活动。这些要求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健全协同育人工作的制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强化专业支撑,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如何协同育人也是一项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具体工作中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意见》强调推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理论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协同育人专家队伍建设,促进优质协同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是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大力推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效模式、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广泛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大力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这些,为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家长要意识到学生阶段是学习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培养高尚情操的关键时期,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利用好工作之余,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为学生成长做好榜样,经常与学生沟通,适当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组织家庭体育锻炼和户外文体活动,减少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假期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运动和娱乐间的关系,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促进身心健康。

家庭学校合作要面向全体家庭,全校上下要达成共识,所有教师都要用合作、谦逊、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所有家长,开展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表达学校对他们的欢迎,让所有家长充分感受到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诚意。学校要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发挥家长作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有宣传、有总结。家长应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热心学校教育工作,富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听取意见、办事公道、责任心强,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实践。思政课紧扣实践性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从校内延展至校外,从课堂拓展至社会,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如美术学院开展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系列活动,例如将疫情危机转变为思政育人的契机;开展寒假、暑假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利用寒、暑期社会实践等节点,引领学生深入基层、观察家乡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建设情况,在与时代同向同行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创新。

3 结论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是我国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国育人机制改革的重大时代转变。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出台的《意见》对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建设进行了全面设计,依据科学决策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和制度保障,对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具有纲领性、指导性作用。希望在《意见》的指引下,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必将实现高质量的快速发展,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好关键作用,促进我国各领域人才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生关系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18

[2]王乐.论社会教育的边界意识[J].南京社会科学,2019

[3]叶澜.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

[4]刘丹,万和来.新时期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8

[5]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解读,《中国教育报》,2023.01

[6]《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