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扬州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于文武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摘要: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多在 70% 以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在分析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对策,以促进扬州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稳定社会发展,推动扬州市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扬州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1.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迅速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也展现良好的态势,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2021年扬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009年的2.2倍。2021年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为2507.1亿元,到2021年该数值增至8876.8亿元,10年时间增长了3.5倍;其中仓储、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由412.1亿元增长为801.3亿元,增长了1.9倍;金融业由155.5亿元增长为932.4亿元,增长了5.9倍。总体来看,从2010年到2021年,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逐年递增,而且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充分体现了其发展迅速的经济现状。

1.2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空间集聚

城镇化水平是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扬州市较高的城镇化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也推动了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形空间集聚。扬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通常集中在城市和产业中心周围,站在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其正在形成环、带状的空间布局。2019年扬州市的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就高达64117个,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强化交通中心进一步发挥枢纽功能,减少各关联产业投入在运输上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加深产业的关联程度,有利于产业之间共同进步。

2扬州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集聚规模上来看,扬州市有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就个体而言,大多规模较小,难以承接高技术投入、高利润回报的项目,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由于这些企业竞争力不强,没有多余的资源投入到发展当中,导致竞争力进一步落后,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扬州市的地理位置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发展,长期缺乏的市场沟通和高昂的对外运行成本,使其始终难以融入外部市场,形成完整的市场化体系。

2.2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扬州市的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然而占比仍然过低,从产业结构内部来看,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数量超过40%。而从增加值来看的话,2019年批发和零售业仅为1795.8亿元,占比21.6%。可见扬州市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数量过多,并无法提供于其数量相匹配的经济贡献。该行业的发展现状除了与经济增长方式和行业性质有关之外,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其他行业的发展疲软也是重要原因。不难看出,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占比过低,传统服务业数量过多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

2.3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低下

一方面,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单体规模较小,无法提供顶层设计、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只能依赖产品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企业对生产行业的服务能力十分有限,同时还不重视技术创新。总体来说,相关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的缺乏是当前制约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关于技术创新扬州市也没有形成优势,长期处于初期阶段,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无法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的技术支持也是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扬州市人才激励体系尚不完善,产学研结合程度不深,没有明确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

2.4缺乏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完备的机制、法律保障,扬州市目前在体制管理上较为落后,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存在(如通讯、水利等),市场上的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在该领域发挥作用,而政府又缺乏合适的制度或手段来协调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产业供需关系。同时,由于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的错位,导致政府在审批、建设、规划等多方面管理中,效率低下,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动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技术资本与人力资本,其中既要在融资贷款上得到资金上的扶持与帮助,又要有丰厚的福利或政策优惠来吸纳高端人才,但黑龙江省目前在补贴贷款、人才引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上都缺少相关政策。

3扬州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3.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当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加大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运输方式,形成综合运输网,率先发展出完善的现代化物流运输体系。在运力提升的同时,配套建设相应的仓储中心,共同构建物流园区,推动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加深,互补优势,协调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也是扬州市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目前应先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与商务服务体系,培养出有较强服务能力的企业或机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并推进其与配套企业的协作发展。

3.2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首先,应当重点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的龙头企业,推进其产业链的延展来促进配套产业的提升,对于掌握核心环节或技术的企业,要针对性培养,推动相关要素的进一步集聚,使产业集聚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能发挥出综合优势。其次,在不同产业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促进生产企业专业化水平提高,剥离不必要的服务环节,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既有利于生产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又有利于生产性服务员的成长与发展。最后,政府部门应发挥主观作用,建立产业园区,引进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并为其提供相关政策优惠,营造优异的经济环境。

3.3提高附加价值较高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

扬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大部分是由批发和零售业这种传统的服务业带来的,长期来看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不利的。目前扬州市应该把发展重心放在附加价值较高的现代化服务业上,取代批发和零售业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对于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采取承接外包的方式,特别是国际或国内其他发达地区转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积累资本,扩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而对于金融业和仓储物流业的发展,则应当重视集聚效应,利用集聚区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交通运输网络,同时与相关产业进行交流,将产业、学习、研究三方面充分结合,促进自身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聚集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1(2):132-135.

[2]苏晶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机理研究[J].税务与经济,2020(3):41-47.

[3]郑吉昌.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2):13-15.

基金项目: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与模式创新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防风险约束下的江苏新旧动能转换研究》(2021SJA2029);扬州市科技局创新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高质量发展导向下扬州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路径优化研究》(YZ20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