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治疗急诊室股骨骨折患者疼痛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1
/ 2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治疗急诊室股骨骨折患者疼痛的疗效分析

刘稳

菏泽市中医医院,山东省菏泽市,274000

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治疗急诊室股骨骨折患者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诊室股骨骨折患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盲探操作,研究组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气管插管拔管时的心率、收缩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h、24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室股骨骨折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术后疼痛。

关键词: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股骨骨折

股骨骨折为临床常见骨科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主要由于老年人多伴随骨质疏松,当跌倒、下肢突然扭转,从而引发疾病[1]。股骨骨折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常见术式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股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选择合适麻醉方式、麻醉药物,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促进恢复。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表示在患者的神经干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覆盖范围中出现神经传导阻滞,发挥麻醉效果。本文将以近年来6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0例急诊室股骨骨折患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参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是62~78岁,平均(68.45±5.16)岁。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1~79岁,平均(68.23±5.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

1.2 方法

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在麻醉之前,取平衡盐溶液5mmol/kg补充。

对照组应用传统盲探操作:在入室以后,取监护仪连接,检测SpO2等指标,保持右侧卧位体位,在患者体表使用标记笔标出T12-L1间隙、L3-4间隙位置,使用碘伏消毒,在麻醉前约15min,取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5;规格:2mL:10mg)0.05mg/kg静脉泵入;消毒穿刺部位,取T12-L1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留置导管,并在头端硬膜外针头超出3cm进行固定,以便术中加药与术后镇痛。随后,实施L3-4间隙的单次腰麻,使用罗哌卡因10mg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共3ml进行推注,在0.5min内完成,调整体位为平卧位,头脚高度可对麻醉平面进行控制,观察麻醉平面,待稳定后行手术操作;若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0min以上,则需取药物追加。

研究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入室以后,取监护仪连接,检测SpO2等指标,在麻醉前约15min,取咪达唑仑0.05mg/kg静脉泵入。随后,患者保持右侧卧位体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 LOGIC F6 ,产品注册证编号粤械注准SN 6057191WX0)进行诊断,在患肢髂前上棘处纵向放置超声探头,识别髂肌、髂前上棘,旋转超声探头到肚脐方向,辨别髂肌、腰大肌、腹横肌、腹内斜肌等结构。局麻,使用平面内计生进展,穿刺针尖到髂筋膜下,使用水分离技术对针尖位置确认,取40ml罗哌卡因注射。取T12-L1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留置导管,并在头端硬膜外针头超出3cm进行固定,以便术中加药与术后镇痛。随后,实施L3-4间隙的单次腰麻,使用罗哌卡因10mg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共3ml进行推注,在0.5min内完成,调整体位为平卧位,头脚高度可对麻醉平面进行控制,观察麻醉平面,待稳定后行手术操作;若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0min以上,则需取药物追加。

1.3 观察指标

评估麻醉效果,意识清醒,手术过程中无疼痛,即为优;手术过程无疼痛,肌肉不足够松弛,但不影响手术,即为良;不满足以上情况,即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气管插管拔管时两个时间点的收缩压、心率、舒张压;评估术后疼痛,使用VAS量表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χ2检验、t检验,应用%、()表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n(%)]

组别

n

优良率

对照组

30

11(36.67)

13(43.33)

6(20.00)

24(80.00)

研究组

30

15(50.00)

14(46.67)

1(3.33)

29(96.67)

X2

4.431

P

0.0444

2.2两组患者血流动力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气管拔管时的收缩压、心率比较,研究组明显更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指标比较(

组别

n

心率(次/min)

收缩压(mmhg)

手术结束时

气管插管拔管时

手术结束时

气管插管拔管时

对照组

30

80.45±6.16

83.59±6.09

117.27±8.56

135.15±9.58

研究组

30

93.65±7.87

96.23±7.18

128.12±11.31

152.43±10.64

t

5.8956

5.9786

6.0944

5.986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3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对照组疼痛评分如下:麻醉后1h(1.12±0.73),麻醉后12h(2.09±0.62),麻醉胡24h(0.52±0.24);研究组疼痛比较:麻醉后1h(1.31±0.68),麻醉后12h(1.24±0.29),麻醉后24h(0.19±0.11)。两组患者麻醉后12h、24h疼痛指标比较,P<0.05(T=4.8956,T=5.0956)

3 讨论

 神经阻滞麻醉为临床常用麻醉方法,在股骨骨折手术中广泛使用,可对患肢神经进行阻滞,并利用阻滞神经传导,完成麻醉,可作为下肢手术治疗常用麻醉方式[2]。传统盲探操作是操作者无法直视状态下查找与确定神经穿刺位置,并深入,其操作成功率受到操作者的操作技能、实践经验影响,且具有偶然性[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是使用B超扫描仪器辅助,有效查找与确定神经最佳位置,直观显示穿刺针在神经的穿刺程度,以及患者局部组织麻醉药物的浸润程度,避免盲探操作偶然性,操作准确性有效提高,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4]。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气管插管拔管时的心率、收缩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优于传统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术后12h、24h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疼痛轻。神经阻滞技术往往是在盲探下实施,定位不准确,效果差,伴随多种并发症,使得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是以获取超声图像、辨识组织结构为基础,减少不必要损伤,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预后效果[5]

综上所述,急诊室股骨骨折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有助于促进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秀珍,张瑞圃,黄俊霞.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喉罩全麻在急诊室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 河南医学研究,2021,30(14):2573-2575.

[2]税俊文,刘箐. 超声引导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急诊室股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6):3717-3718.

[3]王来虎.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在急诊室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6):732-733,736.

[4]邓倩.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急诊室股骨骨折患者麻醉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 婚育与健康,2020,28(16):116.

[5]张爱萍,瞿玉兴. 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急诊室股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5):592-595.