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师生数字素养 助推数字化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提高师生数字素养 助推数字化教育

曹润强

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数字素养是数字教育服务的新使命,本文对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数字教育的趋势与要求进行了概析,提出数字素养教育策略和可行性方案探索,助推数字化教育。构建本土化的教育和合作框架以及层次化的数字素养教育模式,建设便捷化的、常态化的数字素养教育机制,打造多元化的数字素养教育形式和专业化的数字化教育团队。

关键词数字素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

数字素养是在数字环境下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利用信息的综合科学技能与文化素养[1]。数字素养包含在数字能力范畴内,数字能力是指满足数字社会需求所必须具备的、与数字技术有所关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统称,也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数字技术参与数字技术相关活动的能力。而数字素养是数字能力的一部分,包括检索数字信息、表达信息需求、判断信息的来源以及适用性、存储和管理数字信息和内容的能力等[1]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数字素养需求,而“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从世界各国教育数字化的推进过程,可以发现战略规划、硬件建设、数字素养相辅相承[2]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战略层面的规划引领,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较完善的顶层设计,将教育数字化推上良性发展轨道。硬件层面的数字化网络应用平台、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代化智能教育教学硬件建设、智慧物联家居设备等各方面,构建了较好的办公、生活、教育数字化发展支撑条件。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更是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全学段、全学科、全类型的优质资源全覆盖[3]

一、提升数字素养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教育数字化成绩显著,但在社会公民整体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层面还有很大的推进空间。对疫情下大规模线上线下同步授课教学情况可以发现,高速智能的网络基础建设是前提,教师对在线教学模式或线上线下同步授课的不适应,仍是制约在线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师生数字素养现状显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强,其数字素养亟待提升。部分教师对于数字工具和资源的应用较为表面化,教学观念亟待转变,应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实际上,不管是战略层面的规划,还是硬件条件的升级,教育数字化的难点和重点还在于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没有良好的数字素养,教师和学生就不能有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环境、平台、工具和资源,就难以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杠杆。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不仅是培养数字时代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关键所在。

二、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

1、完善多元协同的数字素养培育机制

数字素养培育同时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学校教师或信息技术课来完成培育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元协同的培育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瞄准教育数字化发展前沿,协同相关企业开发涵盖教学、教研、管理的优质数字资源。

中小学校则应结合实际办学情况和特色,探索开发种类丰富的数字素养校本课程,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合到学科课程中,并建立健全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确保家长及时掌握学生数字素养的动态发展情况。

校外科技场馆要多整合优质馆藏资源,探索开发适用于师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场馆课程及学习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数字素养教育活动。

2、开展多层次、多样化教师研训活动

教师研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地方和区域层面应开展讲座、研讨、优质课展示、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活动,开设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线上、线下课程。应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跨校教研活动。学校层面要积极开展数字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校内教研活动,助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

3、完善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

当前的数字素养评价内容更关注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缺少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高阶能力的综合评价。评价方法大多采取传统测验法,耗时耗力且容易产生偏差。首先,应研制面向不同主体的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突出对学生数字素养高阶思维能力和教师数字素养的综合评价。其次,强化过程性评价方法,将评价嵌入教与学过程,将数字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目标进行考查。可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传感系统等,全方位、全过程采集师生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行为、认知、情感等多模态数据,建立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评价模型,实现伴随性评价。建立面向终身学习的师生数字素养发展档案,形成一套客观、规范、成熟、公平的数字素养评价实施流程,实现师生数字素养长周期跟踪评价和反馈。

三、数字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字素养教育是数字环境下高校数字教育的新使命,师资是教育有序开展的关键。然而,数字素养教育的人力资源的量与质均难以满足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是师资队伍人数单薄,师资与学生的师生比不合理,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群体,高校平均百余人的参与人数,完成基本任务已实属不易,持续化、规模化的教学难以保证。二是素质不强,学校缺少数字素养能力强、授课经验丰富的师资。究其原因有:一是教育主体的因素,整体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指引有待加强。国家层面的数字素养教育政策尚未出台,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也缺乏相关教育框架指引;大部分高校停留在素养教育思维上,对数字素养教育定位不明确,实践机制不完善,也缺乏相应的资源和设备。二是教育队伍因素,支撑能力不足,师资学习主动性不强,培训机制不完善,难以胜任数字素养教育。三是教育对象因素,较多师生出现认知偏差,认知度和参与度弱。

四、数字化教育可行性方案探索

高校可择优遴选、组建专门的数字教育队伍,学校能以制度形式明确岗位职责、考核机制和培养方式。一是打造构建数字素养教育队伍应具备的数字素养能力框架体系[4],包括基于数字信息转换、归类、可视化、关联、边界、应用的六种能力,这可作为数字教育队伍素质提升的参考。二是构建人才培育协作体系。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培养数字人才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现代物联更强调万物皆连,这为构建人才共建共用的协作生态体系提供了合作条件。一些企业在数字素养赋能的数字教育与服务方面具有强大的技术团队,学校可探索“不为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的方式,依托一些数字素养合作项目,加强与校内院系和研究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数据库商、互联网技术公司在师资培训和教学的多维合作,邀请图情、计算机、大数据等领域的教师、技术骨干担任数字素养教育的兼职教师,建设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育团队。三是广纳新生力量。随着一级学科更名和发展,各学科应主动地、有序地扩展学科边界,与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具体行业或领域相结合,这为培养具有良好数字素养的新生代人才提供了机遇。 学校应创造条件,筑巢引凤,充实数字素养教育的生力军。四是建设志愿者队伍,大学生对数字体验充满热情,可探索“教师+志愿者+学生社团”的志愿科普模式,组织一批对数字教育知识感兴趣、具备一定数字素养的读者充当教育助手,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社会的、家庭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数字素养教育助推社会数字教育前行。

参考文献

[1]潘燕桃张羽可.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22,40(06)

[2]余中;刘永贵. 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工程笔谈[J]. 现代教育技术2023-01-10 11:55

[3]钟柏昌.关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三个猜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01-01

[4]李红林;何薇;胡俊平;王京春;王挺.世界公众数字素养与技能测评的发展述评[J].科普研究2022-12-20

课题项目:2022年攀枝花学院校级项目:自动录播技术研究(2021YB008)

作者简介:曹润强(1968—),男,汉族,四川自贡人,学历:硕士,单位:攀枝花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