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PPP项目风险管理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施工企业PPP项目风险管理探析

王稚安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基建和新基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施工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基建和新基建项目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公私合营”的投资模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PPP模式随之产生并得到很好的推广。目前施工企业已经成为PPP项目的重要投资主体,随着以PPP模式为主的投资项目在施工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占比不断扩大,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管理风险越来越大,对风险管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某种意义上,PPP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施工企业参与实施PPP项目面临的风险管理现状,探讨了施工企业防控PPP项目风险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PPP项目;风险管理

前言

风险管理对于任何一个施工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不论是在传统基建领域还是PPP投资领域。但是相比较于传统基建项目,PPP项目客观存在的的参与主体众多、施工环节复杂、项目资金规模大、项目经营周期长等特性,其配套法律、操作运营及经验借鉴等方面尚不完善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导致施工企业在实施项目时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强化施工企业的PPP项目风险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软实力增幅,从而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施工企业参与实施PPP项目的风险管理现状

1.1施工企业实施PPP项目的财务管理和风险防控

一般情况下,针对传统基建项目,对已建设完成部分的费用是否能够及时地回笼资金,关键是项目投资金额是否足额到位。而针对PPP项目,收回投资本金和合理利润的关键,则是投资与融资控制带来的财务风险问题。PPP项目的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建设资金规模庞大,施工企业往往需要借助大体量的外部融资或者引入第三方财务投资人,才能获取足够的资金推进项目建设,在建设完成后项目资产运营过程中也需要着重考虑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和融资的还本付息方案,这对施工企业的资金统筹和周转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对财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1.2施工企业PPP项目风险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传统

我国大部分施工企业针对PPP项目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对于PPP项目的管理角度和思考方式仍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基建领域的局限。对施工企业而言,参与PPP项目,定位不仅仅是施工方,更是投资方,双管齐下的新型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由于PPP项目的项目生命周期时限长,市场环境激烈变化,实施过程中面临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也随之增强。大部分施工企业对于PPP项目风险的预防工作都是基于传统基建项目的经验,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且不定期的,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性的风险预防工作流程,对于防范化解风险是极为不利的。

1.3施工企业实施PPP项目的人才储备不够

当前,PPP的投资模式在我国真正应用于实践的时间并不长,PPP模式尚属于新兴运作模式,在实施和操作上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随着PPP项目在施工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中占比增加,对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同时大幅增加,多年以来以传统基建项目为主营业务的施工企业,对于PPP项目的专业从业人才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将极大地限制施工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性发展。

2.施工企业防控PPP项目风险的措施建议

2.1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偏离预警机制

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可以从其监控和管理数据中得到直接的反映。采用信息化地手段和技术,取代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通过收集、整合、分析PPP项目的数据,能够直观地显示出PPP项目目前面临风险的类别和偏离程度,能够极大地提升风险防控的准确度和效率性。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和一个适合施工企业的偏离预警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预警对人力的依赖性,是一种有效地利用信息的方法,能够及时地纠正偏差的项目,从而提升施工企业对PPP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有效性,降低风险损失。

2.2建立投融资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

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投资目标之一就是收回投资本金和合理利润,为此则需要把控投资和融资的节奏与施工进度的适配性、融资成本在企业红线范围内、投资和融资的流程依法合规,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建议如下:一是为保证项目资金投入和使用符合投资决策和实施预判,建立完善投融资预算决算红线管理体系;二是为保证项目现金流的正常流转,建立完善的监管办法和偏离预警机制;三是为保证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依法合规,获取最有效的法律依据,建立完善项目合同管理机制;四是为保证资金渠道的畅通,建立完善多元融资方案,控制资金使用成本。

2.3建立风险识别和应急管理预案机制

目前PPP投资模式尚属于新兴领域,受时间和样本量所限,对于PPP项目在实施运作中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种类和防控方法并没有形成统一定论,但是运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方法,对PPP项目的整体风险进行科学识别和评估是共识。普遍意义上PPP项目都会面临政策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成本风险、合同风险、市场环境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和PPP项目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风险评估方法,正确地识别风险,同时针对性地对风险识别结果,逐一建立应急管理预案,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才能有效地缩短化解风险的时间,降低损失。

2.4建立风险分担和风险转移机制

归根结底,PPP投资模式是公私合营模式的一种,存在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两大参与主体,根据双方在风险控制与化解的优劣势,将项目风险以符合实际的方式进行分配。在PPP项目中,施工企业作为主导施工、投资的一方,在处理建设风险、运营风险、成本风险、财务风险等方面具有专业技术和信息优势,因此,该类风险应更多的由施工企业承担;其他风险如政策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由在处理公共事务风险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的政府出资代表和政府职能部门承担更为合理;不可抗力风险建议按照类别由各参与方按比例承担。由于存在不可抗力风险这类两大参与主体均无控制和化解优势的类型,建筑企业在主导运作PPP项目时应该有选择性地考虑使用风险转移手段,如购买风险易发的险种、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锁定市场风险等,避免风险的扩大。上述风险分担原则、风险承担比例和风险转移手段应落实在合同条款中,从而在法律意义上保障各方权益。

2.5适应PPP项目的人才储备方案

PPP项目的一大风险现状是,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与工作要求相差甚远,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施工企业目前相关从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捕捉筛选优质投资项目,无法有效提高生产运营技术导致成本过高,无法合理周转资产导致资产收益率和使用效率低下,以上均容易使项目形成难以弥补的管理风险。所以施工企业落实PPP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储备,打通相应职业晋升通道,构建一支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团队,才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之一,才能使施工企业真正地受益于PPP项目。

结语

采用PPP模式实施运作的项目投资,是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对基建和新基建领域的一次全新探索,到目前仍然是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风险管理在理论和实操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施工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主要参与方,涉足PPP投资领域的时间长短不一,能力参差不齐,在风险识别、管理、防控和化解上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的着力点是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施工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关于施工企业PPP项目风险管理的一些探讨和分析。上述措施若能推行,应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兰兰.施工企业项目资金清算管理与风险控制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2(09):153-154.

[2]覃春成. 施工企业集团IT项目风险控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6.

[3]李明启,申立银.基于 PPP 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研究综述[J].基建优

化.2017(05):10-12

[4] 熊志远 . 基于施工企业 PPP 项目风险管理的分析 [J]. 现代国企研

究,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