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王文军

 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  广东省523946

【摘要】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者的要求,教师如何在学生科技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科技活动作为学校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以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定义

创新型人才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新人才应表现为四方面的特征,即宽厚的知识基础、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懈地创新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是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格魅力(即科技素养、人文素养)、拥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一定科学研究的技能、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人格魅力。

学生的科技创新人格魅力主要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浓厚的科技兴趣、永不言败的热情、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1 注重科技活动指导细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学校科技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并非灌输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去参与、体验、探索,而并非把自己的思想或经验强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按部就班去完成我们设定的任务,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经常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行为,往往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敢于创新带来的乐趣,享受创新带来的喜悦,所以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对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给予多种鼓励,善于捕捉学生“疯狂”创意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从而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善于创设展示平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往往希望自己能在同龄人当中“出名”,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全校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渴望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成功。教师在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每届的校园科技节中,都展示学生的优秀创新金点子,在年级宣传长廊公示校园科技创新明星,在每期科技俱乐部的刊物《科普园地》、科技俱乐部网站主页上开设奇思妙想专栏,介绍学生的创新设计,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学生的创新成果,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渴望“出名”的心理,鼓励了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2.3 善于创设合作机会,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的掌上明珠,长辈过渡的溺爱,让他们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参与科技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科技活动过程,我主要采取随机组队的方式进行常规的训练,通过合作训练,以团队的成绩评价个体的优异,激励一个团队的队员相互帮助实现团队的优异,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优秀的团队里没有输家,一个失败的团队里没有赢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元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面已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学到的所谓主科知识,同时还包括其他广博的交叉学科知识。例如在建筑模型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培养学生认识建筑学与力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物理原理指导建筑模型的搭建,培养学生利用美学与建筑学的结合,和谐合理地布局。

四、以科技活动辅导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科技活动是学校科普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探究,参与研究的主要阵地,如何有效地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是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关键。

4.1善于抓住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失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石。在参与科技活动中,学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失败,面对学生的失败,教师如果一味责怪学生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无济于事,只会打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而如果教师轻易给学生正确的方法,不仅不能避免学生再次失败,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利,教师正确的作为应该是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剖析失败,发现问题而非抱怨挫折。

4.2 勇于扮演教师,迫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相对比较广泛,由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局限性,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已学习过,那么在科技活动的过程不失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新欲望缺失最大的原因在于教师给学生太多的可依赖,学生在刚参与科技活动的时候,遇上问题往往喜欢问教师怎么办,此时如果教师轻易告诉学生答案,甚至直接替学生解决问题,那么渐渐地学生就只会等待老师的答案,丧失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行动。教师此时一定要沉住气,狠下心变“懒”起来,让学生有问题自己找资料解决。

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懒”教师不是一味地对学生不闻不问,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遇上坎而学生自身的能力已不足跨越的时候,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引导学生怎么成功跨越,并往更深层次去学习。

通过正确科学的方法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校本课程为科技活动教育主要途径,以科技俱乐部、社团为科技活动基地,以开展校园科技活动为学生展示平台,以组织科技活动比赛为促进方式,在学校广泛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如何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春芳.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6,2(6):31.

【2】陈晓兰.技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5):90-91.

【3】陈文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探究与实践[M],广州: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