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应变反射波法桩身完整性检测浅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低应变反射波法桩身完整性检测浅解

龚静芬

上海浦公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202

摘  要:灌注桩桩身缺陷性状比较复杂受成孔质量和混凝土浇注工艺影响较大,难以判别引起缺陷的原因,同时受桩径的影响、特别是大直径桩,在同一桩身截面上缺陷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因此,应根据桩径的大小合理布置检测点,并收集成孔、混凝土灌注记录、地层资料,对存在的缺陷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采用钻孔取芯或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验证。

关键词:灌注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桩身缺陷;检测点数量;验证准确性和可靠性


1 前言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土地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限制,建筑物变的越来越密集、并且寻求向空中和地下拓展,钻孔灌注桩因成桩相对容易,成桩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挤土效应,振动小,抗拔效果好,只要控制好成孔过程中泥浆收集、排放问题,对周边建筑物及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适合在相对密集的建筑群以及对沉降控制严格的建筑物周围施工,因此,在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基础中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成孔质量受机具、成孔工艺和地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灌注桩桩径会发生变化,并存在蜂窝、空洞、夹泥、离析等缺陷,影响成桩的质量。低应变反射波法能方便快捷检测桩身完整性。

2低应变反射波法桩身完整性检测原理

根据一维弹性波在基桩内传播理论1,用手锤或力锤、力棒敲击桩顶,由此在桩顶产生的应力波沿桩身以波速C向下传播,应力波在沿桩身传播过程中,当遇到桩身阻抗Z发生变化的界面(如扩颈、缩颈、混凝土离析、裂缝、断裂等变化界面时,一部分应力波产生反射向上传播,另一部分应力波产生透射向下传播至桩端,在桩端处又产生反射。由安装在桩顶的加速度或速度传感器,接收反射波信号,并由测桩仪进行信号放大等处理后,得到加速度时程曲线。从曲线形态特征可以判断阻抗变化位置或校核桩长,根据反射波的时域特性和幅频特性分析结果,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地基与基桩检测技术规程》表10.4.2所列特征综合分析,定性分析桩身完整性。混凝土的速度C及桩身缺陷的深度L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C=2L/ΔT

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地基与基桩检测技术规程》第10.4.条第2款规定,应选取本工程同一条件下部少于5根的有代表性的完整桩的纵波波速值,计算桩身纵波的平均波速值Cm

L'=1/2CmΔtx

式中:L--测点下桩长,m;

ΔT--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

Δtx--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

Cm--桩身波速的平均值,m/s。

3低应变反射波法桩身完整性检测步骤及注意事项

根据笔者多年的桩基检测从业经验,桩身完整性检测应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收集资料

包括场地地层资料、设计资料以及施工工艺参数、成孔检测资料等。

应尽可能收集场地地质勘察资料,分析地层土性对成孔质量的影响。一般浅部厚填土结构松散、土质差,自稳定性差,成孔过程中容易塌孔,因此,成孔过程中护筒应穿过上部填土层进入原状土层一定的深度;另外,砂性土、由于粘性差,成孔过程中含砂土层自稳性差,成孔时砂粒较难通过泥浆循环系统置换干净,容易塌孔、缩径、桩底沉淤厚度超标2,流塑、软塑状的粘性土容易产生缩颈。其次,要收集成孔过程中的资料,成孔时间、护筒长度、标高、孔底标高、泥浆比重、灌注混凝土的方量、充盈系数,施工过程中清孔、混凝土供应、混凝土灌注、电力保障等有无异常情况发生,以及成孔完成后的成孔测试资料等,作为桩身完整性综合判定的参考依据之一。

(2)编写检测方案

根据设计和桩基检测要求,桩的用途等编写相应的检测方案,包括工程概况、检测方法、抽样方法、检测数量、检测时间、扩大抽检的要求等。

(3)检测前准备

根据成桩日期检查混凝土龄期,一般混凝土轻度达到设计标准的70%方能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灌注桩应整体截止设计标高、凿除桩头的疏松混凝土2,并对桩中心(激振点)和信号接收点处(避免钢筋笼主筋干扰)桩顶进行磨平处理。

(4)现场检测

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根,据桩径的大小选择合理的检测点数量,检测点应均匀分布,但每根桩的检测点不少于两个。同一检测点多次采集的实测波形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不同检测点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差时,应分析原因2,同时,在发现代表存在桩身缺陷波形信号的测点位置,根据缺陷的深度、选择不能材质的激振锤,浅部缺陷应选择能产生较高频率材质的激振锤,如铁质的激振锤,中、深部缺陷应选择能产生较低频率且激振能量大的激振锤,如尼龙质地的激振锤或力棒,并适当增加检测点数量。

(5)实测波形分析

结合设计资料、成桩施工记录及地质条件,对实测波形进行时域、频域分析,对同一根被检桩不同测点的实测波形曲线进行对比,判定缺陷程度、类别,定性评定桩身完整性;选取有代表性的完整桩计算平均波速,计算缺陷桩的缺陷位置。

(6)采用其他方法验证

低应变只能定性桩身完整性,不能准确判定引起缺陷的原因:如离析、裂缝等,另外反射波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不能对缺陷进行准确判断、甚至形成误判,因此,有条件时,应采用钻孔取芯等方法进行验证,采用静载试验确定桩的实际承载力。

笔者通过几个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工程实例,结合钻芯法验证、成孔资料检查等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说明低应变检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工程案例

4.1工程案例一

某新建桥梁工程,场地表层分布0.70~2.40m厚的填土,混杂砖块、碎石、砼块等杂物,土质松散;②层可塑~软塑状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 3.0m~12.1m为③层流塑状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3.2m~5.8m夹饱和、松散状灰色砂质粉土;12.1m~18.3m为流塑状淤泥质黏土,18.3m~28.8m为软塑~可塑状黏土,28.8m~43.1m为粉质黏土和粘质粉土互层,其下为中密状灰色砂质粉土。

本工程桥梁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Φ800mm,桩长43.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水下C30,桩基持力层为灰色砂质粉土。

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每根桩布置4个测点,十字交叉布置,其中一个方向与承台轴向平行,激振点位于桩的中心位置,D0-6号桩4个测点的反射波波形如图4-1。根据同一根桩不同位置的实测测点的波形分析,对比4个测点的反射波时域曲线,信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根据实测曲线的波形进行判别分析:1#、2#检测点在4.50ms、深度约8.2m处,出现正向起跳;1#、2#检测点在4.40ms、深度约8.0m处,出现正向起跳。说明桩身阻抗在8.0m~8.2m处由高阻抗界面进入低阻抗,由此判定该处桩身截面变小,或者出现混凝土夹泥、离析等现象。正向起跳幅度很小,判定极有可能存在缩径现象。根据反射波实测曲线波形可以初步判定该桩桩身完整性为Ⅲ类桩。

查找收集的打桩过程记录,施工过程一切正常,没有发生断电等情况,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也没有发生混凝土供应不及时的问题,浇注和拔管速度正常,但套管下深只有3m,充盈系数为1.11,大于1.05。查找成孔过程中的成孔测试资料,在3.0m~8.0范围内扩径,最大桩径达到8.46m,桩身最小孔径不小于设计孔径。其原因是上部疏松的填土、③层松散状灰色砂质粉土、③层流塑状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塌孔引起扩径,上部桩身因截面积增大造成桩身阻抗比正常桩径处阻抗加大,从而在实测反射波曲线上形成正向起跳。综合判定该桩桩身轻度缺陷,为Ⅱ类桩。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持力层为中密状灰色砂质粉土,且桩长较长,因此,实测信号波形曲线中没有出现桩底反射信号。

图4-1  0-6号桩1#~4#接收点所采集的低应变曲线

4.2工程案例二

某基坑工程,基坑开挖深度14.5m,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抗拔桩,桩长31.0m,桩径Φ600mm,桩基穿越的地层为淤泥质黏土、砂质粉土、粉质黏土夹粘质粉土、粉砂,持力层为中密状粉砂,成孔条件较好。

B-49#桩,均匀布置3个检测点,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检测,3个检测点反射波波形如图4-2。

图4-2  49号桩1#~3#接收点所采集的低应变曲线

对实测波形进行分析,三个测点的波形一致性较好,1#测点在0.87ms处、深度约1.60m,2#测点在0.81ms处、深度约1.48m处,3#测点在0.74ms处、深度约1.40m处,均出现与首波的同向反射波,并存在多次反射,3个测点的缺陷深度稍有差别,在平面上表现出不均匀性。根据波形分析,判定该桩桩身存在明显缺陷,为Ⅲ类桩。

检查成孔资料,成孔过程中成孔速度、混凝土灌注未出现异常,充盈系数1.08,大于1.05,成孔检测数据孔径均、垂直度、沉渣火毒均满足设计要求。

由于缺陷深度距离桩顶较浅,仅为1.4m到1.6m,存在开挖验证的条件,经现场开挖验证,在桩顶下约1.4m到1.6m,存在混凝土离析现象,经设计同意,截桩超过离析位置后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后重新浇注到设计标高。

5 总结

灌注桩质量主要由成孔质量和混凝土灌注过程控制,影响桩身完整性的因素比较多,通过检测点数量的增加和合理安排布置,可全面地了解桩身缺陷的分布情况3,同时,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记录、成孔检测资料、地层资料,对缺陷性质进行综合分析,或用其他可行的方法,如浅部缺陷可以采用现场开挖验证,深度缺陷可以采用钻孔取芯进行验证,如同时埋设了超声管、可采用超声波检测桩身完整性等方法对低应变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可以进一步提高低应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地基与基桩检测技术规程》(DG/TJ08-2018-2017)

【2】赵统玺,应用除砂工艺提高砂性土层钻孔灌注桩成孔效率的研究,价值工程,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0-0136-02

【3】徐祥其,提高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缺陷的准确度,土工基础,第23卷第3期,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