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后24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危险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3

生后24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危险因素研究

李秋玲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产科医院 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2年10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共有584例。所有新生儿中共有低体温新生儿73例;未发生低体温现象的511例。对新生儿生后24h内的发生低体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出生后24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时间主要为2h内,复温时间大多为1h。对新生儿的出生后体重、身体基本情况以及新生儿母亲的年龄、孕周以及生产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母亲的年龄以及新生儿的生后24h内的疾病因素是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分娩方式中顺产对于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是保护因素。

关键词:生后24h;危险因素;儿科;低体温

引言:

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血管丰富,皮下脂肪薄和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的特点[1],新生儿娩出后从37℃的母体进入25℃的室温下,加之羊水的蒸发,如果不采取措施,在出生后30min其体温将会下降2~3℃[2-3]。WHO[4]推荐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5℃-37.5℃为宜。体温低于36.5℃即为低体温,其具体分类为:36.0℃-36.4℃为冷应激或轻度低体温,32.0℃-35.9℃为中度低体温,小于32.0℃作为重度低体温。有研究显示,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率超过35%[5-6],低体温可增加新生儿机体代谢,增加组织耗氧,导致缺氧、酸中毒,甚至发生新生儿硬肿症及其他严重并发症7,新生儿入院体温每下降1℃,新生儿的病死率将上升28%[8],因此,对新生儿低体温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找到新生儿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因低体温而升高的病死率。在临床中,新生儿低体温常见于生后24h内,因此,在新生儿低体温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应着重研究该时间段的影响因素。在医院相关科室内,也要及时关注新生儿在生后24h内的情况以减少新生儿出现低体温现象,减少该现象对新生儿造成的可能影响。本文对我院的新生儿进行了与低体温有关的影响因素研究,旨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2022年10月在我院出生的并于生后24小时内转至新生儿家庭病房的活产新生儿共584例。所有新生儿中共有低体温新生儿73例;未发生低体温现象的511例。对出生后新生儿24h内的低体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发生过低温现象的被称为低温组,未发生低温现象的新生儿被分为正常组。

1.1.1纳入标准:(1)在产房及手术室分娩的并生后24小时内转入新生儿家庭病房的所有活产新生儿。(2)胎龄限定在36-42周之间。

1.1.2排除标准:(1)母亲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患(如有个人梅毒史)的。(2)新生儿生后有各种先天疾患(先心病、膈疝等)及先天畸形,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脏器肢体缺如、严重的皮肤破损(如脊柱裂、脐膨出)等。(3)生后未转入新生儿家庭病房的新生儿。所有在以上标准条目的新生儿都被禁止入选本课题。

1.2方法

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对新生儿的性别、体重、分娩时母亲的年龄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生后24h内新生儿的身体情况(疾病情况)。新生儿母亲在孕期是否患有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分娩时使用的生产方式、分娩时是否存在胎膜早破等进行收集对比。在新生儿进入新生儿家庭病房后10分钟内,用电子体温计为新生儿测量肛温并记录出现低体温现象的新生儿的发病时间、体温值以及复温时间。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利用t检验方法,以χ2检验进行测量,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其母亲的一般资料。发现两组新生儿在体重、24h发病情况、母亲分娩时年龄、孕周以及顺产比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其中,新生儿中低温组共有男性35例、女性38例。正常组有男性310例、女性201例。低体温组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3050g,正常组出生时的平均年龄为3320g。低体温组平均身长为50cm,正常组平均身长为51cm。低体温组生后24h内发生疾病的人数为26人,正常组为40人,比例分别为35.61%和7.82%。低体温组Apgar评分正常人数为70人,正常组为482人,比例分别为95.89%和94.32%。

两组母亲一般资料对比为:低体温组母亲孕周平均值为39周,正常组为39周。低体温组母亲年龄平均值为31岁,正常组母亲年龄平均值为30岁。低体温组新生儿的母亲患有高血压的人数为11人,占比15.06%,正常组新生儿母亲患有高血压的人数为40人,占总人数比7.82%。低体温组母亲患有糖尿病的人数为8人,占比为10.9%,正常组母亲患有糖尿病的人数为87人,比例为17.02%。针对新生儿母亲的家族遗传史调查中,低温组母亲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数为7人,占比9.58%;正常组有家族遗传史的母亲为50人,占比为9.78%。在低温组有12名母亲曾进行人工流产,占比为16.4%,正常组共有86名女性进行过人工流产,占比为16.8%。在分娩中使用产钳的人里,低体温组共有8人,占比10.9%,正常组共有65人,占比12.72%。在产程中,低体温组共有18名母亲发生了胎膜早破,比例为24.65%;而正常组有132名母亲发生了胎膜早破,比例为25.83%。在生产方式上,低体温组中顺产人数为19人,占比26.02%,正常组中顺产人数248人,占比48.5%。

2.2对比发现(见表1),两组成员在新生儿出生后体重(Z=-2.034,P=0.031)、生后24h内的疾病发生情况(X2=11.323,P=0.001)以及新生儿母亲的年龄(Z=-1.351,P=0.046)、孕周(Z=-2.034,P=0.031)以及顺产比例(X2=4.286,P=0.038)上有显著差异。

表1.低体温新生儿低体温以及复温时间的基本情况

低体温组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及复温情况(n=73)

项目

n

构成比%

低体温发生时间

30min

20

27.3

1h

19

26

2h

12

16.4

4h

17

23.2

6h

0

0

12h

5

6.8

24h

0

0

低体温组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及复温情况(n=73)

项目℃

n

构成比%

肛温分布

<35.0

1

1.4

35.0-35.5

5

6.8

35.6-36.0

23

31.5

36.1

10

13.6

36.2

12

16.4

36.3

16

21.9

36.4

6

8.2

低体温组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及复温情况(n=73)

项目

n

构成比%

复温时间

30min

54

73.9

60min

12

16.4

90min

5

6.8

120min

2

2.7

其中,低体温新生儿中的51名(69.86%)在出生后的2h内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发生时间在4h以上的为5名(6.84%)。低体温的体温分布主要为36.1℃-36.4℃,共有44名(60.27%)的低体温新生儿处于此温度。同时,处于更低体温的新生儿共有29名(39.7%)。在复温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远红外线辐射台保暖,低体温新生儿的复温时间主要在1h内。在此次试验中,共有66名新生儿(90.41%)在此时间段内发生复温现象。

2.3对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回归模型分析

分析发现母亲年龄、新生儿生后24h内发生疾病是新生儿生后24h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顺产为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1低体温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误

X2

p

优势比

95%可信区间

母亲年龄

顺产

新生儿生后24h内发生疾病

-0.103

0.935

1.755

0.052

0.481

0.531

3.789

4.245

11.345

0.064

0.042

0.001

0.941

2.531

0.184

0.831-0.083

1.234-6.421

0.053-0.481

3讨论

新生儿低体温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新生儿疾病现象。新生儿低体温常发生于生后的24h内,这是由于这一阶段,新生儿刚刚从母体环境中脱离出来,其免疫、体温调节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而这一阶段新生儿刚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因此易发生体温失衡[9]。本研究主要对新生儿发生的低体温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新生儿生后的24h内,新生儿易发生低体温现象,这是由于该时间段内新生儿初次接触外界环境,需要适应和调整身体内环境状态。同时,在24h内,生后的2h时新生儿低体温的高发时期,这提示预防新生儿低体温应当密切关注刚出生婴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对关键时间内的新生儿进行密切的体温监测并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在本研究中,新生儿低体温多见于36.1℃-36.4℃,也就是多数新生儿在发生的低体温为轻度低体温,但研究证明[10],低温是一个危险信号,当体温低于32℃时,新生儿病死率可达20%-50%,体温低于30℃时,新生儿病死率高达61.1%,因此,中、重度低体温患儿低温降低明显,护理中仍需重点关注。

对低温新生儿与未出现低温情况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对比发现,两组成员在新生儿出生后体重(Z=-2.034,P=0.031)、生后24h内的疾病发生情况(X2=11.323,P=0.001)以及新生儿母亲的年龄(Z=-1.351,P=0.046)、孕周(Z=-2.034,P=0.031)以及顺产比例(X2=4.286,P=0.038)上有显著差异。在得出此结论后,同时对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母亲年龄、新生儿生后24h内发生疾病是新生儿生后24h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顺产的新生儿的生后低温发生率较低,因此顺产可以作为生后24h内新生儿发生低温现象的保护因素。综上,生后24h内,新生儿发生低温有多种因素对其造成影响,其中,母亲的年龄、新生儿在此时期内的疾病是发生低温的重点因素,在护理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加强保暖,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体温与体温调节生理学[M]. 人民军医出版社 , 杨永录, 2015

[2]DahmLS,JamesL S.Newborn temperature and calculated heat loss in the delivery room [J] . Pediatrics , 1972,49(4):504-513.DOI:10.1097/00006199-197209000-00089.

[3]TrevisanutoD,Sedin G. Physical environment for newborns :the thermal environment[M].Cham:Springer2016:1-24.

[4]WHO.Thermal protection of the newborn :a practical guide [EB/OL]. [2020-10-01].

[5]Li S,Guo P,Zou Q,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lastic wrap for prevention of hypothermia after birth and during NICU in preterm infa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LOSONE,2016,11(6): e1 56960 . DOI:10.1371/journal.pone.0156960.

[6]LengH,WangH,LinB,et al. Reducing transitional hypothermia in outbor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J]. Neonatology , 2016 , 109 (1) : 31-36.DOI:10.1159/000438743.

[7]Sharma A.Efficacy of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on the rate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in term neonat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fr Health Sci,2016,16(3):790-797.

[8]Laptook AR,Salhab W,Bhaskar B.Admission temperature of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predictors and associated morbidities [J].Pediatrics, 2007,119(3):e643-649.DOI:10.1542/peds.2006-0943.

[9]郭志东,陈志昊,李丹萍,刘悦新,成守珍.预防新生儿出生后低体温的最佳证据综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47-349

[10]实用新生儿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张玉侠,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