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好公共场所现场卫生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怎么做好公共场所现场卫生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

朱宏涛

万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达州 636350

在公共卫生监测中,公共场所现场的卫生监测是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卫生学评价的主要科学依据。公共场所的现场采样属于监测工作中整体的其中之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由空气样品采集的正确性决定。一般单位对实验室的检验工作都有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现场喜爱杨较为复杂,仪器设备流动状态大等问题,加深了质量控制的难度。因此,必须要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1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卫生监督工作认识不够

国家规定的公共场所包括7个大类和28个小类,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范围大、监督困难等特点。随着人民经济基础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公共尝试的卫生监督意识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因为公共场所卫生问题属于相对隐蔽的问题,仍然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由于社会公众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不够了解,动公共场所卫生问题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公共场所经营人员、从业人员都缺乏有关法律、法规和意识,因此存在公众难以理解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的情况,可能会存在消极抵触的情绪,难以配合卫生监督工作。同时,各级领导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工作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存在着“重食品卫生监督,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情况,加之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导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人员的热情较低,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得过且过。

1.2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法规较为薄弱

我国目前公共场所卫生法律体系包括《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体育馆卫生标准》、《理发店、美容院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利于我国公共场所卫生法律体系的完善,加强了对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提升了卫生管理的质量。但是国家至今仍未修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在老条例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违法会影响经济效益,但是处罚程度轻就会导致一些经营者轻视法律法规。

1.3 监督人员数量少

目前,各个市区、县市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的数量均较少,部分县市的卫生监督部门甚至仅有3名卫生监督人员,不仅人员稀少,卫生监督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人员老化严重。尽管在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课程,但是在监督实践中仍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

1.4 仪器设备使用频率低

虽然近几年,政府为卫生监督部分配备了相关检测设备,但是由于日常监管时,快速检测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导致许多设备都难以有用武之地,设备老化和磨损的程度严重;有些设备则因为使用频繁导致磨损严重,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2 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质量控制

2.1 工作人员的管理控制

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对监测工作的完成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工作人员优秀的质量直接保证了监测工作的质量。因此,一定要坚持不懈,加强质量教育,提升工作人员对质量控制的认识,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并明确质量要求,充分发挥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相应的科室中,要多鼓励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历,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参与各种培训讲座,举办知识竞赛,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监测能力,并从根本上保证卫生监测的质量。同时,在采样的过程中,还要保证双人操作,互相监督,力求监测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2.2 采样过程中的管理控制

现场采样是否规范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是否准确,因此对采样质量的控制诶长中药。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2.1规范设点

在监测前,要充分了解被监测的单位,确认设点的数量、最佳监测时间以及监测的项目,以便于提前准备好采样器械和物质。如公共场所宾馆客房监测设点,需要根据房间数进行计算,要按照比例为5%~10%进行布点,并且不得少于2个。对空气的监测应该至少1天,一天三次,上午、下午和晚上各一次。监测点要避开人流通风口,并且尽量在距离墙壁1米远,高度控制在0.8~1.2米,如果是集中空调系统的房间,还需要做风量等。

2.2.2 监测环境

要客观反映现场的污染情况,就必须严格控制监测现场的条件。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中提到,送风中微生物检验中,采集时空调通风系统必须正常运转,关闭门窗一小时以上,避免人员活动,严格控制室内人员数量,详细记录温度、湿度以及天气状况,不然会出现差异较大的监测结果。

2.2.3 采样时间

监测需要严格遵循卫生监测规范的要求。如公共场所浴池、影剧院以及游泳馆等场所,都需要在营业高峰期进行监测,这样的监测结果才能更真实、更客观。

2.3 采样遵循随机原则

为了避免随意性采样和主观性采样,需要根据不同样品的种类和采样方法进行严格操作。每批样品都应该准备平行空白样,必要时还要进行质控核查。在采集微生物检验样品时,还要注意操作的无菌性。样品采集的数量一定要与实验室检测、复检的数量相符。

2.4 送检与保存

在现场监测结束后,一定要在原始记录上立即填写数据,对于检验样品,要在采样后立即贴上标签,并把样品进行密封,放入规定容器内尽快送检,样品的保存也要根据检验的相关要求严格进行。

2.5 仪器设备管理控制

仪器设备的管理应该遵循质量管理中的程序性文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5.1 监测仪器设备要根据规定周期送到国家法定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才能进行使用;

2.5.2 仪器使用人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考核,待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

2.5.3 仪器使用前需要检查标识的状态和唯一性,必须在坚定有限期内使用仪器,监测时的环境条件还要适用于仪器的使用条件,仪器的操作也要严格根据指导说明书进行。在仪器使用结束后,还要在登记簿上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的返还记录,并在检查合格后将仪器送回保管处妥善保管。

2.5.4 监测仪器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在两次仪器设备检定之前,要根据规定开展期间核查,以保证仪器处于校准状态;

2.5.5 每次外出工作前,都要先校准检验所有的仪器,并填写校准记录,坚持不用质量不合格的仪器。

2.6 现场采样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2.6.1 监测方法选择控制

根据实验室认可的要求,要优先选择符合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标准的仪器。在监测过程中,因为国家标准具有统一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一定要以国家标准为主。如WS/T206-2001《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量方法光散射法》现在所用的标准均为现行有效,一旦出现新的标准,就要及时更新,这样出具的监测结果才能够保证法律效力。

2.6.2 现场采样监测的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监测前,监测人员要详细阅读仪器的相关说明,并且在监测过程中,要及时检查监测环境条件是否符合仪器设备的使用条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如发现设备或仪器出现故障或损坏,要立刻停止,并进行维修。维修之后要经过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再次投入使用。

2.6.3 空白样品质量控制

为了避免样品再采集、运输等过程中出现污染,这样会影响监测结果,所以要设置空白样品对照。

2.7 现场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价控制

通过现场监测工作的开展,在获得现场监测数据之后,要根据技术要求对监测结果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效果评价。数据处理细致、准确,遵循客观事实原则,将国家标准作为准则,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如室内新风量的结果容易出现差异,同样大小容积的单人间和标准间在换算之后可能会存在1倍左右的差距。

2.8 原始记录填写控制

要保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保证监测或校准的每一个步骤都能在原始记录上找到源头,这就需要在进行监测记录填写时一定要认知规范填写,尽可能地做到字迹工整、字迹清晰,监测原始记录必须包含三个人的签字,包括陪同者、复核者和监测者。原始记录一定要详细、清晰,必要时可以画平面度进行标注。当原始记录出现人为原因需要更改时,一定要按照规定进行修改。除此之外,在保存记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防火、防潮、防水、防霉以及防盗等,严格按照档案室的规定进行保存。

总之,公共场所监测现场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专业操作,质量控制工作的关键也是对监测人员素质的提升和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加强队伍建设,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学习培训计划,逐渐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能,才能够有效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