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音乐课堂教学深入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基于体验式音乐课堂教学深入的探究

张愉琴

义乌市黎明湖小学

【摘要】体验式音乐课堂的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种基本教学形态,主要通过参与具体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我们通过平时教学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西方的音乐教学法都有一个共性——以分层渐进的音乐活动为载体,将音乐本体元素(或内容)一点一点地传授给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叠加。

【关键词】 音乐体验;音乐教育;核心素养;元素;分层渐进

体验式教学的定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愉快的教学活动。《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说:“当我们听音乐,表演,即兴创作或创作音乐时,我们的确确实激发了我们深刻,广泛而微妙的体验。这就是音乐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为我们提供一种我们在其他事物中无法拥有的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室进行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的音乐教育策略。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音乐能力入手,通过调动学生的身体动作和情感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并通过自我表达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音乐活动。

二、分层渐进的音乐体验活动课堂现状

(一)忽视学生主体性

分层渐进的音乐体验活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强调学生他们是知识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分级和分层渐进的音乐体验活动教学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作为知识参与者的学习热情,并从根本上理解,获取,理解和应用知识。人们天生具有好奇心,而学生却是同一个人,而机械化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寻求知识的学习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将无法理解自己生活中知识的存在。

(二)音乐体验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参与度较低

在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的学习知识过于依赖老师,再加上教师不放手。一些老师忽略了分层渐进的音乐体验活动教学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使得分层渐进的音乐体验活动教学的音乐课堂显得肤浅而敷衍。在看似生动和和谐的互动中,实质是低效体验的本质。人们常说思维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生的情感投入很低,只会导致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在音乐课堂实践教学中认识到,无论从教学老师的角度还是在学生接受能力的特点上,学生都难以达到情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的目的。因此,尽管我们不能准确地掌握音乐教学中的直接情感干预,但我们可以从侧面间接地找到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触发点。因此,好的合适的音乐活动才能获得情感体验并享受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音乐体验活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环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音乐活动并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除了要有与同伴合作与探索的意识外,我们还应采用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注意指导情感交流教学等具体策略,并采用分层渐进的音乐体验活动教学法。有效地提高课堂互动性性别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且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素养。

三、解决音乐体验活动课堂的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一)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音乐素养不仅是传统音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音乐文化素养。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较好的音乐艺术素养对他的教学能力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才能在课堂中呈现灵动的教学水平。

(二)运用分层渐进的音乐体验活动教学有利于深入欣赏音乐

聆听音乐时,通常,只有听觉器官才能感知,但是当整合到分层渐进的音乐体验活动教学中时,它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

第一阶段:整体感知

视听感知:播放蒙古族舞蹈视频并带领学生学习简单的基本动作,为授新课的环节做准备。(首先观看一个舞蹈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属于哪个民族的舞蹈,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播放视频,学生回答,引出蒙古族),律动: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做一组最简单的动作。)

第二阶段:深度体验

通过三部分对《牧歌》的创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出蒙古长调及其演唱方式的特点,并且带领学生通过感官的体验联想作品中所表现的景色与情感。

①视听感知

在这课中主要是通过聆听联想画面并感知音乐的情感抒发,逐渐引出歌曲的创作背景。听觉体验:通过聆听引出歌曲的背景。《牧歌》背后的情感除对蒙古大草原的热爱与赞美外,还蕴含着作品在创作时更加真挚的情感表达,这是牧民望着眼前的景象回想起以前在美丽的大草原放牧时的情景,有感而发即兴创作。因此,教师在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后,让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带着这份感情继续聆听,感受除赞美外所透露的依依不舍和失落。在有提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听觉体验。

②动听联觉感知

旋律创作特点动听觉联结感知,引出蒙古长调的特点:带领学生边唱谱边画旋律线,通过旋律线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乐曲在旋律走向、节奏节拍、乐句构成的特点,从而将蒙古长调的创作特点进行总结。

联觉体验:音乐形式与歌词的高度融合联觉想象(分类别进行体验):让学生自行选择聆听与演唱的方式来发现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此歌曲内容与音乐形式的高度融合。作品第一段有两句歌词,歌词中所展示的景象与旋律形式紧密融合。“蓝天白云”—旋律上行;“草原羊群”—旋律下行;在进行本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手势画曲线引导学生发现旋律上下行的特点。

演唱特点A.通过边唱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发现教师在歌曲中加入的倚音,引出蒙古长调在演唱时特殊的演唱技巧。B.鼓励创编第二句的倚音,教师先做示范。最后,介绍《牧歌》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的创编成不同的表演形式,让学生欣赏无伴奏纯人声的合唱,发现纯人声合唱的声音特点,并进行简单的试唱,体验效果。

第三阶段:智慧创编

思维导图总结讲解

这是一首由两个乐句构成的蒙古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节奏自由舒展,气势宽广。乐曲本身在创作时赋予了浓厚的情感,短短四小句看似简单却深含蕴意,歌词内容与音乐形式高度融合,本课例通过舞蹈、律动、旋律线的绘制、联觉想象将作品进行了较为完整全面的学习,对音乐旋律的走向、特点,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联,创作等方面通过感受体验以及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最后呈现思维导图的总结。(贯穿始终完成)

(三)建立师生互动意识

提高音乐课堂质量,教师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同时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降低姿势,融入学生活动中,适当增加幽默感,提高音乐活动体验的质量,使教学气氛更加轻松愉快。体验式教学是对所有学生的体验式活动。因此,在设计互动链接时,应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参与,以扩大互动范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面对所有学生,而更加消极的学生也特别希望能够参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发现,引导并注意每个学生的潜力,创造机会,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并努力克服这种现象。课堂气氛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互动氛围对于学生对音乐体验的兴趣,欣赏音乐的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分层渐进的音乐体验活动不仅是师生互动,也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互动过程中,要积极营造学生之间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学生个体差异,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和发展,有互动意识,爱上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