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研究

沈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   210003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在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对患者分组,参照组35例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对研究组35例则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观察对两组的护理成效。结果 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各转运环节消耗时间,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可以切实避免发生不良事件,能够大幅提高转运交接效率,更好的完成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无缝隙护理管理;转运交接;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针对急诊收治的危重症患者,需要在接诊后对其病情进行迅速的判断与评估,尽快将其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能够提高对患者的转运效率,切实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才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稳定。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防止发生不良事件,从而更好的对患者开展后续治疗工作[1]。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在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对患者分组,参照组35例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对研究组35例则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研究组的男女比例为20:15,年龄为25到88岁,均龄为55.8(s=12.3)岁;参照组的男女比例为21:14,年龄为24到86岁,均龄为56.4(s=12.7)岁。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主要内容为:在接诊患者后,需要初步评估其病情,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与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对研究组则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主要内容为:首先,需要由护士长牵头组建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并担任小组组长,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担任组员。组长需要对组员就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各项知识进行培训工作,强化其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尤其是要使相关护理人员掌握病情评估方法,这样就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同时,分析可能会遇到的患者病情类型,制定处理方案,并提前进行演练。其次,在接诊患者后,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体征以及症状,判断其是否需要转运,在转运前还需要获取急诊护士以及主观医师的确认。在确认对患者转运后,需要分析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前准备好需要使用到的急救设备,保证转运工作的效率与安全。最后,在将患者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后,需要详细填写转运交接单,在填写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检查,防止发生遗漏。在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后,则需要连接各种医疗设备,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对患者家属讲解目前的情况,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抚,耐心对其答疑解惑,防止发生护患纠纷问题。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在护理过程中,记录其交接消耗时间、贵重物品安置时间以及污染衣物处理时间。并且,在完成护理后,分析护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危重值漏交、科室间询问、推诿责任)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明对比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 1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n/(%)]

组别

n

危重值漏交

科室间询问

推诿责任

总发生率

研究组

35

1

1

0

5.71

参照组

35

3

3

2

22.86

/

/

/

/

4.200

P

/

/

/

/

0.040

2.2 比较两组的各转运环节消耗时间

比较两组的各转运环节消耗时间,研究组均少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 2比较两组的各转运环节消耗时间(±s)

组别

n

交接消耗时间(分钟)

贵重物品安置时间(分钟)

污染衣物处理时间(分钟)

研究组

35

3.9±0.4

3.2±0.3

3.5±0.6

参照组

35

4.6±0.8

4.9±0.6

4.9±1.0

t

/

4.630

14.993

7.102

P

/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急诊具有风险性强、工作强度大以及护理难度高等特点,属于医院最为关键的科室,需要在接诊患者后,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护理干预,这样才可以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后果,并提高对其治疗效果。然而,常规护理管理中,涉及到的护理内容有限,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较小,难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极易引发风险事件[2]

无缝隙护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将其应用到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转运交接中,有着极为确切的效果。首先,可以显著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使其能够提供患者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从而可以更好的完成各项转运交接工作,切实避免发生风险事件

[3]。其次,能够规范化的完成对患者的转运工作,消除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性。最后,在转运交接时,能够对相关书面资料进行细致全面的记录,切实避免发生遗漏,防止出现责任不清的问题,更好的完成对患者的后续护理工作[4]。尤其是可以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安抚,防止其出现情绪激动的问题,促使他们能够耐心的等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各转运环节消耗时间,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可以切实避免发生不良事件,能够大幅提高转运交接效率,更好的完成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温培植,张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20,7(36):130+138.

[2]辛键,辛美蓉,赖晓荣.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5):1397-1399.

[3]明飞霞,余晓燕.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20,8(09):77-77.

[4]张建芳.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02):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