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乱世之奸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论《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乱世之奸雄

康明月

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13

摘要:东汉末年,刘氏政权岌岌可危。乱世出英雄,也出妖孽。有一人在大浪淘沙下仍可立于史书,彪榜于册。他的形象在史学家的笔下极尽智谋,在小说家的笔下以“奸”为主。一言以蔽之,此人不干屈于人下: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人,曹操是也。

关键词:小说家、《三国演义》、曹操、奸雄

正文:曹操,本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统一的乱世英雄。 但历来被视为“奸贼的典型”。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曾说他“假忠欺世”,“万古贼奸”;毛宗岗更斥之为“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是千古第一奸雄”[1]。文本立足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历史时空。曹操,这位北方霸主,以“奸雄”名号家喻户晓,立于史册。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谚语,指从一个人三岁的时候可以看出少年的样子,七岁的时候可以看出这辈子的样子。虽然只是民间俚语,没有科学证实,但观孩子幼时的确可以看出几分长大的姿态。以此为据,幼时的曹操便被打上了“奸”的标签,日后若小有成就便是奸人,以狡诈谋生,但大有作为,成一方霸主,则是奸雄。曹操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为了“除去”叔父这个喜欢向父亲打小报告的绊脚石,便佯装中风,待父亲来时委屈地解释“失爱于叔父”继而成功离间二人。

奸,自小便有之,成为曹操刻在骨子里的标识。在后续故事情节展开中,不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加以展现,并用语言文字直接或间接不断点出,固化在读者心中。提到关羽,我们会想到义气关二爷,提到诸葛亮则以神机妙算、鞠躬尽瘁为主要形象,而曹操便以奸诈闻名于世,即使是霸主,一方之“雄”,依旧摆脱不了“奸”字。

曹操幼时显露的是奸,但更多的是心计与轻微的谋略。那么,所谓奸,到底指什么?

我们对一个字,尤其是形容词性进行组词造句来理解其褒贬色彩。奸,组词时首先会联想到“奸诈”“奸淫”与“奸细”。结合实际,曹操有“好人妻”这一癖好,但谈不上奸淫,直接强取豪夺。曹操的野心是统一全中国,在东汉王朝倾危之时,他赌上性命去刺杀董卓、联合袁氏兄弟、孙坚等一众豪杰“清君侧”,讨伐贼人。奸细,说的具体点是卖国贼,偏离正统。罗贯中笔下以蜀汉为正统思想“匡扶汉室,还于旧都”是正义之举。那么,从这个视角看,后立国割据一方要瓜分天下的曹氏与孙氏都可以说成奸人,要盗取刘家的天下。但是,如果这个方向走得通的话,为什么孙权从未有“奸”字来形容呢?看样子政治立场只是一个方面,除去此与人物好恶外,只能从性格方面来考虑,即本身的性格特征:奸诈、阴险狡猾、虚伪遮掩。

曹操举孝廉为官,率军亲征走南闯北,横槊赋诗,诸此种种可见其文武功绩。但有才并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古往今来多少人发愤而著,字里行间流露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都昭示着一个道理,即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那么,对于曹操来说,既然上天给了他宝贵的才华,必不甘心就此埋没。但汉末朝纲不振,民生凋零,仕途已无上升之路,只能自己开辟出一条路,而这条路是充满血腥与杀戮的。从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他会成为一代枭雄。毕竟生于乱世,更是末世。如若成功杀出一条路,便会被后人景仰。如若不然,必然成为新一代统治集团的心头大患,被史官抹黑,遗臭万年。把乱世变成治世,割据一方的枭雄则会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很遗憾,曹操未能等到中原统一的那一天,他前承于东汉末年,后启魏朝,停留在中间。所以无论是末世的东汉还是统一的曹魏,似乎都难以从“枭”与“英”二字中定义他。但“奸雄”成为公认的称号。“奸”,是他性格所概括,有乱世的奸狡,有治世的奸智,更是他一步步走到北方霸主位置上的利器。

法家思想:主之所用七术,所察六微。“法”、“术”、“势”则是君主驾驭臣子的核心[2] ,而曹操的“奸”更多是对“术”的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相较于法的明文规定,势的因人而异,术以其灵活性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如果当权者软弱可欺,那么国君的权势与给人自内心而生的权威与压迫感则会荡然无存。同样的,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也会因下发处置命令的人的“失语”而变成一张废纸。那么,灵活变通,流转于各个方面的术则是更有持久性与生命力的,曹操的奸炸,奸智更多是术的体现。

曹操统一北方,最大阻力是袁绍,官渡之战已分雌雄,与许攸谈粮草则是他奸猾的体现。自古两军交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面对突然反水投奔的许攸,谈及此机密时未如实相告,多次拉扯才吐露实情,可见其“留底”与“提防”。如果说粮草一事是曹操的小心谨慎,那么与关云长的“义”则是他用人的高明之处。曹操爱贤才,自古便知,写下脍炙人口的《短歌行》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表明他对贤才的渴慕与盛情款待的决心,更是为了树立一个求贤若渴的好主人形象而两祭典韦,三哭郭嘉。他对关羽的“招募”以攻“心”为上。关羽入曹营后,曹操力排众议要收云长,并为其找好了台阶“降汉不降曹”,用归降汉室保住了关羽的面子,初步稳住云长后,又以上宾之礼相待,宴会、美女、宝马、高官、财宝加以软化,糖衣炮弹猛攻其心智。但是在听到刘备的消息后,关羽挂印冲出帐中,骑赤兔、挥大刀跑去见哥哥,过五关斩六将杀了曹操不少人,但最后曹操却愿意放他走。如果说是曹操的爱才与义气起了作用,更应该说是他攻心的棋局。关羽怀着感激与愧疚毫发无损离开曹营。曹操已经将一颗种子埋在关羽心中那便够了。因此有了“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一回。云长义绝还了曹操情义。曹操则是放长线钓大鱼,用多日的款待与恩情为自己换来一张保命符。奸,是攻于心的。如果要稳坐一方,驭下属武力威慑为下,恩威并施为中,伏其心智为上。刘备与曹操都深谙此法,只是刘皇叔以“仁政”为基,一直走“仁厚长者”的路线,用来收人心,曹操则是赤裸裸地表达欲望,以“奸诈”形式展于众人面前,其精神内核是“术”,要义是“攻心”。

曹操的奸不只体现于对下,在处理上级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曹操称霸北方多载,却从未称帝,以“丞相”自居,表明自己是汉家臣子,实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留下美名的同时也建立一个屏障阻挡其余势力,榨干汉天子最后一丝价值。相较于直接取而代之,这种暂居人下的手段着实高明。诸葛亮在北伐后期曾被人质疑师出无名,惹人诟病。看样子适时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也是长久统治的权术之一。

曹操的奸,是幼时的聪慧,是成熟后的狡猾险诈,更多的是为权力奋斗路上的垫脚石与加码。这样的奸,不是奸淫的无伦理道德,不是奸细的卖国牟利,是其机智的性格遇上乱世而迸发出的火花。攻于心计,是其本质。

结语:小说家笔下的《三国演义》以市井民间为受众群体,全书贯穿“尊刘抑曹”的思想。但无论是史学家还是小说家角度,曹操的奸不可忽视,曹操的雄不可埋没。“中常侍之养孙”与“中山靖王之后”高下立见,但曹操以其才在乱世中杀出血路,以奸上挟君主,下驭群臣,故成雄者。诚如陈寿《三国志》中所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3]是操一生之写照。

参考文献:

[1](明)罗贯中着,(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M].中华书局,2006.

[2] 朱哲. 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研究[J]. 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刊),2014(9):242-242.

[3](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M]中华书局,2005 .

康明月(2002-)

女,辽宁,满,本科,渤海大学2020级学生。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